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裴恩奎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定義,65歲以前是中年人,65歲至74歲是年輕的老年人,75歲至89歲才是真正老年人,90歲以上是長壽老人。人到了老年,身體各器官逐漸衰老,生理機能逐漸衰退。
老年人由于社會生活及家庭環(huán)境改變,社會交往日趨減少,或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擾及死亡的威脅,使他們產(chǎn)生抑郁孤獨、恐懼焦慮、敏感猜疑、自責內(nèi)疚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這些常見的心理障礙是老年人對各種外界變化的神經(jīng)精神反應,而這種反應反過來又嚴重干擾和損害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從而加速衰老和促使老年性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由此可見,心理變化對加速衰老和促使老年性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長壽。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心理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一般中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會出現(xiàn)很大程度的降低,遇到困難或挫折時,情緒反應更為激烈,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更為明顯。那么,老年人又有什么特點呢?
心理孤獨。造成老年人孤獨的最普遍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工作崗位和長期相處的同事,終日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分開居住,寡朋少友,缺少社交活動。喪偶或離婚,老來孑然一生。老年人最怕孤獨,因為孤獨使老人處于孤獨無援的境地,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被遺棄感”,繼而使老人對自身存在的價值表示懷疑、抑郁、絕望。
心理空虛。這種問題多見于退休不久或?qū)ν诵萑狈ψ銐蛩枷霚蕚涞睦先?。他們從長期緊張、有序的工作與生活狀態(tài)突然轉(zhuǎn)入到松散、無規(guī)律的生活狀態(tài),一時很難適應,可能會像無頭蒼蠅一樣,東碰碰、西靠靠,使他們感到時間過的很慢,難以打發(fā)。伴隨“空虛感”而導致的問題往往是情緒的低沉或煩躁不安,這種惡劣的心境如果曠日持久,甚易加速衰老,有時可以達到使人想死的程度,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威脅很大。
情緒變化。老年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也是人生的“喪失期”,例如“喪失”工作、喪失權力和地位、喪失金錢、喪失親人、喪失健康等。一般而言,老年人的情感趨于低沉,這與他們的歷史經(jīng)歷和現(xiàn)實境遇是分不開的。另外,由于大腦和機體的衰老,老人往往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性情改變,如說話羅嗦、情緒易波動、主觀固執(zhí)等,少數(shù)老人則變得很難接受和適應新生事物,懷念過去,甚至對現(xiàn)實抱有對立情緒。老年人的性情改變,常常加大了他們與后輩、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導致社會適應能力的缺陷。
心理學家認為,老人的健康應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前者顯而易見,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而后者比較隱蔽,且心理障礙往往發(fā)生在身體健康者身上,因此也就極容易被忽視。就拿上面列舉的老年心理障礙來說,也多發(fā)生在身體健康、智力健全的老人身上。乍看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也在情理之中。年輕時奮斗拼搏之時,一個心眼撲在工作上,縱然心里有些看不慣、擺不平之事,身體有些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時間去多想多顧;而今休了閑了,凡事都要從腦子里認真過一遍。這樣一來,思維一旦走進死胡同,鉆了牛角尖,就很容易發(fā)生心理的反常和行為的變態(tài);加上平時學習有所放松,自我約束欠嚴,和同事交流減少,這就難免陷入思維的誤區(qū),使種種疑心、偏執(zhí)、主觀臆測等毛病悄然而生。有一位老年朋友說到自己的感受時說:“也不知咋搞的,如今我遇事就敏感,對想不通的現(xiàn)象就神神道道亂猜測,就像一則寓言里那個懷疑別人偷斧子的人?!卑凑f“心病要用心藥治”,只要摸準“病情”,對“癥”下藥,幫助心理障礙者走出誤區(qū)也不算大不了的事。
心理健康是老年人保持良好健康狀態(tài)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心情舒暢,心胸寬廣,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人生抱有希望,就是真正踏上了健康之路。
在我國古代就已經(jīng)認識到心理健康和長壽的關系。曹操在《龜雖壽》曾這樣描述,“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有志進取的人,雖然知道年壽有限,然而卻雄心勃勃,壯志不衰,表現(xiàn)了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自強不息的樂觀主義精神,說明要想延年益壽,應該培養(yǎng)樂觀開朗的性格,保持愉快舒暢的情緒。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那個時代的生活環(huán)境中,能夠活到70多歲的高齡,其長壽的原因之一是注重心理健康??鬃犹岢男靥故?,剛毅堅強,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tài)。他認為,老年人更應淡薄名利,如果在身體虛弱時還竭力去追求名利,往往得到的是苦惱和煩悶,甚至是疾病。因此,老年人不僅僅要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應更該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許多九十多歲的老紅軍、老八路,新四軍老戰(zhàn)士在經(jīng)歷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和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烽火的考驗,依然健在,而且耳聰目明、身體強健、健康長壽,是什么原因呢?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老紅軍老同志是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呢?
