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蔽幕?,既是民族的血脈,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那么,在中國這樣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如何有效地傳承民族血脈、打造精神家園呢?
此次玉溪之行中,不少學校開展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霸谛@里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小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以后無論走到天南地北,無論是讀書還是進入社會,他們都能更好地理解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意義。”玉溪市通??h民宗局局長祁躍紅說道。
玉溪,這塊文化厚重的“滇中碧玉”,不但保有眾多風情濃郁、內涵深刻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更有著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滋潤涵養(yǎng)。在這里探討如何通過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別具意義。
提到云南歷史,少不得要講起“元跨革囊”的故事。人們可以從大觀樓孫髯翁的長聯(lián)里遙想當年,也能在昆明市中心的忠愛坊下摸到一點依稀的痕跡。但在玉溪市通海縣,卻有一個延續(xù)至今的鮮活樣本——興蒙鄉(xiāng)。
在《興蒙蒙古族鄉(xiāng)志》中是這樣介紹的:興蒙蒙古族鄉(xiāng)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鄉(xiāng),位于云南省通??h杞麓湖西岸杞麓山腳,自元代以來世居于此。
·民族風采·
根據(jù)史料記載,興蒙鄉(xiāng)的蒙古族是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平定云南大理國后,駐守杞麓山的后衛(wèi)蒙古軍的后裔。他們先以杞麓湖為依托,在較短時間內學會了劃船掌舵,使用各種捕魚工具,在杞麓湖以捕魚為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為定居在杞麓湖畔的漁民。從此,興蒙蒙古族聚居的三個村莊得名“三漁村”。后來,隨著杞麓湖水位的下降,興蒙蒙古族群眾邊捕魚邊在沼澤灘上墾田種植。采取打木樁、編柳條、運土壘埂、撈淤泥墊田的辦法,把一片片稀泥爛灘開墾成良田,成為了河西縣(舊縣名,今屬通海縣)的“糧倉”之一。
元朝在云南的統(tǒng)治結束以后,落籍在當?shù)氐拿晒抛鍩o力回到北方蒙古草原,從此失去了與北方蒙古族同胞的聯(lián)系,一些蒙古族逐漸改變族稱,雜居于其他民族之中。在760余年的滄桑巨變中,興蒙鄉(xiāng)蒙古族與當?shù)仄渌褡寤ハ嘟涣魅诤希饾u生存發(fā)展下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興蒙鄉(xiāng)特殊的歷史文化地位,讓很多游客慕名前來。特別是內蒙古的游客,也有不少外國朋友?!迸d蒙鄉(xiāng)鄉(xiāng)長楊速華介紹,透過當?shù)氐臍v史脈絡及文化變遷,完全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更直觀地理解和感受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概念。
“民族要團結起來,不要吵架,一但(旦)分心就會變弱,所以56個民族就是56個家庭,一但(旦)爭吵就會分散?!迸d蒙中心小學的展板上,孩子們用稚嫩的筆觸和言語,描繪下了自己對民族團結的理解。展板不遠處,是一塊醒目的壁畫,反映的是興蒙鄉(xiāng)蒙古族從草原的游牧文化,到元跨革囊渡過金沙江,攻下大理國來到曲陀關,圍湖打漁造田,逐漸適應農耕文化的過程。
校長趙昆介紹,興蒙中心小學始創(chuàng)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至今已有近80年的辦學歷程,是云南省唯一的以蒙古族學生為主體的民族鄉(xiāng)學校,超過98%的學生為蒙古族。老師中,也有超過30%是蒙古族。目前,學校正在申報云南省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主要思路就是“傳承蒙古族文化,彰顯蒙古族特色”,用豐富的民族文化活動和多種形式的課程,激發(fā)出孩子們的文化自信。
·馬頭琴演奏·
目前,興蒙中心小學已和內蒙古自治區(qū)的相關院校達成合作,共同開辦蒙古族聲樂、舞蹈課程。同時每年都引進內蒙古的老師來學校實習教學,同時本校老師也定期到內蒙古交流學習。
