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西方媒體災難新聞報道的比較研究

        2018-10-09 05:28:00曾憶夢
        未來傳播 2018年4期
        關鍵詞:災難新聞報道受眾

        曾憶夢

        21世紀以來,無論是自然災難還是由恐怖分子引發(fā)的人為災難,都一直處于頻發(fā)期。災難一直是新聞媒體比較熱衷的題材,媒體通過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往往能很大程度地得到公眾的關注,從而提高媒體自身在公眾中的影響力,增強在同行中的競爭力。陳娟曾在《中西災難新聞報道理念比較研究》中提到:“我們所說的災難性新聞的報道理念,就是指媒體和記者在報道災難性事件時所采取的報道方式、報道思想,以及對災難本身的看法?!盵1]然而,中西方媒體工作者往往會受到其所處環(huán)境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在對同一災難事件時,出現差異化的報道,向受眾傳遞不同的價值觀和方向引導。

        災難新聞報道是指對給人類造成災難事件的報道,因而新聞尤其是災難新聞報道對人們有著相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縱觀中外新聞發(fā)展史,災難新聞報道一直是新聞活動的焦點,[2]在新聞報道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災難事件往往是突發(fā)性的,而在一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災難事件一旦發(fā)生,就會吸引社會聚焦,媒體如何對災難事件作良好有效地報道,不僅對災區(qū)人民,也對非災區(qū)的人們提供有效的援助信息,以及緩解人們的心理壓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這還關乎一個國家的形象。災難新聞是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在災難報道中,媒體發(fā)揮著安撫公眾、追問責任等多種功能,報道必須及時、準確、真實。因此,對中西災難新聞報道進行比較研究,結合本國國情和媒體工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對積極促進我國災難新聞報道方式的及時性和適宜性,對新聞工作者認真履行好黨和人民的喉舌的使命,對我國整個新聞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西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的特點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意識形態(tài)差異以及價值觀差異,決定了中西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將有不同的報道角度和報道特點,分析中西媒體各自作災難新聞報道的特點,能更直觀地表現出中西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的具體差異所在。

        (一)中國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的特點

        1.報道的時效性逐步加強

        災難事件的發(fā)生大多是突發(fā)性的,這決定了災難新聞的報道速度是第一位的。同時,這也就要求媒體對事件具有高度迅速的反應能力,在最短的時間里做出最及時報道,以此來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緩解受眾對災難的恐懼心理。

        中國媒體在災難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方面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進步。中國媒體曾經對災難新聞的報道重在“沉穩(wěn)”,災難發(fā)生時不急于搶時間,而是等著上級的指示;在進行新聞體制改革后,中國媒體改變了以往作風,對災難事件能迅速做出反應。例如,四川九寨溝在2017年8月8日晚9時19分發(fā)生地震時,當地電視臺的地震預警系統(tǒng)向“大屏”用戶迅速傳達地震信息,倒計時秒數在不斷減少直至到“0”后,電視端響起警報聲。汶川電視臺憑借著幾乎在地震發(fā)生的同一時間對地震信息的報道,最早發(fā)布了該條消息。隨后,東方衛(wèi)視在當晚9時53分時發(fā)回第一手現場的電話報道,央視《新聞1+1》則于當晚9時55分用12秒的時間首發(fā)了口播內容。之后,公眾能迅速地從新聞媒體及時獲得該次地震傷亡、救援等信息。

        2.報道內容注重維護國家形象

        中國的新聞報道有著較強的社會政治色彩,中國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常與社會當前的政治、經濟形勢密不可分。中國媒體的災難新聞報道中,對災難的具體狀況是抽象性、概括性的,報道內容正面突出政府組織的救災活動、政府單位關心災民的言行。[3]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中,政府的活動是報道主體。以2017年8月8日的四川九寨溝地震為例,《四川日報》在地震發(fā)生后的一周(2017年8月9日—8月13日)內的有關九寨溝地震的報道中,具體報道的角色主體如表1—1所示:

