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夏至節(jié)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6月21日或22日?!躲∽駪椂瘸飞险f:“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以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諺“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xù)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夏至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xù)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就是最熱的火氣了。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禮記》中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jié)氣的明顯現(xiàn)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闭f明這一時節(jié)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y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jié),養(yǎng)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
夏至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就進入盛夏了。高溫酷暑天氣時常出現(xiàn),氣溫有時可達40℃上下。俗話說“夏至一陰生”,就是說在此節(jié)氣中,盡管天氣炎熱,可陰氣已開始生長,致使人顯得極其脆弱,容易患各種疾病。所以,這一節(jié)氣中,合理的養(yǎng)生保健非常重要。
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yǎng)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
嵇康在《養(yǎng)生論》中說:“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告訴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應當調整呼吸,運用氣功,使心神安靜,意念中想心中存有冰雪一樣,才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不應當被炎熱擾亂心神,使心境煩躁,這樣會使身體感到天氣更炎熱。這種“心靜自然涼”的做法,就是夏季養(yǎng)生法中的精神調養(yǎng)。
過了夏至,出汗量大大增多。中醫(yī)有“血汗同源”之說,認為汗液為津液所化,血液唾液同出一源,而血液為心所主,故又有“汗為心之液”之說?!端貑??六節(jié)藏象論》具體說到:“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陽,通于夏氣?!毕募径嗪箘t易使心氣渙散。因此為了更好地度夏,這個節(jié)氣應用飲食養(yǎng)生,必須把握時令與臟腑的關系,有目的地補充心臟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
中醫(y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正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薄靶耐I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是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zhèn)食之。
夏至時節(jié),宜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晚睡早起?!笆钜讉麣狻保艉剐固^,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以避免炎熱之勢,恢復精力。
另外,夏日炎熱,腠理開泄,易受風寒濕邪侵襲,睡眠時不宜用風扇送風,有空調的房間,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