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華
摘 要 針對高中階段“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教學中的常見問題進行探討,闡述這兩個實驗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
關鍵詞 肺炎雙球菌 噬菌體 DNA 遺傳物質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學習生物學課程是每個未來公民不可或缺的,其學習成果是公民素養(yǎng)的基本組成。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社會責任是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之一,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基礎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等的綜合表現(xiàn),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形成和發(fā)展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筆者結合初中生物教學的實踐的實例,從初中生物學科社會責任教育的四個方面,例談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教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策略。
1 在案例賞析中滲透生命教育
生物學科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與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所以在初中教材中有許多生命、生殖等相關內容。初中生物學教學中進行相關的生命教育,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需要向學生滲透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等觀念。不管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這樣的德育滲透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案例一:蘇科版八上第二十一章第一節(jié)“人的生殖”的重要情感目標同時也是教學難點的是:感受生命的寶貴、母愛的偉大,體會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的意義,熱愛生命。在講解完生殖細胞、受精、胎兒發(fā)育、分娩等生殖知識以后,筆者引入了一個案例賞析:案例內容主要講述的是汶川地震中年輕的母親用自己的身軀保護了襁褓中的嬰兒,最后解放軍官兵和相關醫(yī)護人員搜救到嬰兒時,發(fā)現(xiàn)襁褓中手機上編輯好還未發(fā)送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案例通過音畫形式展示??赐旰螅處熣垖W生談談觀看后的感受及如何看待母愛與生命。最后筆者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概括與升華。這樣的案例用愛的故事喚醒學生對母愛的敬意,從而使學生思考自己父母賦予生命的意義,養(yǎng)成珍愛生命的生活態(tài)度。
2 在競賽活動中宣傳健康生活
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中社會責任教育的重要方面,初中生物教材中也安排了很多與健康生活方式相關的教學內容,如人類的免疫、傳染病的預防、拒絕毒品、現(xiàn)代生活與人類的健康等。教師在進行相關內容教學時,除了進行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教育以外,非常有必要進行具體的指導。當然教學的方式不能是簡單的講授,教師需要思考與實踐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策略,讓教學在輕松與激趣的學習氛圍中進行。
案例二: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十三章第二節(jié)“預防艾滋病”。教學中除了達成能說出“艾滋病的病原體、傳播途徑”等知識目標以外,還需要達成“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懂得關愛艾滋病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筆者根據(jù)知識內容,先結合講授式以及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掌握艾滋病的相關知識。為了進一步深化知識理解與達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筆者設計了“先下手為強”的競賽形式的游戲活動?;顒右?guī)則具體是:請各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參加,以又快又準確一方獲勝,獲勝者會得到相應的獎品,并給相應小組增加星級。競賽內容是:選手根據(jù)教師提供的各種與艾滋病傳播相關的行為,如與艾滋病人握手、共用剃須刀等,以教師的要求(高危、低危還是安全)找到一個相應合適的行為。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參與積極性非常高,不但選手在思考,其他學生也在積極尋找答案。
筆者以競賽活動為載體,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深度學習,特別是學生對一些是否會傳播艾滋病的行為判斷更加科學準確。學生在這樣的競賽活動過程中能夠明確哪些行為是不會傳播艾滋病的;同時學會能如何關愛艾滋病人與自我保護。
3 在科學實驗中辨識疑似科學
偽科學是已經(jīng)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說或假設,又稱為假科學或疑似科學。在人們的生活中,許多經(jīng)驗被當成科學經(jīng)驗傳播下來,其中有很多觀點與說法與生物學科是相關的。如“不干不凈,吃了沒病” “生男生女主要是女方?jīng)Q定的”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以及科學的驗證方法,引導學生辨別迷信和偽科學,從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
案例三:蘇科版生物學八下第二十一章第一節(jié)第四課時“性別和性別決定”。
學生除了要知道“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的”以外,還要達成“能用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及運用所學知識糾正周圍人的舊觀念”的價值觀目標。教學過程中,學生結合圖示自學,明確染色體、性染體的概念,人的性別以及男女體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筆者設計了師生一起完成性別遺傳圖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筆表示父方與母方的性染色體組成,再逐步書寫完成性別遺傳圖解,并且標出最后的性別比例。學生完成正常男女婚配后性別遺傳圖解后,結合圖解分析:① 后代男孩與女孩的性染色體的來源分別是什么?② 后代是男孩還是女孩主要和什么性染色體有關,又是父母哪方提供的?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就是理解與消化知識的過程,同時通過性別遺傳圖譜,能清楚明白后代性別的決定主要和Y染色體有關,且是父方提供的。這樣的學習過程結合科學的遺傳圖譜分析,讓學生理解了人的性別遺傳,破除了“生男生女主要是女方?jīng)Q定的”迷信與偽科學觀點。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科學的生物學實驗,讓學生在實驗過程與結果分析中對一些偽科學的觀點進行有效辨識。
4 在實踐調查中解決現(xiàn)實問題
初中生物學教材中很多內容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使學生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結合相應的內容,采用實踐調查等方法來讓學生了解本地鄉(xiāng)土資源,從而使學生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fā)展狀況,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增強學生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案例四:蘇科版生物學八下第二十五章第二節(jié)“環(huán)境的污染與保護”。
本節(jié)的教學知識目標及教學重點是: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防治,以及本地環(huán)境狀況的調查分析。本節(jié)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通過正確認識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問題,體會化學物質在美化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會帶來負面效應,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的行為與環(huán)境和諧的必要性,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huán)保,樹立主人翁社會責任感。教師在分析本節(jié)的知識目標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時,結合學生自身的經(jīng)驗,認為學生通過自學達成本節(jié)的知識目標應該不難,因為在其他學科知識內容中也有涉及相關的知識內容。學生要達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還是需要實踐調查與分析的過程,沒有體驗經(jīng)歷過程,其他的教學方法并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
筆者以“通過調查提出關于加強錫澄路運河南閘段污水排放管理的建議”為本節(jié)調查主題,課前兩周對班級進行小組分工,1、2組資料收集,3、4小組進行走訪調查,5、6組收集整理各小建議。由于資料與圖片等都是學生親自調查實踐收集到的,所以學生提出的建議還是很有參考價值。如有小組提出建議:對沿岸部分工廠進行檢查,嚴格控制工廠的污水排放量,查看工廠所排放的工業(yè)污水是否達標,若不符要求,應給予警告,相對嚴重的,應進行通報批評;還有小組提出建議:對附近居住的居民進行宣傳教導,在小區(qū)內也可張貼布告,提醒人們勿亂扔垃圾,在沿岸地區(qū)可張貼公益標語,人們之間應相互提醒、舉報,對于嚴重污染河流的,應給予警告批評,相應罰款等處分。學生調查實踐過程就是自我教育過程。通過調查實踐學生,對本地的河流污染狀況有了全面的了解,認識到化學污染物質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負面效應,激勵他們保護家園、積極投身環(huán)保、樹立其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強調道德的重要性,這是因為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是相輔相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yǎng)的核心與標志?!傲⒌聵淙恕敝该髁嘶A教育的方向就是“樹人”,要堅持育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發(fā)展人、改造人、塑造人。學生未來在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就是責任擔當,社會責任也是學生養(yǎng)成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教師一方面需要明確其是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另一方面在學科教學過程要總結有效的教學策略來滲透社會責任教育,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與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