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我們生活的世界每天都在發(fā)生新聞,絕大部分都未經好好審視,就已經被遺忘。我曾就職的媒體開過一個欄目叫“追記”,試圖回訪那些曾經發(fā)生過的熱點事件,它們曾在某個時點上喧囂一時,但很快就不再被談論,不再被記起??傆行碌臒狳c層出不窮,吸引著大眾的注意力?!白酚洝笔且粋€媒體能做的最微薄的努力——希望重新回到已經被時間湮沒的現場,看清那些事件的脈絡,記錄下它發(fā)生時的痕跡,以及被遺忘后仍在默默發(fā)生的震蕩。
但這個欄目沒有堅持多久。因為對信息社會的公眾來說,他們愿意凝視,反思的事情沒那么多。絕大多數社會新聞和貨架上的商品一樣,只是商業(yè)社會的一種快速消費品。
伊凡·雅布隆卡是少數不這么想的人。作為一名法國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對社會新聞抱以不同尋常的審慎和敬意。他認為“一則社會新聞可以被作為一個歷史對象來加以分析。它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實,相反,在一個變動的社會中,社會新聞就是一個地震中心”。事件的極端沖突性會激發(fā)社會的情緒,情緒帶來打破常規(guī)的行動,就像地震那樣,震裂按部就班的平常生活。如果有人有足夠的耐心,細細研究這些“地震的斷面”,可能看清難以得見的事實。
伊凡·雅布隆卡就是這么做的。
他花了兩年時間,一再返回到蕾蒂西婭案件的現場。蕾蒂西婭是一個普通的法國女孩,18歲,住在大西洋盧瓦爾省的伯爾尼克。父親有暴力傾向和坐牢前科,母親精神不穩(wěn)定,時常進醫(yī)院,蕾蒂西婭和姐姐被安置在一戶寄養(yǎng)家庭,過著平淡,但看起來比原生暴力家庭更穩(wěn)定安逸的生活。被害前,她在離家約500米的一家酒店做服務員。2011年1月18日至19日之間的那個黑夜里,她遭遇綁架并被殺害。兇手在兩天后就落網,他有諸多刑事記錄,在媒體報道中被打上“性侵累犯”的標簽。
這樁案件轟動了法國。
看起來,這是一個黑白分明的悲劇。被害者美麗、純潔、柔弱,施害人殘暴、兇狠、是個天生的罪犯。但如果追溯他們的成長經歷,會發(fā)現施害人和受害者來自同一類家庭,他們都曾是脆弱的兒童,都曾深受家庭的動蕩和暴力所害,都慣于生活在恐懼之中。雖然社會公權機構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給予了干預,但并未能消除原生家庭暴力在他們心里留下的陰影,這種難以磨滅的陰影成為連接施害人和受害人的精神紐帶。有一個頗為玩味的細節(jié)是:蕾蒂西婭與兇手剛認識不久,卻破天荒和他有過多次親近接觸。就在案發(fā)當晚,她有幾次可以離開的機會,卻都沒有離開。作者將之解釋為成長過程中“漫長的脆弱化過程既為她悲劇性的結局,也為社會提供了注解”。
作者從蕾蒂西婭進入這則社會新聞,他希望“不是把她當作犧牲者來尊敬,而是將她復原為活生生的人”。但調查從個人史,進入到家庭史,最后又深入到社會史,最終成為了《蕾蒂西婭,或人類的終結》這本書。伊凡·雅布隆卡這樣總結他調查兩年的現場筆記:“蕾蒂西婭案件掩蓋了人性的深度和某種社會狀態(tài)——破碎的家庭,孩子的隱痛,過早參加工作的年輕人,還有19世紀初葉的國家,包括窮人的國度,城市邊緣地帶,社會的不平等……”“她就是一個社會事實,她的身上體現了兩種超越個體的現象:兒童的脆弱和女性承受的暴力?!?/p>
這是這位專業(yè)學者對蕾蒂西婭案件的考察結論,但這并不是這個案件的標準答案,甚至也不是這本書的標準答案。千江有水千江月,對每個讀者來說,要從蕾蒂西婭的人生故事中產生什么疑問,得到什么答案, 都在自己的心中。
比如讀完這本書后,我的疑問是:一個人,尤其是那些生于貧窮,或者生于暴力等種種陰影下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擺脫原生的不幸陰影嗎?
我的答案是:有可能,但通常要經過一個極其危險的過程。就像蕾蒂西婭。那個晚上,她選擇留在有暴力傾向的兇手身邊,面對兇手的暴力威脅時,如果她像從童年開始那樣沉默、屈從,她可能在那晚活下來。但對一個已經覺醒的蕾蒂西婭,她無法再沉默地屈從。
她的死亡是一個悲劇的結果,也是她的成長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