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晏瑋,孫 健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保險學院, 北京 100029)
近年來,世界各國老齡化日趨嚴重,由老齡化引起的失能老人增多也成為世界各國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傳統(tǒng)意義上,通常由家人負擔對失能老人的照顧,并用家庭儲蓄支付相關的護理費用。但家庭結構的變化——低生育率、家庭成員居住地點分散、家庭小型化及離婚現象普遍等減少了家人對失能老人的非正式護理(Informal Care)。美國健康與退休研究(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HRS)過去20多年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Courtney et al.,2015)[1]。此外,由于女性在家庭角色中的變化和職場女性的增加,使得女性提供非正式護理的機會成本上升。這些變化使非正式護理已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長期護理需求,同時與機構提供長期護理相比,非正式護理的效率更低(Barr,2010)[2]。在這一背景下,美國于20世紀70年代引入長期護理保險,經過40多年的發(fā)展,長期護理保險取得了較大發(fā)展。但從各國實踐來看,商業(yè)性長期護理保險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即使在商業(yè)性長期護理保險最為發(fā)達的美國,也只有1000多萬人購買長期護理保險。因此,研究影響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因素變得尤為重要。有學者對影響個人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從供給角度來說,不對稱信息、不完全競爭、高行政成本及承保人的風險選擇等會影響個人購買長期護理保險;從需求角度來說,價格、財富、風險偏好、非正式護理、遺產動機、預防性儲蓄、稅收優(yōu)惠等會影響個人購買長期護理保險。
而在所有這些影響因素中,子女情況是影響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顯著因素。個人在決定是否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時除了考慮自身情況,子女情況通常是重要考慮因素。但目前國內外沒有專門研究子女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影響的研究文獻。鑒于此,本文從父母的視角研究子女情況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影響。鑒于本文的研究目的,并考慮成年子女的情況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有更大影響,本文將研究對象設定為45歲及以上有子女的中國城市居民。
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引入長期護理保險的時間較短,最初于2005年引入商業(yè)性長期護理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在我國的發(fā)展較為緩慢,并沒有引起廣大居民的關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發(fā)展。為了使我國的長期護理保險得以發(fā)展,中共中央將“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納入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這為我國長期護理保險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失能老人數量不斷增加,未來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必然會不斷增加,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意義重大。
人們對長期護理的需求具有高度不確定性,隨著年齡增加對長期護理需求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這可能會導致資產和收入的損失。長期護理保險可以轉嫁高昂的長期護理費用支出風險,但在50%的美國人能夠負擔得起長期護理保險保費的情況下,仍然僅有10%的美國老年人購買長期護理保險(Brown and Finkelstein,2004)[3]。長期護理的大量需求和較小的長期護理保險市場規(guī)模形成了鮮明對比,為了分析長期護理保險市場規(guī)模較小的原因,國內外學者對影響長期護理保險需求的因素進行了研究。
國外學者從不同方面分析了影響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的因素。Brown、Finkelstein(2007)認為財富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有關鍵影響[3]。同樣,年齡也是影響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達到退休年齡65歲時,人們有更多的退休后計劃,包括對長期護理和長期護理保險的計劃,這會影響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John Costa Font,2010)[4]。Mellor(2001)的研究結果表明,教育水平、收入和財富水平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有正向影響[5]。此外,Pauly(1990)認為公共項目的發(fā)展,尤其是醫(yī)療保險的提供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有擠出效應[6]。John Costa Font(2010)[4]和Jeffrey R.Brown等(2012)[7]認為私人養(yǎng)老金、擁有的其他金融產品和儲蓄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有擠出效應。在信息不對稱方面,Sloan、Norton (1997)認為道德風險使老人購買長期護理保險后對護理機構的需求有所增加,老人自身和他們的親人可能不會做出足夠的努力去減少對長期護理的需求[8]。同時由于對信息了解不完全,使得長期護理成本被低估但長期護理保險保費被高估,這會抑制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Stevenson et al.,2010)[9]。Jeffrey R.Brown等人(2012)認為對保險公司的不信任和較高的承保費用也會抑制對長期護理保險的購買意愿[7]。從遺產動機角度分析,不同學者持有不同觀點。Pauly(1990)[6]和Zweifel、Struwe(1996)[10]認為失能老人可能將遺產作為子女提供非正式護理的激勵,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對長期護理保險的有限需求。