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穎
魯迅故里,人潮涌動,我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漫步其中。那粗糙的青石板,穿過歷史的風塵,述說著它曾經(jīng)經(jīng)受的風霜雨雪;百草園里,那經(jīng)歷了時代變遷的高大的皂莢樹,依然茂盛蔥蘢,似乎在無言地告訴我們時代會變遷,魯迅先生的精神卻永遠留存;撫摸著三味書屋課桌上那個“早”字,我似乎看到了先生清癯的面龐,冷峻的眼眸……
光緒三十二年,留學日本的魯迅先生,決定棄醫(yī)從文,他要用筆去喚醒昏睡中的中國人。民國五年,俄國革命勝利,先生深受鼓舞,和許多知識分子一起揭開了“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列,以筆為戰(zhàn)斗的利器,像匕首,像投槍,刺向敵人,猛烈地抨擊著幾千年來的舊思想舊道德?!冻ㄏκ啊分邢壬貞浳宀r感受到的背書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了封建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摧殘;《少年閏土》中,“他們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天空”展現(xiàn)了被禁錮的孩子的悲哀與無奈,他們沒有條件探索美好的事物,就如青蛙坐井觀天,只能看見高墻上的四角天空;《孔乙己》中那個家境貧困,生活在社會底層卻又向往上流社會的孔乙己,最終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狂人日記》中,先生更是借助狂人之口,直接地喊出“‘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覚M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為此,先生常常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但一心救國的他從不把這些放在心上,也從不中斷自己文藝救國的道路。他以“竊火者”自喻,為了給人民帶來溫暖和光明,希望和理想,他甘愿承受犧牲和危險。先生在《自嘲》詩中有這樣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這正是先生一生的最好寫照:“橫眉冷對”對的是反動派,面對國民黨的子彈,先生凜然怒對;“俯首甘為”為的是人民大眾,面對追尋真理的青年,先生熱情地指引。
先生曾經(jīng)說過:“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這就是一個民族所擁有的核心靈魂,這就是民族的精神,它告訴我們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這是魯迅的精神,更是民族之魂。
在魯迅故里,我隨著人流不斷前行著,人潮依然洶涌。在他們中間有蹣跚學步的孩童,有風華正茂的少年,也有兩鬢染霜的老者,他們?nèi)缥乙话銘阎サ男那閬磉@里感受、體會,然后走向五湖四海,魯迅精神、民族之魂,也將隨之而走向每一個角落。我微笑著……
[【老師評】]
在魯迅故里漫步,小作者感受到了一種近乎朝圣的心情,人們對魯迅精神的崇敬與愛戴激發(fā)了她同樣的崇敬與自豪。她將先生的經(jīng)歷和作品信手拈來,讓我們看到先生精神的源頭與核心,材料的選擇與裁剪集中突出,恰到好處。以故里的景物開始,以故里的見聞結尾,由景及人,使文章前后照應,首尾呼應,進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題, 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指導老師:唐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