張思桐
摘 要:軋道錦地工藝是清乾隆時期粉彩瓷裝飾的經(jīng)典技法之一,其制作工藝是使用針狀工具在釉彩色地上撥劃,從而刻印出極為細小的紋飾。軋道粉彩工藝的紋飾以鳳尾紋為主,卷草紋、萬字紋、花葉紋、繡球花紋等也都在器物上可見。軋道粉彩的裝飾工藝受到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影響,紋飾呈S形和漩渦狀曲線,細密鋪陳于整個器物表面。而中國外銷瓷對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影響主要為纏枝青花裝飾紋樣中反常規(guī)的藍色曲線花紋裝飾以及使用線條的隨意性。中國外銷瓷與法國洛可可藝術的關系為相輔相成,互相影響。
關鍵詞:粉彩;軋道錦地;外銷瓷;洛可可;關系
軋道錦地是粉彩瓷裝飾使用的工藝技法之一,這種裝飾技法在清乾隆時期十分常見,目前仍有不少使用該工藝進行裝飾的瓷器流傳于世。軋道粉彩裝飾繁縟細密、柔美華麗,與洛可可藝術極為相似,而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形成又受到中國外銷瓷器裝飾風格的影響,由此可見中國外銷瓷與法國洛可可藝術之間應存在某種關系。文章從分析軋道粉彩工藝特色的角度出發(fā),探索中國外銷瓷與法國洛可可藝術之間的關系。
1 粉彩軋道錦地工藝特色及發(fā)展歷程
軋道粉彩工藝又稱軋道錦地,是在粉彩瓷上使用的裝飾工藝之一。此工藝多見于清乾隆時期,且在該時期最為精美。乾隆之后軋道錦地工藝雖然仍然存在,但由于國力衰退以及外銷瓷器的減產(chǎn),其精美程度不斷下降,工藝也逐漸粗疏。
軋道粉彩工藝的制作方式主要是使用繡花針狀的工具在瓷器的各色釉彩上撥劃,從而刻印出極為細小的紋飾。這種工藝使用的紋飾以鳳尾紋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卷草紋、萬字紋、花葉紋、繡球花紋等。通過觀察乾隆時期的粉彩瓷器可以發(fā)現(xiàn),該時期軋道錦地工藝在裝飾過程中并非獨立存在。在鳳尾紋等色地紋飾裝飾的基礎上,往往還有其他圖案紋飾,如花鳥紋、山水紋及人物紋等。其圖案裝飾常常與開光、鏤雕等裝飾手法相結合,使得運用軋道錦地工藝進行裝飾的器物顯得極為繁縟華麗。
軋道錦地工藝從本質(zhì)上講是一種十分精細的刻劃裝飾工藝,其發(fā)展成熟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虅澭b飾作為中國瓷器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從東漢成熟瓷器燒制成功開始就已經(jīng)在瓷器裝飾中運用,如弦紋、水波紋等。至唐宋時期,刻劃裝飾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在諸多窯口的瓷器中都有使用,如越窯、耀州窯、龍泉窯、定窯等,其使用刻劃裝飾的瓷器工藝精湛且各有特點。雖然明代瓷器裝飾的主流開始轉向彩繪,但刻劃裝飾并未就此衰落,而是與彩繪結合,形成了更為豐富多樣的裝飾效果。乾隆時期軋道粉彩裝飾工藝的形成就是歷代刻劃工藝發(fā)展精進的結果[1]。
軋道粉彩裝飾工藝的繁榮一方面體現(xiàn)了乾隆時期的社會審美風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滿漢文化裝飾藝術的結合。從乾隆朝的社會審美角度看,該時期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貴族階層開始了奢靡的生活,由上而下形成了追求奢華之風的風尚。乾隆皇帝自身癡迷于各類奇巧的工藝品,對瓷器亦是如此,因而推動了軋道粉彩裝飾工藝的形成。從滿漢裝飾藝術結合的角度看,滿族崇尚奢華,而漢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講求繁密充實,從而體現(xiàn)吉祥寓意,因而從軋道粉彩工藝的形成可以看出滿族裝飾文化滿密布局特色以及漢族裝飾文化對吉祥寓意追求的結合[2]。
2 洛可可藝術對粉彩軋道錦地工藝形成的影響
粉彩軋道錦地工藝的形成除了受到本土文化因素的影響外,也受到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乾隆時期,有一批才華橫溢的傳教士藝術家進入清宮(以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為代表),他們將西方繪畫等藝術形式帶入宮廷,與中國傳統(tǒng)藝術風格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使得乾隆時期的宮廷藝術受西方藝術風格的影響。同時,中國瓷器外銷至乾隆時期正值高峰,歐洲等國對中國瓷器的購藏熱度不斷攀升。為了使外銷瓷器在實用性和裝飾性上更符合西方民眾的需要和審美,西方客商將大量帶有西方文化藝術特色的圖紙和樣品帶到中國進行定制,也稱“來樣加工”。在這種風尚的影響下,中國陶瓷的裝飾融入了大量西方元素。通過對比軋道粉彩和洛可可藝術的裝飾風格,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存在較多的相似之處,軋道粉彩的裝飾工藝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呈現(xiàn)出中西合璧的特色。
