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瑜
(廣東省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梅州514071)
慢性咳嗽是指咳嗽時間持續(xù)8周以上,經(jīng)X線檢查無明顯肺部疾病,多由病毒、支原體及細菌等感染呼吸道引發(fā),且隨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重,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遞增趨勢[1]。其臨床表現(xiàn)為長期干咳,難以治愈,在凌晨或夜間吸入冷空氣時加劇,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可發(fā)展為典型哮喘病,甚至并發(fā)肺部感染等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目前臨床以預(yù)防為主,如改善居住環(huán)境,積極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等,效果欠佳。西藥治療存在藥物依賴性,停藥易復(fù)發(fā)。中醫(yī)以風寒稽留立論,認為久咳因風寒留連,飲聚于肺所致[2]。筆者探討加味苓甘五味姜辛湯聯(lián)合三伏貼穴位貼敷對慢性咳嗽癥狀改善及對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梅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慢性咳嗽患者106例,患者均符合《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草案)》診斷標準[3]。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3例。觀察組男24例,女29例;年齡3~42歲,平均(26.49±4.36)歲;病程1~3年,平均(2.07±0.68)年。對照組男25例,女28例;年齡4~41歲,平均(25.98±4.49)歲;病程1~4年,平均(2.31±0.7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經(jīng)診斷均為慢性咳嗽;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有肺結(jié)核等疾病;有藥物禁忌證。
2.1 對照組 給予三伏貼穴位貼敷治療。取穴:大椎、天突、神闕、膻中、腎俞、肺俞、定喘。病情嚴重者加膈俞、心俞。貼敷藥膏方:麻黃20 g,甘遂20 g,細辛20 g,蒼耳子40 g,芥子40 g,桂枝10 g。上述藥物研磨成粉,以姜汁調(diào)為稠膏狀,取5 g藥膏均勻涂于藥貼中心,將藥貼敷于所取穴位。自初伏首日開始貼敷至末伏結(jié)束,成人貼敷每日4 h,兒童每日2 h。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chǔ)上給予加味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療。中藥組成:陳皮15 g,茯苓15 g,白前20 g,細辛3 g,五味子10 g,紫菀10 g,法半夏10 g,干姜10 g,甘草片10 g,桔梗10 g??壬跛拼呒涌嘈尤?0 g,咽癢甚者加牛蒡子10 g。每日1劑,水煎服用,分早晚兩次服用,持續(xù)治療30 d。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咳嗽癥狀嚴重程度,共10分,評分越低表示癥狀越輕。采用健康調(diào)查簡表(SF-36)評估生活質(zhì)量,共100分,評分越低提示生活質(zhì)量越差。②臨床療效比較。痊愈:VAS評分降低≥75%,咳嗽癥狀消失,聽診肺部呼吸聲清晰;顯效:50%≤VAS評分降低<75%,咳嗽癥狀明顯改善,肺部有輕微啰音;有效:25%≤VAS評分降低<50%,咳嗽癥狀減輕,肺部啰音減少;無效:未達到以上指標??傆行剩?有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痊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3 結(jié)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8.11%)顯著高于對照組(77.3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60,P=0.001<0.05)。見表1。
表1 兩組慢性咳嗽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VAS、SF-36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慢性咳嗽患者VAS、SF-36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慢性咳嗽患者治療前后VAS、SF-36評分比較
表2 兩組慢性咳嗽患者治療前后VAS、SF-36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VAS評分SF-36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3 8.39±1.46 2.48±1.15△ 49.86±3.16 66.49±2.78△對照組 53 8.57±1.31 4.69±1.20 50.14±3.09 62.73±2.66 t值 - 0.668 9.680 0.461 7.114 P值 - 0.506 0.000 0.646 0.000
慢性咳嗽具有易發(fā)病、久治不愈、病情持久等特點,通??人詾槠渚驮\的唯一癥狀,該病呈冬季嚴重、夏季緩解的趨勢[4]。中醫(yī)以肺氣虛立論,將其歸于“哮證”“喘病”“咳嗽”等范疇。根據(jù)“冬病夏治”理論,應(yīng)用四季互相克制關(guān)系,通過藥膏貼敷穴位,調(diào)節(jié)機體陰陽平衡,改善、增強患者自身免疫力[5]。臨床研究指出,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穩(wěn)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6]。三伏貼經(jīng)過皮膚吸收作用,直接進入機體血液循環(huán),減少胃腸道首過效應(yīng),提高生物利用率及治療效果。本研究將其應(yīng)用于慢性咳嗽的治療中發(fā)現(xiàn),其總有效率為77.36%,療效尚可,但有待進一步提升。
加味苓甘五味姜辛湯具有化飲溫肺之功,主治寒飲咳嗽。方中陳皮理氣健脾調(diào)中,燥濕化痰,乃入肺、脾氣分之藥;茯苓利濕而不傷正氣,可治痰飲咳逆,增強機體免疫力;白前降氣化痰、止咳,對屬熱屬寒或外感內(nèi)傷,新嗽久咳均有良好效果;細辛通竅止痛,祛風散寒,溫肺化飲;五味子主益氣,滋腎斂肺;紫菀歸肺經(jīng),主治咳嗽,潤肺下氣,久咳不瘥;法半夏燥濕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等;干姜溫中散寒,燥濕消痰,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可治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桔梗祛痰宣肺,補氣血,利五臟,養(yǎng)氣,主治咳嗽痰多等癥;甘草補中益氣,能散表寒,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可溫肺化飲,開闔相濟,溫散并行,標本兼顧,肺脾同治[7]。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加味苓甘五味姜辛湯聯(lián)合三伏貼穴位貼敷治療慢性咳嗽患者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