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瑩
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第二師223團學校 新疆巴音郭楞 841308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認同中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體會其基本精神和豐富內(nèi)涵,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chǔ)”,并推薦了背誦的篇目。
然而,反思自己從教這6年來的文言文教學,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枯燥。做得最多就是從頭到尾的串講課文,梳理詞法句式,機械記背原文及文言語法。為了應(yīng)付考試,讓學生背誦一些考試范圍之內(nèi)的篇目、名言名句,致使學生對文言的理解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抑制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再優(yōu)秀的文章也會變得毫無美感。
仍記得張利主任聯(lián)片教研評課中多次強調(diào)的“學習文言文要“言”“文”兼顧,我們既要牢牢把握文中的文言詞語和語法知識,又要在此基礎(chǔ)上將文言“文”作為文章來解讀體會,深入賞析。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文言文教學上進行了一些嘗試,也有一點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對于“言”的理解與掌握,令我最受益的是:
文言是古代的書面語體,時代久遠、含義艱深,并且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與異讀字等,初中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將朗讀貫穿文言文教學的始終。
《馬說》一文,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寄托了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但這對于十三四歲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的。因此在“讀中感悟,以讀促講”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設(shè)計為三個層層推進的朗讀環(huán)節(jié):1讀好每一段的“也”;2第二段的問句,你認為該怎樣讀;3修改標點符號后再讀一讀。通過這樣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去體會、理解一千多年前三十幾歲、仕途多舛的韓愈的內(nèi)心世界。
實詞的積累是必須的,但又是最枯燥無味的。比如一些古今異義詞,就可以采用比較法和聯(lián)系法來學習。如《世說新語》中的“兒女”“去”這兩詞,就和我們今天的用法完全不同,授課時就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理解。但這一課中的“引”“顧”就得適當運用其他方法以幫助學生理解。在實際教學中,我加入了這兩字漢字演變的知識來進行講解,這既幫助學生了解其含義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幻燈片如下)
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在最開始講解文言文時,有必要為學生講講古時候人的姓、字、號以及一些稱呼人的方法。這學期在講《詠雪》一課時,謝太傅為什么后文就用“公”來稱呼呢?結(jié)合混合編班的實際,我就適當為學生講解“三公”的知識(古代以太師、太保、太傅為三公,是最高級別的官,作者按照當時的常規(guī)在文中將“謝太傅”尊稱為公),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較高。
對于“文”的理解和賞析,我感觸最深的是這三點:
(1)精心設(shè)計“主問題”,帶動文言文“文”的學習
藝術(shù)的設(shè)計主問題是進行課文整體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法,設(shè)計到位的“主問題”,能夠輕便有力地牽動對全篇文章的整體感知、整體理解和整體賞析。
《湖心亭看雪》一課,可以抓“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進行設(shè)計:“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你是如何理解“癡”的?(可以從癡人、癡事、癡心三方面來進行分析)
(2)整合教材,精選資料,借一文了解一人。
講授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就可將教材中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文章進行拓讀,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陶淵明其人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其實我們的教材中,還有很多文章、詩詞可以進行這樣的整合,這樣能讓學生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3)拓讀原著,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我們教材選入的作品都是傳世經(jīng)典,非常值得學生了解和品讀。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fā)學生對原著的興趣。在講授《《世說新語》兩則》時,我就適當對《世說新語》和《聊齋志異》這兩本書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大致了解相關(guān)背景及書的主要內(nèi)容。在拓讀環(huán)節(jié),適當擴展《世說新語》中的幾則淺顯易懂的小故事,以激發(fā)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文言文教學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繼續(xù)在文言文教學路上,上下求索!力爭在自己的語文教學生涯中能“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