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盼
《熱愛生命》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四第三單元的《短文三篇》,這一課是自讀課文,從教學進度而言,只能安排一個課時教學。但《熱愛生命》是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一篇隨筆,篇幅短小卻字字珠璣,閃爍著理性的光輝。我嘗試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
我由一部勵志短片《人生只剩不到22K,你要設計你的人生》得到啟發(fā),設計了如下導語:據(jù)統(tǒng)計,女性平均年齡是82歲,男性平均年齡是76歲,計算一下,你的生命還剩多少天?這個問題引發(fā)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紛紛算出答案,驚嘆生命原來如此短暫,順理成章地進入文本研讀的情境中來。
快速從文中篩選信息,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我讓學生快速閱讀,并思考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作者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學生準確地找到了文中的相關語句。我就學生的答案繼續(xù)發(fā)問:你們怎么定義“好日子”和“壞日子”?你們在生活中是如何度過“好日子”和“壞日子”的?學生的回答多姿多彩,我感到十分欣慰,他們在生活中能夠妥善控制情緒,盡量讓生活過得快樂。這一點讓我覺得他們確實樂觀向上,并能有主見地安排生活,我再次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閃光點。第二個問題是:面對“死亡”,作者的觀點是什么?學生依舊從文中找到了有效信息。我引用了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一句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學生聽了若有所思,回想了史鐵生的人生遭際,明白了要向死而生,不虛度生命。我自然拋出了第三個問題:享受生活也要講究方法,作者在第三段告訴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享受生活呢?學生大都能概括出要點:關心生活,增加生活的樂趣,增加生命的分量抓緊時間。我把書的封面當作“生”,把封底當作“死”,中間部分是生命的過程,用這個比喻啟發(fā)學生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分量。我這時利用PPT展示了作者蒙田的人生經(jīng)歷——做官、辭官、游歷各國、讀書、寫作,學生感慨蒙田的人生過得充實而飽滿,他的人生之書很有厚度。
蒙田的文章極具哲理,語言耐人尋味。我從文中挑選了兩個句子讓學生賞析:一是“生之本質(zhì)在于死”,二是“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學生討論得很熱烈,我聽到了許多富有思考價值的觀點。我在課堂小結(jié)時,利用PPT拓展了一些知識。例如,我引入了亞里士多德的名言——“生命的本質(zhì)在于追求快樂,快樂的途徑有兩條:第一,發(fā)現(xiàn)使你快樂的時光,增加它。第二,發(fā)現(xiàn)使你不快樂的時光,減少它?!蔽乙仓v述了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描述的兩個流浪漢為了消磨時光,所做的一系列無聊之事。我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到熱愛生命的意義,要快樂地生活,要讓生命過得有價值、有尊嚴。從教學實際效果來看,這些知識的拓展給了學生啟發(fā),他們的課堂參與度極高,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因此,我更加堅信,要把課堂真正地交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起著引導作用。
生命本身就是十分厚重的話題,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生死是本課的難點所在。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你對生命又有怎樣全新的思考?有的人為了活著,全力以赴;有的人舍生取義,慷慨赴死。那么,你認為是求“生”勇敢還是求“死”勇敢?我意在通過這個問題,了解學生對生與死的看法,以期進行合理的引導與啟發(fā),學生的答案讓我驚喜。有的學生以《哈姆萊特》中的名言“生與死,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作為開端,條理清晰地闡明自己的觀點是求“生”更勇敢,他談到了霍金、海倫凱勒等名人為了生命全力以赴,他說生命是如此厚重,無論怎樣努力都不為過。也有一些學生認為求“死”勇敢,他們舉出了文天祥、譚嗣同等人的事例,他們的觀點是為了國家和民族勇敢赴死,雖死猶生,并引用了孔子的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還有學生發(fā)言,他覺得活著是十分勇敢之事,因為生比死更艱難,那些稍有不順就一死了之的人是懦弱的,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我最后以羅曼·羅蘭的話語作結(jié)——“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p>
然而,教學是一門后悔的“藝術”,從教者應當從每一次的教學實踐中吸取經(jīng)驗,教學相長,與學生彼此成就,不斷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