但Sloan, Norton(1997)[8]和Mellor(2001)[5]的研究并沒有發(fā)現子女提供長期護理服務會阻礙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證據。此外,Tian Zhou Richter等(2010)的研究表明長期護理的潛在需求不僅對父母自身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同時給提供長期護理或是資金補貼的成年子女也造成了一定負擔[11]。Tian Zhou Richter等(2010)認為成年子女對風險的認知程度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有顯著影響,在父母做是否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決定時,通常由子女代替父母做決定或是父母在做決定時受到子女對風險認知的影響[11]。此外,John Costa Font(2010)[4]和 Courtney等(2015)[1]分別研究了家庭關系和家庭結構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影響。
相比國外關于長期護理保險豐富的研究成果,國內對長期護理保險的研究相對較少,且集中在近十年。湯文巍(2005)通過調研上海居民和上海護理院得出家庭因素(家庭經濟狀況、結構、觀念)和護理院的可及性顯著影響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12]。趙娜和陳凱(2015)通過對調研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人們對長期護理發(fā)生概率、對長期護理的認知程度及非正式護理的替代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有顯著影響[13]。丁志宏和魏海偉(2016)將影響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因素進行分類,得出人口社會因素、替代因素、經濟因素、健康及意識因素顯著影響城市老年人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14]。
綜上所述,國外在研究長期護理保險影響因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這對我國的研究具有啟示意義。但通過梳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我們發(fā)現從父母視角研究成年子女情況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方面存在空白,最多也只涉及關于子女的個別因素,并沒有成年子女各方面的情況如何影響父母長期護理保險需求的文獻。而從我國的情況來看,我國的親情觀很重,因此子女的情況必然會影響父母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谝陨涎芯?,本文對45歲及以上有子女的中國城市居民進行調研,并對調研結果進行實證分析以研究子女情況如何影響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
本文數據來源于問卷調研結果,根據隨機抽樣原則進行數據收集,共發(fā)放問卷500份,回收454份,回收率為90.8%;其中有效問卷418份,占回收問卷的比例為92.07%。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調查對象設定在45歲及以上且有子女的中國城市居民,其中男性占49.28%,女性占50.72%。由于不同年齡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差別較大,因此本文對年齡進行了細分,其中45~49歲占20.57%,50~54歲占23.44%,55~59歲占14.83%,60~64歲占11.48%,65~69歲占10.53%,70~79歲占10.77%,80歲及以上占8.37%;教育程度分布情況中小學占4.31%,初中占48.8%,高中占22.49%,大專占16.03%,本科占7.18%,碩士占1.2%。
1.被解釋變量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問卷用“如果有適合您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您是否愿意購買?”這一問題作為因變量,其中不愿意購買取值為0,愿意購買取值為1。
問卷結果顯示,在418份有效問卷中,有155個被訪者有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購買率為37.08%。
2.解釋變量
解釋變量為被訪者子女的相關情況,是本文的研究重點。本文將如下變量作為解釋變量:被訪者的子女數量、子女的教育程度(如有2個及以上子女,則為所有子女中的最高學歷)、子女的經濟狀況(如有2個及以上子女,則為所有子女中經濟狀況最好的)、被訪者與子女的關系(如果有2個及以上子女,則為關系最好的子女)、被訪者與子女居住的距離(如果有2個及以上子女,則為距離最近的子女)、被訪者與子女間經濟獨立情況(如果有2個及以上子女,則為子女整體經濟獨立情況)及子女對長期護理保險的偏好。在上述解釋變量中,除子女數量和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其他變量均為分類變量。其中,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按照年限作連續(xù)變量處理,將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本科和碩士及以上分別賦值為6、9、12、15、16和18年。解釋變量的具體描述見表1和表2。
3.控制變量
本文將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健康狀況作為控制變量。其中,由于本文調研和研究對象為45歲及以上有子女的居民,這類調研對象的婚姻狀況多為已婚、離婚或喪偶。因此,為研究方便本文在婚姻狀況中只分為已婚和離婚或喪偶兩類。此外,為控制社會醫(yī)療保險和商業(yè)保險(商業(yè)壽險或健康險)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影響,本文也將這兩個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問卷將這兩個變量設置成如下兩個問題:“您是否有社會醫(yī)療保險”和“您是否有商業(yè)壽險或健康險”,其中“沒有”取值為0,“有”取值為1。具體描述見表3和表4。
表1 解釋變量的具體描述(分類變量)
表2 解釋變量的具體描述(連續(xù)變量)
本文通過構建如下模型來分析影響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的因素,其中i指個體,CI代表被訪者子女相關情況的集合(解釋變量),X為控制變量,β0,β1,β2為待估參數:
Yi=β0+β1CIi+β2Xi+εi
由于是否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為二元變量,因此本文使用Probit模型估計上式。
表3 控制變量的具體描述(分類變量)
表4 控制變量的具體描述(連續(xù)變量)
