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茹
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共同趨勢,已經(jīng)從知識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養(yǎng)教育。這就要求學校教育應以育人為根本,而育人的主渠道又在課堂,因此每所學校都應該致力于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研究,以提升課堂育人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各種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賦予學生挑戰(zhàn)未來世界的能力。
一、“希望課堂”模式的提出
2004年,為了適應國家的教育改革,提高課堂效率,北京師范大學燕化附屬中學引入了陜西師范大學張雄飛教授的“誘思探究教學理論”,開始了第一次課堂教學改革。2010年,伴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到來,學校提出了“希望與生命”的辦學理念,大力實施“希望課堂”工程。為了進一步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2013年學校又與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教授的“學習優(yōu)勢教育”項目組合作,共同探索新的課堂模式。
基于以上教學理論的支撐與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2014年,學校提出了“希望課堂”教學探索理念?!跋Mn堂”是在“希望與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全面深化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使師生在希望中成長、在幸福中生活。
二、“希望課堂”的特點
學校主要探索以“播種希望、收獲成功、體驗愉悅、激發(fā)潛能”為宗旨的符合學校特色的各學科的課堂,來打造綻放生命智慧、煥發(fā)生命活力的“希望課堂”。
“希望課堂”的核心是“動”。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課前要充分地“動”,這個動指的是課前備課。每位教師要充分地備好課,要備教材、備課標、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所有的“備”都要遵循“以學定教”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關鍵在于教師對課堂任務或者課堂活動的設計。所以,教師最重要的備課工作就是進行課堂任務的設計或者課堂活動的設計。好的課堂任務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必須讓課堂“生動”起來?!吧敝笇W生。“動”一方面指教師通過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動口說、動腦思、動手寫、動手做;另一方面指的是課堂互動,不僅要師生互動,還要生生互動,在多元互動中,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從三維目標的角度來說,教師要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學科知識,這是“希望課堂”的最低層次;教師還要通過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自學能力等,這是“希望課堂”的中級層次;更重要的是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起到立德樹人、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這是“希望課堂”的最高層次。
從課堂模式的角度來說,教學有法而無定法,不同學科的內(nèi)容不同,授課方式也不應該完全相同?!跋Mn堂”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硬性規(guī)定教與學的時長,它是一種多元模式的自由組合,可以是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實驗探究等多種方法靈活運用的課堂模式。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知識點和不同的課型(理論課、實驗課、復習課等)選擇最佳、最有效的模式開展教學。
從評價的角度來說,學生是多元的,課堂模式也應是多元的。對于學生的評價要客觀、公正,不能急功近利,應遵循“以學評教”的原則。評定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不是看教師教得如何,而是看教師的教使學生學得如何,學生收獲了什么,發(fā)展了哪些能力。因此,一節(jié)好課必須是教學與教育的有效融合,即不僅要教人成才,更要教人成人。
三、打造“希望課堂”的策略
1.凝心聚力,團隊作戰(zhàn)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副校長帶隊的“希望課堂”領導小組;充分利用骨干教師、高級教師、教研組長的學科引領作用,確定了核心成員、實驗教師和專家指導團隊;每個年級選擇不同類型的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班。
2.專家指導與學校培訓相結合
一是專家培訓。邀請北師大心理學院的教授對學校全體實驗教師進行“高效合作學習”現(xiàn)場培訓,使教師們理解合作、探究的意義。二是校本培訓。“希望課堂”的核心成員通過認真研讀教材,分板塊為全體教師進行校本培訓,使教師們認識合作、探究的更深層次的意義。三是學生培訓。班主任對學生進行“高效合作學習”體驗式培訓,讓學生感受圓桌會議、代表發(fā)言、組間博覽等不同的合作交流學習形式;讓學生了解如何在課堂上評價他人,如何進行小組合作;通過小組活動進行小組文化建設,凝聚班級力量。
3.分階段、分主題進行課堂實踐
“希望課堂”的探索從點到線再到面,全面展開,人人參與,形成了全員上課、人人探索的機制;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校本研究,以不同的主題、分階段對“希望課堂”進行探索。第一階段:高一、高二主要探索不同課型的教學方式,高三主要探索復習課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第二階段:一方面,從教學目標的設定上重點關注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立德樹人;另一方面,從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重點關注學習任務引領下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第三階段:各學科總結出具有學科特色的“希望課堂”。
一是開展“自主—合作—支架”系列研究課,讓教師認識到任務設計和“支架”的重要性,領悟到任務的設計要合理、緊湊、連貫,能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二是開展骨干教師“區(qū)級研究課”,充分發(fā)揮區(qū)級骨干教師在學科教研、教學方面的引領作用。三是以校內(nèi)課堂大賽為載體,為學科組探索“希望課堂”搭建平臺。如為了促進7~12年教齡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升其課堂教學的智慧和技巧,引領他們聚焦課堂教學,學校組織了7~12年教齡教師“希望課堂”研究課大賽,促進他們快速成長為優(yōu)秀教師。四是以“校級研究課”為載體,分年級探索學科“希望課堂”。為了保證每個備課組的“希望課堂”校本研修內(nèi)容能夠順利實施,教學處牽頭每周開展“校級研究課”。
各種課的展開,為探索“希望課堂”搭建了平臺,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搭建了平臺,使教師充滿職業(yè)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這使教師有強大的內(nèi)驅力來促進專業(yè)發(fā)展,使他們的職業(yè)生涯有了新的目標。
課堂教學模式?jīng)]有最好的,只有更適合的。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隨著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不斷提升,學校的教學改革會不斷面臨新的問題、新的挑戰(zhàn),因而學校的教學改革永遠在探索的路上,需要教育人用自己的智慧去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為教學改革出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