        表1-1

        由上表可知,在震后五天的報道中,以政府領導為報道主體,如相關領導干部作出抗震指示,政府官員奔赴抗震救災現場的報道合計為10篇;各有關部門積極組織抗震救災的報道為22篇;社會救助的報道為11篇,災情及其他的相關報道為15篇。報道最多的角色是政府機構及相關官員,篇數高達32篇,其比例達到總報道篇數的55%,強勢表現出了中國政府在抗震救災中積極主動的地位。

        3.報道強調團結精神

        中國媒體災難新聞報道在反映災難客觀性的同時,更多體現災難面前人民不怕困難、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團結精神,如報道軍民抗震救災的壯烈景象,讓人感受到昂揚向上的正能量。仍然以四川九寨溝地震為例,中國各大媒體對此次災難事件報道多為正面報道,如《四川日報》報道標題為“最后一夜:安全、溫暖、有序”“全力搶險救援 戰(zhàn)勝地震災害”。這種報道方式雖然鼓舞了人們對抗震救災的信心和決心,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它讓受眾了解到政府及相關人員的救災行為和英勇事跡,卻相對忽視了應引領受眾反思有關地震預警系統(tǒng)完善、“豆腐渣”工程檢驗及生態(tài)保護等一系列重大現實問題。

        (二)西方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的特點

        1.堅持報道的客觀性

        “客觀、公正”不僅是西方新聞界的口號,更是他們爭取受眾的法寶。西方媒體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往往比較迅速、全面、準確,不僅不隱瞞負面的、悲劇性的因素,甚至充分展示災難細節(jié)。在嚴格的客觀性要求下,西方媒體不僅要在內容上保持客觀性,而且要在個人態(tài)度上保持中立,僅以旁觀者的身份向受眾提供自己觀察到的信息,在引用其他媒體的信息資料時要明確注明信息來源,保證有據可查??陀^性要求媒體嚴格區(qū)分事實本身與對于事實的判斷,讓受眾明確報道中哪些部分是基本事實,哪些部分是由基本事實引發(fā)出的判斷、觀點和意見,以避免將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判斷充作事實,誤導受眾。如九寨溝地震后,西方媒體在這次災難新聞報道中提到最多的詞匯為“死亡人數”,法國《費加羅報》網站的報道稱600名消防官兵已被赴往現場救援,俄羅斯紐帶網報道稱:截至發(fā)稿日四川地震致9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報道內容比較凸顯客觀事實。[4]

        2.立足于受害者角度

        西方媒體強調個人價值,因此在對災難事件進行新聞報道中時,常常立足于受害者個體,將遭受災難事件的個體作為災難新聞報道的主體,從個體的角度來描寫災難。此外,西方的媒體在對災難新聞稿件進行采寫時,往往會引入災難中具體的受難者和災難表現形式,如房屋倒塌情況,以此來展開災難的報道。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發(fā)生時,美國CNN的報道《目擊者描述印度洋的恐怖》*201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美國CNN網站發(fā)表的第一篇重磅報道。,全文都是從親歷者的角度來描寫這次災難的恐怖現場。

        3.注重對受眾感官的強烈刺激

        西方媒體追求“內容為王”,注重內容對受眾的吸引力度,所以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中追求內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為了在受眾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常在報道中插入具有震撼力的現場照片,以此來提高自家媒體的知名度,擴大影響力。如《時代》周刊對海地地震報道的圖片內容是一個鮮血淋漓的小男孩,衣服破舊,眼神無助,顯示出災難的嚴重性。

        二、中西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的主要差異與相同點

        中西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既有差異處,也有相似處。中國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基調基本是秉承著社會和諧、積極向上的基調,維護國家整體形象。同時,中國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方面也在不斷進步。西方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則通過小事件、小人物來表現災難本身,但中西媒體都在報道災難時注重人文關懷。

        (一)中國報道重在消解悲劇,西方報道聚焦災難本身

        中國媒體對于災難新聞的報道往往采取比較謹慎的態(tài)度,報道的內容更多聚焦于人們在抗震救災中體現出來了積極精神,如報道相關部門如何抗災、救災,在抗震救災中涌現的英勇事跡等。中國對災難新聞的報道重在用消解災難的悲劇性質來穩(wěn)定人心,鼓舞士氣。不同于西方媒體的是,中國媒體的報道重點放在領導干部深入災區(qū)、來自全國各地的援助和災區(qū)人民的樂觀精神上面,以此來消解災難帶給人們的恐懼不安的情緒。