本文用Stata14軟件對上述模型進行Probit回歸,回歸結果見表5(表5的回歸結果中的回歸系數為邊際效應)。表5報告了本文的兩個回歸結果,模型一為被訪問者自身各種因素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影響。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礎上進一步包含了子女的相關情況,子女情況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影響是本文的研究重點。模型二的Probit回歸虛擬判定系數PseudoR2從模型一的0.2537增加至0.3361,說明子女因素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影響有較強的解釋力。加入子女因素后,模型一中涉及的自變量的數值、符號和顯著性與模型二相比并沒有發(fā)生顯著變化,這說明控制變量和解釋變量間的共線性較低,同時說明了控制變量和解釋變量選擇的合理性。
表5 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
注:(1)自變量的括號內為參照組;(2)**、*分別代表1%和5%的顯著水平。
1.子女因素對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的影響
從表5模型二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受訪者的子女相關情況對父母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的影響。
(1)子女數量。子女數量在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負,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子女數量的增加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會隨之降低。這一結果與我國的文化和傳統(tǒng)觀念相符。我國深受孝老文化和家庭養(yǎng)老觀念的影響,子女數量的增加意味著有更多的子女提供非正式護理,這使得老人在需要長期護理時可通過子女提供的非正式護理替代長期護理保險提供的正式護理。因此子女數量會降低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
(2)子女經濟狀況。子女的經濟狀況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有顯著影響(p<0.05)。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子女經濟狀況越好,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強。經濟狀況好的子女更有經濟能力去負擔父母的長期護理保險費用,因此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也會更強。
(3)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影響并不顯著,但是邊際效應系數的符號具有實際意義。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越好,父母對長期護理保險的購買意愿越低。這與現實中的情況相一致,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越好、家庭關系越緊密,當父母需要長期護理時子女越想親力親為,給予父母最細致的照顧;而父母也希望和子女有更多的接觸、獲得子女更多的關心,而不是單純接受醫(yī)療機構和療養(yǎng)院工作人員的照顧。因此,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越好,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低。
(4)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有顯著且正的影響(p<0.00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越遠,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強,這一結果與John Costa Font(2010)的研究結果一致。父母與子女居住距離越遠,子女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到父母的住處,這大幅增加了時間的機會成本,同時也會提高子女對父母非正式長期護理的成本,因此這種情況父母更傾向于購買長期護理保險。而子女與父母住在一起或住得很近則子女更方便對父母進行長期護理,此時子女提供的非正式長期護理抑制了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
(5)父母與子女經濟獨立情況。父母與子女的經濟獨立情況和子女對長期護理保險的偏好這兩個變量從統(tǒng)計上不顯著,但由于這兩個變量有經濟意義,因此本文在分析子女因素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影響時仍將這兩個變量包含在內。
從回歸結果可知,父母與子女的經濟獨立情況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有正的影響,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父母與子女間的經濟越獨立,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強。當父母需要補貼子女的生活時,考慮到子女的經濟狀況,父母可能更傾向于去補貼子女而不是購買保險或是父母在補貼子女后,已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夠買保險;當子女需要補貼父母的生活時,說明父母自身的經濟狀況可能無法負擔長期護理保險的費用,無論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父母和子女間經濟的不獨立都降低了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
2.其他因素對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的影響
