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萍
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fā)展與壯大,給高校的教育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沖擊,大學生個性化與孤立化的趨勢更為明顯,致使他們在面對一些問題時,往往容易手足無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同時,學校在管理中的權(quán)威地位也正在被消解。這些是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高校必須對癥下藥,從新的角度看待與解決這些難題。
一、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在全社會的覆蓋,社會原有的輿論權(quán)威地位被嚴重削弱,人人都可以在新時代發(fā)聲,尤其是在更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在新時代往往呈現(xiàn)出更加個性化和自我主義的特點。然而,很多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都還停留在過去,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和大學生自身思想的變遷,這就造成了如下問題與難點。
(一)陳舊的理論體系、教學方法與大學生多元化思維的矛盾
當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往往僅限于對課本理論知識的學習,使大學生很難真正理解理論知識。同時,多元化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正逐步消解著這些理論體系,使得大學生很難對這些理論知識從內(nèi)心上產(chǎn)生認同感,最終導致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只是為了拿夠?qū)W分,思政課程的意義被嚴重削弱。
(二)集體主義觀念與大學生個性化、孤立化之間的矛盾
開設大學生思政教育課程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集體主義的觀念,增強其凝聚力,促使其更好地投身社會建設。但當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且很多城市學生由于居住分散化,很難適應學校的社群化培養(yǎng),加之多元化思維的影響,致使個人主義成為大學生普遍遵循的理念。這一理念使得很多大學生往往更看重個人享樂,忽視付出,更忽視團體的力量。
(三)社會奉獻精神與嚴峻的就業(yè)壓力之間的矛盾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促使人口愈發(fā)集中在城市,這就導致了大學生就業(yè)壓力急劇增大,功利性思維愈發(fā)嚴重,在奉獻與獲取的判斷上更加自我功利化,往往更追求享樂,逃避社會責任。這顯然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所希望達到的社會奉獻的目的背道而馳。
二、解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應采取的對策
要想妥善解決以上矛盾與沖突,首要原則是不斷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與時俱進,只有準確把握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正確解決這些矛盾。
(一)重視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
首先是教學內(nèi)容的改變。教師要多走進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想法,將符合學生思維的內(nèi)容與話題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其次是教學重心的改變。教師應該充分意識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心不是讓學生們記住枯燥乏味的理論,而是要讓這些知識在學生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發(fā)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多采取情景化教學模式,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情景劇等方式,使學生能夠從活生生的案例中領悟生活的真諦。
(二)尊重學生個人想法,培養(yǎng)團隊意識
大學生思政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課堂上,還要融入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以往的學校管理并不注重意識形態(tài)工作,忽略了學生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當前學生從各個媒體所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數(shù)倍,且信息內(nèi)容復雜多樣,這就導致他們的想法很難同一,質(zhì)疑權(quán)威往往會成為他們共有的選擇。學校應該以輔導員制度為基礎,建立學生思想行為檔案,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學生的思想動向進行調(diào)查了解,尊重其合理的想法與認識,對那些可能會對學生自身和他人帶來危害的思想要及時加以勸導教育。同時,由于當前大學生孤立化的特點,要從各種途徑為學生提供團體活動的機會,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參與團體活動,增強學生的凝聚力與集體主義觀念,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志愿活動幫助學生找準自我社會定位
要摒棄原有的死板的教學思維,從學生的個人角度出發(fā),使其找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正確定位。學校要合理組織適合大學生參與的社會志愿活動,并激勵學生參與其中,使其不斷獲得幫助他人的心理成就感,從而領悟到奉獻精神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幫助大學生克服個人主義中的唯利是圖的錯誤理念。同時社會志愿活動要具有多樣性,避免出現(xiàn)單一的活動形式。只有讓大學生通過不同的志愿活動,明白社會不同崗位的人都能對社會作出貢獻,才能對自身的就業(yè)觀念有一個更明確的認知。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要解決高校思政教育目前所面對的矛盾,首要原則是不能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特征的變遷畏之如虎,而是應該與時俱進,尊重大學生日趨個性化的思維模式,從而對原有的陳舊的教學模式進行思考與改變,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做到盡善盡美。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