        西方的災難新聞報道僅次于國家大事和戰(zhàn)爭新聞,是受眾最關心的新聞之一?!皼_突”和“不尋常”是西方新聞價值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在災難報道中,災難本身和災民慘狀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沖突成為其展現和突出的重點。西方媒體在報道災難事件時聚集災難本身,直面災難造成的悲劇。西方記者以大量的筆墨赤裸裸地描摹事實,著力表現災難對人的摧殘以及災民的悲慘與無助。無論是報道的篇幅,還是報道的手法和力度,都可以看出西方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重在災難事件本身,強調以濃墨重彩刻畫災民的形象,渲染災難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二)中國強化家國意識,西方強調個人價值

        中國的社會制度決定了中國新聞報道“重國家,輕個人”的價值觀,因此,中國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是以整體出發(fā),主要關注和報道的是災難里的群體,重點反映的是國家、政府、社會在各方面的急救措施。以九寨溝地震的新聞報道來說,很多報道的主體都是從整體著手,描述的是群體的整體面貌,將災難中的個人悲劇進行整合,提升到民族、國家的層面來進行敘述,如《四川日報》2017年8月9日第三版頭條新聞《各路力量緊急馳援》、2017年8月10日第三版頭條新聞《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西方延續(xù)的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西方新聞報道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價值觀,強調個人利益,這也就導致了西方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選擇的主體是“小我”,主要關注和報道生命個體,重點講述災難中的個人英雄;站在個人的角度報道其生存狀態(tài)、環(huán)境,重點反映出災難對人造成的傷害和摧殘,直接將人的痛苦、悲慘呈現出來。2017年9月8日的墨西哥地震,西方媒體對其的一系列報道多為表現地震災害對人們造成的具體傷害和影響。如CNN的《墨西哥中部地震死亡人數已過百,多座建筑物坍塌》、《獨立報》的《墨西哥城地震最新:巨大震感導致的建筑物坍塌,造成至少49人死亡》、BBC的《墨西哥發(fā)生強震致 100 多人死亡》等。

        (三)中國注重災難后置,西方注重災難后果

        中國媒體在災難發(fā)生幾天后,關注點多為災后重建,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基礎設施得到基本恢復,對英雄人物進行新聞報道等;西方媒體的著眼點相對更小更個人化,他們關注災難給人們帶來的傷害和對生活的影響,常常通過大量描寫人們因災難造成的慘狀,警示人們要對自然存在敬畏之心,學習、掌握防災知識,時刻注意防災。

        (四)中西方都注重人文關懷

        西方媒體災難新聞報道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現在為受難的災民提供實際有效的信息援助。一方面,媒體在災難發(fā)生后要迅速地為災民提供人性化的和其真正急需的消息,如安全的地方在哪里,援助的物品在何處等;另一方面,媒體還要給社會上關心災區(qū)受難同胞的人們提供如何給予援助的相關信息,在災區(qū)和社會之間搭建一個信息有效溝通的橋梁。例如在墨西哥發(fā)生地震時,福克斯晚間新聞播報了為災民尋找失蹤的親人,母親淚流滿面地呼喚失蹤的孩子。中國媒體在四川九寨溝地震報道中也以尋親、心理援助、領養(yǎng)孤兒等形式向災民傳遞溫情,無不彰顯人性的光輝。通過對中國九寨溝地震和墨西哥地震新聞的報道的分析,都可以看出中西媒體在災難新聞報道中較好地實現了媒體的社會功能,通過對災難的探索與詮釋,使災難事件報道成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流中介,顯示出對生命的關愛。

        三、中西媒體對災難新聞報道存在差異的原因

        中西媒體對災難事件報道的差異不僅反映出了中西媒體本身的價值取向和其國家的主流思想,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媒體所處環(huán)境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等差異因素對媒體工作者報道角度的影響。