通過表5模型一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年齡在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年齡越大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強。這一結果與事實相符,隨著年齡增加,需要長期護理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此外,即使在年輕時預期未來可能有長期護理需求,但由于過早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會花費大量保費,因此通常情況下,有意購買者也會等到達到一定年齡之后再購買,這與美國長期護理保險協(xié)會建議的大部分人可以50歲以后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相一致。此外,從模型一的結果可以看出,婚姻狀況對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有顯著影響(p<0.001)。與已婚者相比,離婚或喪偶者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更強。從被訪者的受教育程度來看,受教育程度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受訪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強。從受訪者的經濟狀況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狀況越好,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低,這一結果與之前文獻的研究結果相一致。此外,從表5的結果可以看到受訪者的健康狀況越差,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強,這一結果反映出長期護理保險市場存在逆向選擇的問題。
除上述這些因素,回歸結果顯示受訪者擁有社會醫(yī)療保險對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有顯著影響。同時,有商業(yè)壽險或健康險的受訪者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已購買商業(yè)壽險或健康險的個體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更強。相比沒有購買商業(yè)壽險或健康險的個體,已購買者更具有保險意識和保險偏好,他們更傾向于通過購買保險來轉移潛在風險,因此他們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也更強。
本文基于問卷調查結果,從父母的視角研究子女情況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影響。本文的實證結果顯示: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健康狀況、社會醫(yī)療保險及商業(yè)壽險和健康險等這些因素對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的影響與以往文獻相似。在此基礎上,本文加入子女情況,這是本文的研究重點也是創(chuàng)新所在。實證結果顯示,子女數量、子女受教育程度、子女的經濟狀況、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父母與子女間經濟獨立情況及子女對長期護理保險的偏好等是影響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的重要因素。其中子女數量越少、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經濟狀況越好、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越差、父母與子女居住距離越遠,因而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強。此外,父母與子女經濟獨立情況與子女對長期護理保險的偏好也會影響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雖然這兩個變量在統(tǒng)計上不顯著,但具有很強的經濟意義,因此將這兩個因素包含在內分析對長期護理保險購買意愿的影響具有實際意義。
根據本文研究結果提出如下建議:
通過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知,子女的情況對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意愿有顯著影響。子女數量多、與子女的關系好、與子女居住距離近的父母更容易得到子女的護理,而這些因素使父母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降低。這一結果說明子女能提供長期護理會降低父母對長期護理保險的需求,即子女的長期護理照顧對父母的長期護理保險需求有擠出效應。
針對這一現象,需要加大對長期護理保險的宣傳力度,同時在宣傳時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明確長期護理保險不是對子女照顧的替代,而是一種補充,這樣才能提高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積極性。宣傳時要明確子女對父母的長期護理和購買長期護理保險并不是相互矛盾、沖突的,而是相互補充的。畢竟血緣親情重于一切,老人需要來自子女的關懷,子女也應傾盡全力去照顧父母,完全讓長期護理保險替代子女對父母的照顧是不現實的。但面臨現代化節(jié)奏越來越快、子女的工作越來越忙這一情況,子女可能沒有足夠的精力對父母進行長期護理,此時長期護理保險起到對子女無法提供的長期護理部分的補充,這不僅使父母能夠得到更加全面、專業(yè)化的照顧,同時也減輕了子女的負擔。
為了實現不同群體對長期護理保險不同程度的需求、滿足多樣化需求,保險公司應該根據不同群體制定不同的長期護理保險產品,以吸引更多群體購買長期護理保險。這需要保險公司不斷進行產品創(chuàng)新,例如針對長期護理類別不同設計不同的保單并設定不同的保費;有特殊長期護理需求的個體,可通過附加保單的形式滿足個體需求。另外,保險公司在設計長期護理保險產品時應積極與醫(yī)院和護理機構合作,以使長期護理服務更加規(guī)范、專業(yè)。
此外,從本文的實證結果可知,有商業(yè)壽險或其他健康險的個體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更高,這類群體更具有保險意識、更傾向于通過保險來轉移風險,這類群體是保險公司的重點關注對象,保險公司可以首先通過讓這類群體了解并購買長期護理保險來擴大長期護理保險的影響力。但在給這類人群設計長期護理保險保單時要注意不要使長期護理保險保單的保障范圍與之前購買的商業(yè)壽險或其他健康險的保障范圍有重疊之處,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保單持有者利益。
本文的實證結果表明,年齡越大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越強,而美國的實踐經驗也表明購買長期護理保險的多為老年人,因此可將長期護理保險與養(yǎng)老產業(yè)結合在一起,共同研發(fā)長期護理產品,實現資源共享、效用最大化。
我國目前的養(yǎng)老產業(yè)尚不發(fā)達,存在諸多問題。養(yǎng)老院設施不完善、護理人員虐待老人等報道常見諸報端。長期護理保險要進一步發(fā)展必然需要療養(yǎng)、養(yǎng)老機構提供的護理服務,而養(yǎng)老機構的不規(guī)范及種種問題都讓老人對于在機構接受長期護理望而卻步。因此,要想發(fā)展長期護理保險首先必須要提高護理機構的服務質量,使護理機構實現高質量規(guī)范化運營,在此基礎上將養(yǎng)老產業(yè)和長期護理保險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實現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