許多老紅軍在介紹自己的長壽經(jīng)驗時,都有自己的“秘訣”。有的鐘情丹青;有的酷愛垂釣;有的園藝健身,通過適當勞作,既改善了生活環(huán)境,把房前屋后變成賞心悅目的植物園;有的對弈下棋,兩軍對壘,殺上幾盤,不僅能調(diào)節(jié)情緒,增長智慧,還能陶冶性情,通過環(huán)境的刺激,促進腦細胞新陳代謝,預防老年癡呆癥,延緩衰老。
在老年醫(yī)學科病房,已經(jīng)100歲的孫老特別鐘情于讀書,床頭整齊地擺放著《東周列國志》《古今楹聯(lián)拾趣》《五字鑒》等書籍,通過閱讀充分感受精神愉悅和生活充實。今年92歲的胡老,特別注重養(yǎng)生之道,長期堅持每天吃一小碗醋大蒜。今年90歲的尤老,在與日軍的戰(zhàn)斗中斷了右手臂,然而,他卻多年堅持每天早上用另一只手在病區(qū)拖地,清潔病區(qū)的地面,樂于助人,樂此不疲。今年94歲的張老,平時喜好廣交忘年朋友,與他們聊天談心,交流思想感情,保持融洽的人際關系。
由此,總結健康老人的長壽秘籍,不外乎有以下幾方面:
善良: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就會與人為善,樂于友好相處,光明磊落。心存善良的人,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tài)。
寬容: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良好的心理表現(xiàn),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一個人的氣度和胸襟。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的人,其心理往往處于緊張狀態(tài),從而導致神經(jīng)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因此,學會寬容,就等于給自己喝上一碗“心靈雞湯”。
樂觀:樂觀的情緒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可以激發(fā)人的活力和潛能。老同志們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生與死的考驗,悟透了人生的真諦,心情豁達,樂觀向上,生活中充滿了正能量,逾越困難,遠離悲觀。
淡泊:淡泊更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tài),淡泊使人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更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長壽老人大多不計個人得失,不求名利,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工作,離開工作崗位后又淡薄名利,其實就是人生的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
那么,老年人如何把高質(zhì)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根據(jù)我國古今養(yǎng)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現(xiàn)概述于后,供廣大老年朋友參考。
“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于運動?!睂嵺`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 ”。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币虼?,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俗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叭收邏邸睘闊o數(shù)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有位年逾九旬但身體頗健的老醫(y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爭少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此為‘仁’?!?/p>
“智”,就是勤于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于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yǎng)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準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币盎畹嚼?,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nèi)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wǎng)等?!熬W(wǎng)上的世界真精彩”,媒體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不為是一種腦細胞的再找鍛煉。
“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老人們曾總結了三句話,即“正視現(xiàn)實,接受挑戰(zhàn);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這就是說,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那么其生活質(zhì)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一句名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于發(fā)掘。
從調(diào)查的情況來看,爭強好勝的人,事業(yè)心強的人,工作嚴謹?shù)娜耍愿窆虉?zhí)的人,好爭好斗的人,缺乏離退休心理準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fā)病率高。老年社會學研究表明,退休綜合癥主要是由于產(chǎn)生的失落感、空虛感、懷舊感造成的。失落感會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喪失時期,工作喪失了,規(guī)律喪失了,地位喪失了,優(yōu)勢喪失了,人際關系喪失了,進而認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盡頭;空虛感會使人感到無所事事,生活無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虛無的;懷舊則容易使人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尤其是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jīng)歷。轉(zhuǎn)念一思早成過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慘然。在懷念過去的同事和朋友時,發(fā)現(xiàn)有的作古,有的喪偶,有的長病臥床,有的遠隔千里無緣相見,難免無限凄涼。有調(diào)查統(tǒng)計表明,老年綜合癥一般經(jīng)過半年到一年時間的反應,個別人需要稍長的時間。這種現(xiàn)象對絕大多數(shù)剛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擾,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是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老年群體現(xiàn)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