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
講好課是每位教師的愿望。什么是好的課堂教學?這是一個復雜的價值判斷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班級學生考分高,教師的教學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有的班級學生考分并不高,教師的教學也并非一無是處。首先,考分高低與學生的構成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考分并不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我最近在各地學校聽課。我個人認為聽到的好課很多,但也發(fā)現(xiàn)手里拿著習題集講課的教師越來越多,學生課桌上的習題集也越摞越高。這些現(xiàn)象不能不令人擔憂。用“刷題”代替課堂教學,用做題代替知識學習,正在成為一種越來越常見的現(xiàn)象。這樣的課堂教學也許可以讓學生得高分,但我認為,這不是教育,僅是訓練,甚至連訓練都談不上,至少不是科學的訓練。應付考試不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唯一任務,更不應當是學校教育價值的唯一取向。用“刷題”替代教學是一種教育異化和退化的現(xiàn)象。
近年來不少人關心和討論一個問題,人工智能技術能不能取代教師,學校會不會消失?認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很快替代教師的理由是,數(shù)據(jù)算法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獲取知識且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可以更準確地診斷學生知識掌握的狀況并幫助學生彌補知識漏洞,可以根據(jù)考試要求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進行“智能化”的應試訓練。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刷題”,可以立刻取代那些用“刷題”代替教學的教師,這樣的教師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真的會下崗。
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盡管我認為,學生許多方面的成長應當是在課堂之外得到的,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課堂教學是目前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獲取,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的教學絕不僅是教會學生解答書本習題,教師的備課絕不僅是為學生準備各類習題,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研究也絕不僅僅是如何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應考。約翰·亨利·紐曼100多年前就指出,“任何學科的一般原理,大家可以足不出戶,通過書本而知之,可是細節(jié)、色彩、口吻、氛圍、生氣,使得一門學科融入我們血脈的那股生機,凡此種種都要從師長那里把捉,因為學科已經(jīng)在他們身上獲得了生命?!保ā洞髮W的理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紐曼看來,為知識賦予生命的色彩與活力,是教師的責任和使命,是教師教學的價值所在。存在于書本中的用文字表述的知識是客觀的,但存在于人的大腦中的知識應當是被賦予了色彩、情感、精神和生命的。賦予知識以色彩、情感、精神和生命,正是教師存在的價值。教師不應當只是一臺解題機器,更不應該把學生變成解題機器。
我曾和我的同事討論好課的標準。好課的標準很難一概而論,絕不唯一。我只想談一點。我認為,教師要賦予知識以色彩、情感、精神和生命,教學就一定要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才能體會到知識的價值,才能感受到知識的親切,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和欲望。我和我的同事講,人類創(chuàng)造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和富有意義,而不是為了考試和個人發(fā)展。僅僅把學習知識與考試升學掛鉤是一種價值迷失。
前不久,我在聽課后和授課老師交流時說,你的課有許多精彩之處,但我有一個問題想向你提出,或者說,我想代表所有學生問所有老師一個共同的問題:“老師,您今天在課堂上講的這些,和我有什么關系?和我的生活有什么關聯(lián)?”我之所以問這個問題,是因為人首先關注的是和自己密切相關的事物,這是人類的通性。正因為這樣,教師的教學應當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被不斷激發(fā),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主動學習和主動發(fā)展。
教師在處理教材、備課和講課過程中,要努力挖掘知識的用途和價值,建立書本知識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不論你今天的教學內容是非洲澳洲、原子分子,還是唐宗宋祖或英美移民,都應如此。盡管我知道,聯(lián)系生活的教學也許并不能迅速提高學生的考分,但我認為,這是好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教師教育教學智慧的重要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