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摘 要】應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培養(yǎng)合格新師資,幼師歷史課程應從實施開放教學入手,即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實行全面開放,改革歷史課堂教學,提高幼師生的綜合素質,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
【關健詞】開放;觀念;內容;方法;手段
一、開放的教學觀念
關于開放性教學,許多學者、教師和專家等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有的研究者認為開放性教學是指教學不拘泥于課堂的空間的開放,歷史教學應走出封閉的教室,走進博物院、歷史遺址、圖書館等地參觀調查訪問,也可以在網(wǎng)上互動學習,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有的認為開放性教學是不僅僅關注知識的傳授,同時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理念。也有人認為開放性教學是一種與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相對立的新的教學模式。綜合以上說法,所謂開放性教學是指以知識教學為載體,把關注人的發(fā)展作為首要目標,通過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活潑、自主的教學環(huán)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fā)展的空間,促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發(fā)展。可以說開放性教學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學模式,它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
二、歷史開放性教學的特點
基于以上的認識,歷史開放性教學應該界定為:在歷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從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思維和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出發(fā),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以激活學生主動地去探究、去實踐,形成正確態(tài)度、價值觀、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目標的一種教學實踐。歷史開放性教學的特點主要有:
(一)教學資源不拘泥于教材、教輔,而是通過教師的開發(fā)和學生的搜集,教學資源呈現(xiàn)出多樣性、多層次性的特點,以滿足知識經(jīng)濟形勢下學生的多樣、多變的需求。
(二)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和諧的、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通過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力,促進學生的自由成長,同時達到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
(三)教學評價方法要多元化。在開放的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歷史學習進行評價,評價的主體和評價方式都應該是多角度的,要不斷激起學生的探索、發(fā)現(xiàn)、想象和表現(xiàn)的愿望,不斷激勵學生向前發(fā)展。
三、開放的教學內容
掌握廣博而深厚的文化知識是幼師生必備的素質。歷史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給學生傳授適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歷史知識。因此,不能拘泥于教材所給的知識容量,機械地囿于歷史學科的內部結構,簡單地學習有限的內容,而應敢于更新和拓展教學內容,適當?shù)匮a充新觀點新材料和某些實用的知識,通過教學內容的開放達到多容量的教學效果。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各種邊緣學科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任何一門學科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各學科之間互相滲透、互相作用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但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慣性驅動,各學科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分野嚴格。不要說理科和文科,即便本是“一家”的語文、政治、歷史,也常常是“各走各的路”、“各唱各的調”,這就造成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低下,綜合素質難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要走出單行道的死胡同,必須在強化歷史基本知識結構的基礎上,以學生原有的歷史知識和教材的知識為生長點,通過和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提高教學信息量,引導學生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就歷史課而言,應充分考慮歷史與文學的聯(lián)系、歷史與地理的溝通、歷史與政治的銜接甚至歷史與自然科學的互補。例如,在學習《紅軍四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時,先通過學生自學和教師的講解讓學生掌握紅軍四次反“圍剿”的基本知識,再出示毛澤東同志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和《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等詩詞,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感悟其中的豪邁氣概和革命的浪漫主義情懷。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有了身心的愉悅和獲取知識的滿足感。這種教學內容的開放非常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開放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的過程,只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最終達到“教”和“學”的和諧發(fā)揮,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從目前一些歷史課堂教學情況看,多數(shù)老師仍然注重言傳口授,教師滔滔不絕,學生默默聆聽,也即人們常說的“填鴨式”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種缺乏生機、僵化死板的教學方法使課堂難以形成雙向交流的閉合回路,抑制學生的思維活動,也難以激起教師講課的熱情,其結果是效率低下,學生難以形成良好的素質。我們認為,歷史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系統(tǒng),實行開放教學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沉寂低效的局面。
開放的歷史課堂教學,遵循現(xiàn)代教育觀念,以培養(yǎng)幼師生的綜合素質為指導,重視學生的全面參與和個性特長的發(fā)揮,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課堂與社會之間的交流,營造一種和諧、活潑的氛圍,讓學生的各項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學導式教學法、思維訓練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反饋教學法、創(chuàng)造想象教學法等等。由于歷史教材中每篇課文的內容、重點、難點等各不相同,因而每一次歷史課堂教學不可能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但是,由于這些教學方法都是開放性的,因此,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xiàn)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目標。
教學方法的開放還體現(xiàn)在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學法上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從傳統(tǒng)的“學會”變成“會學”,即教師要領會教材意圖,挖掘教材內涵,把握教材實質,合理組織教材,設計“指導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結構;.以良好的教法,向學生展示正確的學法,引導他們掌握自己學習的全過程。此外,還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學法上因人而異,具體指導,使全體學生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與全面發(fā)展。
五、結束語
開放性教學是對素質教育的一種探索,同時也是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選擇。開放性教學以人文主義為核心,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開放教學資源,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整理歸納能力;開放教學形式,有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xiàn)“灌輸式”課堂向“探究式”課堂的轉變;開放教學環(huán)境,有助于構建民主、和諧、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形成平等、互相尊重、友愛的新型師生關系;開放學習評價,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fā)展,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洪斌.芻議師范歷史課程的開放教學[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01):129-130
[2]蔣筱薇. 中學歷史開放性教學探索與實踐[D].河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