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中醫(yī)院(450000)韓婧冬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56例混合痔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兩組,護理組中男12例,女16例;年齡21~56歲,平均(42.13±1.15)歲;對照組中男13例,女15例;年齡22~57歲,平均(42.18±1.17)歲。兩組患者在各項指標上P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的監(jiān)測等。護理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疼痛護理,具體如下:①點穴護理:選取雙側行間穴、束骨穴、承山穴、公孫穴、八髎穴以及每個腧穴,以雙手拇指同時按壓,每個穴位持續(xù)按壓時間為1min;②捏:患者感到疼痛時,自患者肩井沿頸椎向上,捏至眉毛處;③耳穴貼壓:以王不留行、萊菔子、白芥子等藥物或磁珠、塑料丸等替代埋針,貼壓患者耳穴進行護理;④刮痧護理:刮痧位置為背部督脈及其兩側處;⑤艾灸:選取人體的尾骨端下,對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的長強穴進行艾灸,患者取俯臥位,由醫(yī)生對長強穴進行艾灸,每次20min,每日1次,以患者感到發(fā)熱為宜;⑥按摩護理:按摩患者腹部,為其緩解疼痛。中醫(yī)疼痛護理期間,還可與患者聊天,轉移其注意力,多方面緩解患者疼痛狀況。兩組均持續(xù)護理1個月,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狀況以及對疼痛處理各方面的滿意度。
1.3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疼痛程度。采用滿意度量表評價患者對疼痛處理的滿意度,滿意度評分越高,患者越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的形式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的形式表示,χ2檢驗,結果顯示,P<0.05,便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VAS評分的比較 護理前,兩組VAS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8.17±1.52 vs 8.13±1.55)(P>0.05);護理后,兩組VAS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護理組(2.64±1.08)明顯低于對照組(5.67±1.31),兩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對疼痛處理各方面的滿意度的比較 護理組對疼痛處理各方面的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患者對疼痛處理各方面的滿意度的比較(分,±s)
附表 兩組患者對疼痛處理各方面的滿意度的比較(分,±s)
組別 護理組 對照組 t P例數(shù) 28 28受到的關注度 8.63±1.34 5.08±1.13 7.1510 0.0000因疼痛受到的照顧 8.21±1.06 5.24±1.16 6.9548 0.0000護士反應程度 8.17±1.25 5.81±1.04 6.8188 0.0000護士對疼痛的護理 7.96±1.58 4.95±1.42 6.3100 0.0000醫(yī)生對疼痛的處理 8.25±1.16 5.61±1.28 6.6265 0.0000疼痛減輕 8.33±1.29 2.31±1.55 9.0152 0.0000
痔是臨床最常見的肛腸科疾病,分析發(fā)病率差異較大的原因,可能與日常運動量不足等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有關。無癥狀的痔不需治療;有癥狀的痔需根治;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治療患者較為疼痛,因此需要進行疼痛護理。
現(xiàn)代中醫(yī)理論認為,中醫(yī)點穴可疏通經(jīng)絡,調理氣血,解痙止痛,平衡陰陽,對于緩解患者疼痛具有較好的效果;按摩腹部可緩解患者身體僵硬,氣血滯澀等情況;針對混合痔的術后患者,對其實施中醫(yī)疼痛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況,提高護理質量,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邸英蓮等[1]的研究表明,中醫(yī)護理可降低混合痔患者手術治療后的VAS評分,與本研究結果相印證。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VAS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VAS評分均有所降低,且護理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外,護理組對疼痛處理各方面的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根據(jù)上述材料,表明在混合痔患者的護理之中,使用中醫(yī)疼痛護理,有助于降低患者疼痛狀況,與杜巖等[2]人的研究內容相符,可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治療混合痔時,對患者實施中醫(yī)護理,可有效改善混合痔患者的疼痛狀況,有助于提高患者對醫(yī)院處理疼痛的各項護理措施的滿意度,有利于醫(yī)院的長久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