        (一)政治體制差異

        中國的新聞事業(yè)誕生于民族存亡之際,決定了中國媒體具有強烈的政治宣傳色彩,或多或少地受到國家政治層面的影響。對災難新聞報道的內容和方式也更會傾向于社會穩(wěn)定,秉承“正面宣傳為主”的理念,維護國家形象和大局穩(wěn)定。如《四川日報》對九寨溝地震救災工作的正面報道《24小時九寨溝,6萬人大轉移》,宣傳了黨員干部積極救災的過程。由于政治因素對中國媒體的影響,中國的災難新聞報道在信息發(fā)布和內容報道上就與西方有了顯著的差別。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新聞媒體是因經濟競爭而產生的,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政府對新聞媒體的控制力度較弱,新聞自由度相對較高,在信息發(fā)布的時效性方面就占了先機。[5]且西方新聞界一向秉承客觀主義的報道理念,這就造成了西方記者在災難新聞報道內容上客觀主義的描寫以及多為敘述的表達方式,較少抒情議論的格調。

        (二)文化背景差異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表現出了中國注重事物的穩(wěn)定協(xié)調發(fā)展,堅持世間萬物能和平共生的觀點。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以集體主義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提倡將個人榮辱得失置之度外,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因此在災難新聞中,新聞言論要以社會穩(wěn)定為前提。注重整體的文化背景使中國的災難新聞更強調“群像”報道,比如救援隊伍、各級政府等,相對較少表達個體聲音。

        西方國家強調所謂的新聞自由,表面更重視個人權利和角色。西方一貫推崇的思想是“天賦人權”“言論自由”。自由表達觀點是西方媒體的特點,盡管這種自由也是為一定的利益集團服務的。在西方,媒體或成為行政、立法、司法外的第四種權力,能夠盡量發(fā)揮其監(jiān)督的職能。盡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西方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無法擁有以往的自由度,但相對“自由”的文化對其災難新聞的“自由”報道仍有一定的影響。

        (三)媒體性質差異

        中國的新聞事業(yè)素有“政治家辦報”的歷史。中國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既要代表政府的觀點,也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對災難事件多從政府和人民的角度來報道。

        西方辦報主體主要是企業(yè)家,更多考慮經濟效益,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是私營企業(yè)。作為商業(yè)媒體,按照商業(yè)化的運作機制,受到市場經濟的驅動,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成為他們的最高目標。為此,記者需要時刻關注受眾的需求,甚至迎合他們以提高收視率和發(fā)行量,為自身服務的媒體帶來經濟效益。因此,新聞自由不僅是西方媒體反抗政府管制的有效工具,還是他們自我標榜、自我營銷的重要策略。然而,任何自由都是有邊界的,新聞自由同樣如此。西方政府并未直接控制和管理新聞媒體,但可以通過政策傾斜、利益交換、法律規(guī)范等方式影響和約束媒體,尤其在媒體報道觸及國家利益和安全時,政府也會充分利用相應權力,發(fā)揮管控新聞的功能。

        (四)價值取向差異

        中國的新聞媒體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作為其功能定位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喉舌論”在中國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中國的新聞媒體把自己的性質定位為“黨和人民的喉舌”,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重大災難事件中,媒體報道風格偏向沉穩(wěn)與謹慎。同時長期以來堅持“穩(wěn)定壓倒一切”“團結穩(wěn)定鼓勁”的輿論導向原則,導致中國媒體對災難新聞的報道強調道德教化的追求,即站在“集體”如何與災難作斗爭的角度來充分肯定人的精神與力量。

        西方媒體則是把“災難”作為一種商品推銷給受眾,表面追求社會責任,實際獲得經濟利益,并在突出以“災難事件”為基本的信息傳播價值取向的前提下,注重給受眾宣傳西方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

