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偉婕 ZHONG Weijie 馬 川 MA Chuan
第16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的主題——“自由空間”,由策展人愛爾蘭建筑師Yvonne Farrell和Shelley McNamara共同提出。在它的描述下,建筑的核心要義應為慷慨精神和人性,并專注于空間自身的質量[1]。自由空間贊頌的是在每個建筑項目中發(fā)掘意想不到的慷慨的能力。它鼓勵以回顧思維去思考,用新方法去觀察世界,以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案來為這個脆弱星球上的每個公民提供幸福、有尊嚴的建筑。自由空間可能是一個機會空間[2]、一個民主空間、一個未定義的或者尚未構思的空間。這其中也包含想象的自由:時間與記憶空間的自由;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聯(lián)接;以及建立在文化遺產層面上,古代與現代的交織。
“自由空間”是個相對開放的主題。瑞士館在回應主題的同時也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它提出建筑的自由性不僅僅在于其建造慷慨空間的能力,還在于擁有陳述的能力,并能以之替代固有思維方式來看待或參與思考世界,能從最受限制的建筑條件中挖掘空間的潛力。對于瑞士館的建筑師Alessandro Bosshard、Li Tavor、Matthew van der Ploeg和Ani Vihervaara來說,無家具的內部形象是矛盾的存在,意味著對傳統(tǒng)不起眼的建筑內部提出挑戰(zhàn)。
如圖1所示,瑞士館突破了建筑展覽的一般形式。建筑師并非建造了一個實際的建筑物,而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表達”——一個符合公寓形象的導覽。這個超現實主義作品以建筑的形式呈現給觀眾。當到訪者進入一個不可能存在的住宅時,漫游在不同比例、尺度的連續(xù)空間中,擁有了全新的視角和身份。任何人都可以是一名學者或建筑師,以住宅巡游的形式開啟建筑學科的新探索。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參與者都得以再觀察、感受住宅內部,重新思考室內空間的問題。
圖1 瑞士館室內空間的嵌套
長久以來,人們對室內的興趣一直依附于建筑的存在與發(fā)展[3]。談及室內,多數情況是如何運用裝飾來美化內部空間。古埃及人以獸皮、紡織品、壁畫等布置簡陋的房屋內部;古羅馬人將浮雕、雕塑等引入室內來增強莊重感與神秘感;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宮廷貴族運用繪畫、雕刻來創(chuàng)造華美的室內。在歷史的各個時期,建筑的室內因其地域特色與社會背景的差異,形成不同的風格、流派。但它一直只被視作建筑的輔助部分,缺乏獨立發(fā)展的潛力。
伴隨著對建筑內部的重新審視與對人居環(huán)境的重視,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室內不再依存于建筑風格?,F代住宅圍合成的室內被視作最成功的發(fā)明之一,它發(fā)展出一系列極具對比的意識形態(tài)。室內變得樸素或奢華,藝術化或理性化,浪漫主義或先鋒主義。正如一切偉大的建筑,室內也逐步演變成為永恒與必然的主題。室內被發(fā)掘出獨立于建筑而存在的意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
現代裝配式住宅的興起促使室內具有了普遍適用性,材料、技術與工藝發(fā)展也更好地滿足了室內功能性的要求。但越來越統(tǒng)一和相似的外觀成為室內潛在的威脅,即使存在文化、氣候等差異,它們也大多為240cm高,粉刷白墻,鋪以木地板,并使用大量的預制配件。在不斷整合與一致性的追求中,室內的可能性也變得越來越少,對功能性的追求讓人們丟失了對空間的思考能力。
此時,如何擺脫公式化的室內觀念,以創(chuàng)造性的新思維和角度去看待住宅內部空間,探尋室內的新機遇,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事。面對如此的挑戰(zhàn),作為建筑師有義務來引導人們思考并發(fā)起積極的變革。基于此背景,“瑞士240”的建筑師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空間,邀請每個訪客體驗住宅內部的空間,所有人都有權利參與到這場變革中。
