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
上海一直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實踐的先行者,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進程中總是率先啟動、率先探索、率先受益、率先帶動。這次赴上海教育考察,我首先關注的就是上海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6月26日上午,我們乘車前往嘉定二中參觀。據(jù)迎接我們的主任介紹,嘉定二中前身為南翔義務職業(yè)學校,創(chuàng)辦于1949年9月,校址設在南翔鎮(zhèn)東北李家褐堂,校園占地面積約十畝。“十畝”在我腦海里沒有對應的地理面積,一進入校園,我只是驚詫它“花園”的大。
這“花園”,原是李姓家族的私家花園,后因助學改作私塾。只見此處自然風景甚佳:綠草成茵,花木郁勃,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巖瀑飛瀉,曲徑通幽。如主任所言,嘉定二中要“讓有限的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無數(shù)的空間”。
然而,一所學校,只有自然景觀是不夠的。且來領略隨處可感的人文氣息:一塊素雅的木板立于不遠處,曰“不言廊”,并書:“不言”暗合“桃李”,語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謂“桃李滿天下”,既指老師教育出來的優(yōu)秀學生遍布全世界,又贊美教師辛勤育人。長廊貫通“仰高”“興賢””“育才”三亭,廊道兩側鐫刻200條《論語》名句和勵志楹聯(lián),語文老師可隨時帶學生至此開展相關學習活動。
我想,一所學校,倘若有靜謐的庭園安放學生的身心,就是他們莫大的福音。
不言廊的一側,矗立著“述作樓”?!笆鲎鳌倍郑Z出《禮記·樂記》:“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明。明圣者,述作之謂也?!币馑际悄軌騽?chuàng)制的人叫做圣,能夠懂得道理的人叫做明。“明”與“圣”,就是指那些既能夠懂得道理,又能創(chuàng)制的人。墨子提倡述作合一的思想,“述”為轉述、講述、闡述、傳承;“作”為創(chuàng)作、制作、創(chuàng)新、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里可以看出述作樓命名的苦心,即寓意學生要學用結合,言行統(tǒng)一。在述作樓內,學校建設了多個主題教育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教育館、科技教育館、森林生態(tài)文化教育館、地理教育館等。徜徉在館內,驚艷之余,嘆為觀止!
一條“不言廊”,一座“述作樓”,就足以啟示我們廣東學校校園文化的建設者:典雅,不是一知半解、牽強附會地把傳統(tǒng)文化搬進校園;典雅,應是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的“文質彬彬”。莘莘學子徜徉在校園里,時刻感受到學校的精氣神,那才叫校園文化。
如果說嘉定二中的校園充盈著古色古香的氣息,那么上海市宜川中學的校園文化則是經典與現(xiàn)代的完美結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高科技智慧相得益彰、互映生輝,其設計理念給我的感覺是一氣呵成、一以貫之,高端大氣而不失細膩精致。比如,一樓流水潺潺的水榭臺與頂樓的噴泉遙相呼應,地板上的學?;諛它c綴有致。圖書館同樣如此,那里有個性定制閱讀區(qū)、新閱讀體驗區(qū)、悅讀沙龍區(qū)、閱讀分享區(qū)、特色活動區(qū)、新書推薦區(qū)等。學生可以坐在“竹林七賢”處“清談”,還可以掃碼進入相關大學的電子圖書館。物理實驗室,有模擬飛行體驗區(qū),有創(chuàng)客工作室,有成果展示區(qū)等。演藝廳,有學生的劇本展示,有演出海報,有名家現(xiàn)場指導。體育館,有傳統(tǒng)體育區(qū),如少林拳、梅花樁,也有常見的專業(yè)訓練場。宜川書院,有古籍區(qū),有品茗區(qū),有交流區(qū),有休憩區(qū),各個場所的設計精雕細琢,品質不凡。
洋浦區(qū)打虎山路第一小學,校門口什么牌匾都不掛,但不知勝卻了多少掛滿榮譽牌的學校。這是一座真正的“綠色”學校,環(huán)境優(yōu)美,像小型花園。園內醒目的群雕是以當年的學生為模型創(chuàng)造的,刻在石頭上的字也是孩子的。學校校慶請校友過來,只接受他們送樹,所以校園里栽滿了桃樹、李樹。此刻,映入眼簾的綠樹上都綴滿了青青果實,讓人自然想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許,這是該校辦學成績的最好寫照。據(jù)說,學校養(yǎng)過孔雀、天鵝。在這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教育與自然融為一體。
新的時代,世界看中國,中國看上海。這次上海之行,值得書寫的還有很多很多,但單只是這典雅大氣的上海校園文化,就讓我們獲益匪淺。而它們,只是上海教育一道不太引人注目的風景而已。
(作者單位:廣州市天河區(qū)龍口西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