        四、對中國媒體災難新聞報道的建議

        大量的傳媒實踐證明,成功的災難新聞報道能夠起到穩(wěn)定社會、安定民心的作用。失敗的災難新聞報道會加重災難的力量,擴大災難的沖擊面,對國家、社會和公眾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政府、媒體和受眾應當同心協(xié)力,促使災難新聞報道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fā)展,保障和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繁榮,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隨著新聞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觀念意識的轉變和專業(yè)素質的提高,中國媒體災難新聞報道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效顯著。但在全媒體時代,災難新聞報道還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必須給予重視和思考。

        (一)秉承客觀的報道角度

        中國媒體在災難新聞報道中,一定要堅持客觀真實的新聞原則,對災難新聞信息的發(fā)布要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保證新聞報道的可信度。除了要及時準確地向受眾公開受災情況等信息以外,媒體還要形成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格局,讓受眾了解同一新聞事實的不同方面內容,使其能夠針對新聞事實作出周詳的判斷,避免“管中窺豹”的片面理解,保障新聞的真實客觀。因災難引發(fā)的連鎖反應是極其紛繁復雜的,相應的應對措施也是千頭萬緒,牽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媒體的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報道,能體現報道的真實準確性,起到安撫民心、團結受眾、穩(wěn)定大局的作用。

        (二)選擇良好的報道方法

        盡管中國媒體對災難事件做了很多的報道,但縱觀這些報道,人們總感覺缺少點什么,其問題就出現在中國媒體本身的報道方法上。一些災難新聞報道大而化之,沒有充分起到警示社會、推動預防的作用。那些獲得良好社會反響的災難新聞,大多都是媒體工作者將飽含深情的目光投向受災個體,通過展示受災群體中老人、兒童、婦女等弱勢群體的悲苦,來引發(fā)人們的關愛與同情,進而打動讀者,對災難事件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媒體在報道災難新聞時,要進一步發(fā)掘災難事件中所蘊含著的有反思與教育意義的主題。人文主義關懷精神要求媒體熱切關注社會與民眾,對處于災難厄運下的人們以溫暖同情,喚起大眾的道德與良知;報道災難新聞的最終目的是喚醒人們尊重自然與認識自然的意識,注重綠色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注意預防和減輕災害,實現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三)提升傳播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

        媒體在對災難新聞進行報道時,要堅持正確的新聞觀,兼顧事件的客觀性和新聞的深度性,做到既不遮遮掩掩,也不大肆渲染,及時客觀地將真實的情況告知受眾,保證受眾的知情權,從而在受眾心里樹立良好的媒體形象。避免以災民個人的痛苦作為“看點”“熱點”來吸引關注,避免因過度渲染而誤導受眾的新聞的出現。

        災難新聞一直都是一個受人關注的重大新聞題材,中國媒體在對災難新聞進行報道時,要深刻全面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原則,[6]要在科學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下,協(xié)調統(tǒng)一媒體的“喉舌”功能與“社會”功能,采取先進的報道方法,最大可能地客觀、真實地報道災難事件,既要個體真實,也要整體真實,并在這個基礎上發(fā)揮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穩(wěn)定社會秩序、維護國家安全與形象的功能。

        猜你喜歡
        災難新聞報道受眾
        雷擊災難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災難報道常見問題及反思
        新聞傳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6:46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jié)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新聞傳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jié)描寫
        新聞傳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
        美女mm131爽爽爽| 国产大学生自拍三级视频|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97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d啪蜜芽|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网站| XXXXBBBB欧美| 加勒比久草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在线播放一区| 人妻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女同免费| 性欧美牲交xxxxx视频欧美| 无码日日模日日碰夜夜爽|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麻|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综合网| 精品亚洲成a人7777在线观看| 一区五码在线| 国产91在线播放九色快色| 男女猛烈拍拍拍无挡视频| 国农村精品国产自线拍| 亚洲黄片高清在线观看| 91久久国产香蕉视频| 帮老师解开蕾丝奶罩吸乳视频| 手机看片福利盒子久久青| 久久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爽又色视频| 欧美人与动牲交a欧美精品| 亚洲加勒比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 成人免费无遮挡在线播放|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品二品三品| 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制服|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少妇下面好紧好多水真爽| 天天爽夜夜爱| 久久久久久久98亚洲精品| 精品人妻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白浆高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