要讀懂瑞士館的設計與創(chuàng)造,首先需要明確它并非具體的公寓建筑物展示,建造的不是一個“房子”,而是一次住宅漫游:內部場景以不同的尺度構建并拼接在一起,形成迷宮般的視角序列。如圖2所示,它是抽象的“表達”本身,給訪客提供一個可漫步在無家具公寓室內的空間環(huán)境。過去人們習慣將公寓的豐富性隱藏于平面規(guī)劃的理性和預制模數的控制之下,限制了建筑表達的可能性。 就像美術館粉飾過的白墻一樣,公寓的墻壁也從未引起重視。而進入瑞士館,如同參觀一個空白公寓,視平線所及之處是并不引人注目的室內表皮,人們得以更直接與仔細地觀察建筑內部。
在此,瑞士館的策劃者設計了一個建筑的“羅夏墨跡測驗”[4]?!傲_夏墨跡測驗”是使用心理投射法,讓被測試者通過一定的媒介,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在無拘束的情景中,顯露出個性特征的一種性格測試方法。瑞士館空間設計中,“場景”的概念由一系列圖像整合而成,它提出一個為未知居住者設計的公寓形象,擁有未知的主體角色和未知的生活方式。這種不確定性將公寓室內從其建造目的中解放出來,賦予它一定程度的自主權。幾乎空無一物的公寓創(chuàng)造出一種純粹的潛力,策展者將無家具的室內作為一種代表性的媒介,鼓勵人們對“空間”主題進行思考。
圖2 “空白”公寓與大量白墻
公寓內部蜿蜒的視角根據住宅的特征來建造:白色墻壁,裝配以踢腳線、木地板或瓷磚地,以及其他室內基本組件。到訪者進入一個不可能的住宅 ——建筑內部的空間設計取決于公寓的圖像,而不是真正的公寓住宅;房屋內部是重新構想的,而不是真實的私人公寓展示。如圖3所示,模型比例為1∶1的真實尺度被拋棄,以看似無序的尺度替代。這個公寓與實際公寓尺寸的比例在1∶5、1∶2、1∶1.6、1∶1.3、1∶1.2、1∶1、1.1∶1、1.3∶1、1.5∶1和2∶1之間轉換。同時,住宅的“支持角色”也被加入其中:門把手,踢腳板,窗框,電源插座,電燈,工作臺和櫥柜門等,共同形成了戲劇性的連續(xù)空間。
在籌備此次展覽時,策展團隊從瑞士建筑事務所的網站上收集了大量無家具的室內照片。瑞士的建筑師們意識到,先前住宅建筑出版物中的圖像只局限于房屋樓層平面圖、立面圖和技術圖紙,而他們卻更為欣賞這樣無家具空房的攝影。近來,他們開始把未經裝飾的室內攝影作品放入出版物中,室內的場景已經從樓層平面圖中被分離出來,得到了更為廣泛的關注。對于瑞士的建筑師們來說,“住宅導覽”成為了建筑生產與宣傳的結合體。
“瑞士240:住宅導覽”突出強調了世界上廣受歡迎的住宅樣式內部潛在的可塑性,成為充滿娛樂性和挑戰(zhàn)性的公寓式展館。通過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公寓未裝飾的“殼”上,它成為一個反傳統(tǒng)的形象、一個拒絕“熟悉”的空間,甚至刻意地保持“疏遠”或“異化”于普通的住宅公寓。訪客注視著已經足夠了解的東西,自信滿滿地打開了大門,背后神奇的場景解釋了先前愚蠢的錯誤認識。在此,主觀性應邀進入現場,不同比例、尺度的無家具公寓空間連貫地轉換,形成再觀察與思考的“機會空間”,所有的人和物都參與其中。
圖3 策展團隊坐在被放大比例的操作臺面上
漫游在這樣的巡演中,不該被定義為建筑評論的問題,而是建筑探索與發(fā)現的問題。策展團隊試圖通過這個自由的公寓游覽來動搖對住宅原有的理解與判斷。瑞士館的設計與創(chuàng)造方法也展現了當代建筑展覽的進步思維。策展者不再只局限于建造“物”或展示建筑成果的層面,而是更多關注于建筑潛在的能力。在21世紀新興技術的發(fā)展潮流下,展覽的形式變得更多樣化,我們是否忽視了建筑自身的表達能力。此時,瑞士館的策展團隊以展示“表達”來替代傳統(tǒng)媒介展示“建造”的手法不可謂不高明。
“瑞士240:住宅導覽”在2018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獲得了到訪者的廣泛關注和評委會的一致好評。在“自由空間”的主題下,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以不同比例、尺度的空間場景自然銜接與過渡的無家具公寓。“空無一物”使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住宅內部純粹的空間上,也因此得以更好地觀察與思考住宅問題。場館本身也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設計者將住宅室內的攝影作品進行整合,再以不同比例重新組合成新的體驗性住宅空間,避免了圖像在難以展現空間尺寸、比例和縱深等方面的弊端。瑞士國家館對“空間”的深度思考與展覽,在表現形式的把握上值得我們反思與學習,它在引發(fā)大眾對住宅建筑內部重視的同時,也使建筑師們再反思建筑內部空間“表達”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