洛可可藝術裝飾紋樣題材以纏枝紋、卷草紋為主,紋樣造型為連續(xù)不斷、復雜繁瑣的S形、C形以及漩渦狀的曲線,從而營造出一種精致優(yōu)美、華麗繁瑣的裝飾風格。而軋道粉彩的紋樣題材以鳳尾紋為主,其紋飾形態(tài)也呈S形和漩渦狀,細密華麗,與洛可可藝術風格十分類似。清代中國瓷器大量外銷,帶有軋道錦地裝飾的粉彩瓷器由于極具洛可可藝術風格,受到了歐洲民眾的青睞。而出于迎合消費者審美的考慮,粉彩瓷的裝飾更加熱衷于模仿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這使得軋道粉彩工藝進一步發(fā)展。
3 中國外銷瓷對法國洛可可藝術形成的影響
洛可可藝術發(fā)端于路易十四時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時代,又稱“路易十五式”,從產(chǎn)生到?jīng)]落的時間大致是1700—1775年。洛可可藝術風格繼承于巴洛克風格,多使用曲線與反曲線進行裝飾造型,華麗繁瑣。伴隨著洛可可藝術風格逐漸為世人接受,其影響力不斷擴大,在繪畫、建筑、雕刻、家具等諸多領域都能見到洛可可藝術風格的作品。
洛可可藝術與路易十四時代崇尚莊嚴、盛大的古典主義藝術風格截然不同,顯得更為柔弱和矯飾。而形成這種藝術風格的原因一方面與路易十五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另一方面則受到了中國工藝裝飾風格的影響。從路易十五的成長環(huán)境分析,其童年生活與路易十四不同。他長期生活在繁榮安定的環(huán)境中,這種氛圍使得路易十五養(yǎng)成了享樂、奢靡的習慣。而這種風尚也影響到了整個法國上層社會,令宮廷的裝飾風格轉向精致細膩,莊嚴靜穆的古典主義藝術風格被拋棄,精致華麗的洛可可風格得以成型。從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受到“重商主義”觀念的影響以及對利益的追逐,該時期中法之間的商貿(mào)往來頻繁,規(guī)模不斷擴大,從而推動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當時,以瓷器為代表的中國商品不斷涌入法國,這些獨特的東方工藝品做工精巧細致,風格典雅優(yōu)美,與法國傳統(tǒng)的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由于中國的外銷產(chǎn)品以東方偉大的文化作為背景,一種與西方文化全然不同的文化氛圍深深吸引了歐洲貴族。中國藝術品獨特的藝術風格被引入法國多種藝術品的制作中,工匠們競相模仿中國工藝品的工藝特色與藝術風格,并與法國傳統(tǒng)工藝結合,為法國乃至歐洲的多種藝術風格以及工藝生產(chǎn)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這種新的審美思潮影響下,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洛可可藝術終于形成了,并且在建筑、繪畫、造型藝術等諸多領域使用。由此可見,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形成是法國本土審美習慣變化以及中國裝飾藝術風格引入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瓷器對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影響十分明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景德鎮(zhèn)青花瓷裝飾紋樣線條的隨意性及寫意性,不規(guī)則的線條使用體現(xiàn)出一種輕松自由的氛圍,這在歐洲歷史上是未曾出現(xiàn)過的;二是纏枝花裝飾紋樣的使用,青花瓷器上不規(guī)則的曲線花紋的使用直接被洛可可藝術借鑒,纏枝紋、卷草紋等紋飾成為洛可可藝術中最為常見的裝飾紋樣;三是器物邊緣部分的紋樣裝飾[3]。洛可可藝術風格在多方面受到中國外銷瓷器的影響。
4 中國外銷瓷與法國洛可可藝術的關系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形成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路易十四通過加強專制統(tǒng)治使得法國稱雄歐洲、路易十五對奢華享樂生活的追求、法國宮廷對藝術的重視和有力資助等,但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是法國對中國直接貿(mào)易的開辟,推動了法國社會對中國藝術品的追捧,歐洲大陸掀起了“中國風”的熱潮。而這種風潮使得中國工藝品的工藝和裝飾風格尤其是中國外銷瓷器的裝飾工藝被引入西方藝術,從而推動了洛可可藝術的成型。同時,正是由于洛可可藝術風格在18世紀逐步發(fā)展并受到了歐洲社會的喜愛,中國的瓷器生產(chǎn)工匠在制作瓷器的過程中為了迎合歐洲消費者的審美和興趣,也將洛可可藝術風格引入本國的瓷器裝飾。這種藝術風格被粉彩瓷器的裝飾工藝吸收,并與本國傳統(tǒng)的刻劃裝飾手法結合,最終形成了粉彩軋道錦地這種獨特而華美的裝飾工藝。
由此可見,中國外銷瓷與洛可可藝術并不是單方向的誰影響誰,而是兩者互相學習,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并以此推動了各自藝術風格的進一步發(fā)展繁榮。
參考文獻
[1]林衛(wèi)國.清乾隆粉彩“軋道錦地”裝飾特色與內(nèi)涵解析[J].中國陶瓷,2012(3):68-69.
[2]李祖華,李祖強.論清代粉彩軋道裝飾的興起與審美觀念變遷的關系[J].江蘇陶瓷,2012(5):5-6.
[3]韓冰.中國外銷瓷對洛可可藝術的影響[D].景德鎮(zhèn):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