蒙古族文化特色教育體現(xiàn)在點點滴滴中。校園里除了標配的籃球場等場地外,還特別設有摔跤、射箭等訓練場地;孩子們的課間操跳的是安代舞(一種傳統(tǒng)的蒙古族舞蹈);此外,學校建立蒙古族文化教育傳承基地,開展馬頭琴、蒙古族舞蹈、聲樂培訓活動等,讓學生們更進一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感受蒙古族傳統(tǒng)藝術的美麗,進一步增強大家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同時,學校還特別利用地方課、活動課,分高中低年級組織學習《童眼看云南》《童眼看中國》《中華大家庭》以及《民族常識》《云南民族團結教育讀本》等教材,在教學中傳授民族團結、民族宗教法規(guī)知識,將“56個民族是一家”的理念深深印在孩子們心里。
白底碎花的交領右衽上衣,搭配正紅色的襦裙,頭上系著紅色絲絳,手上拿著粉色的羽扇……當著遠道而來進行助學捐贈的志愿者的面,14位來自紅塔區(qū)洛河中心小學六(一)班的漢服少女一起翩翩起舞,讓人眼前一亮。
這個舞隊有點特殊,盡管穿的是漢服,跳的是古風舞,但其實全隊只有一個孩子是漢族,其余全是彝族。從這隊舞隊上,其實能很直觀地理解洛河中心小學校長馬玉超一直強調的多種文化互動?!皩W習彝族文化是尋根,傳統(tǒng)文化是土壤?!彼浅V匾晫W校少數(shù)民族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兩相交融?!安粌H要告訴孩子我們從哪里來,也要讓他們意識到本民族文化是深深扎根于整個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中的?!?/p>
·上彝文課·
·漢彝雙語教材·
·馬玉超校長·
·樓內的洛河彝族文化傳習館·
洛河彝族鄉(xiāng)是紅塔區(qū)兩個彝族鄉(xiāng)之一。洛河中心小學地處紅塔區(qū)城西21公里處,州大河下游河畔,巍巍高魯山腳下。1945年建校至今,已有70余年的歷史。是一所山區(qū)全寄宿制學校,全校共有學生507人,95%以上是彝族。
校長馬玉超從事教育事業(yè)已經20年了,從城區(qū)、壩區(qū)到山區(qū)小學,他待過不少學校。在他看來,洛河小學可用資源較少,家長素質、家庭教育難以和城區(qū)小學相比。但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洛河小學卻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紅塔區(qū)黨建示范學校、紅塔區(qū)平安學校、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全國“中華文化習養(yǎng)”實驗學?!?017年,更被教育部定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試驗學校。
馬玉超認為,榮譽的背后是文化的力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樂·合”文化。“樂”是營造氛圍讓師生能快樂地教學相長,“合”則是恪守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皹贰ず稀蔽幕拢腥笾?,分別是解決從何而來的彝族文化,解決發(fā)展方向的黨建文化,以及作為成長根基的傳統(tǒng)文化。
“三種文化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進。學校每天有至少20分鐘的全校社團活動(煙盒舞課間操),這是彝族文化的傳承。而吃飯前和每天讀書時間的經典誦讀(《弟子規(guī)》、《增廣賢文》等),則是傳統(tǒng)文化的習養(yǎng)。黨建活動則緊扣重大時間節(jié)點,以老師為主來開展。三者合一,相互交融,就是我們‘樂·合’文化的初衷?!瘪R玉超說。
“我比我爸厲害,以前我們家就媽媽會寫彝文,現(xiàn)在我也會了?!蔽迥昙壍墓磷院赖卣f。他剛剛和同學一起展示了用彝漢雙語寫的口號:“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這是2014年習總書記給全國少先隊員的十六字寄語。
“學校一直在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這是我們的定位——洛河小學本就是一個以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也是特色——是我們立足山區(qū)彝鄉(xiāng)開拓出的辦學之路。”馬玉超說,彝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就是創(chuàng)建工作的重點之一。
他介紹,目前,洛河小學與玉溪師范學院湄公河次區(qū)域民族民間文化傳習館達成合作,正在積極開展“洛河彝族文化傳習館”建設項目。除了以展示陳列彝族人民生活生產用具為主的“生產生活工具展示室”這樣的“硬件設施”外,洛河小學還制定了五大課程——陶藝、彝族原生態(tài)歌舞、彝族語言文字、版畫、刺繡,全面地開展著民族文化的傳承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課程并不是簡單的傳承,而是加入了不少新的文化元素的創(chuàng)新。
在洛河小學的“彝族原生態(tài)歌舞傳習室”,我們就看到一場孩子們表演的傳統(tǒng)彝族花鼓舞,有趣的是,舞還是傳統(tǒng)的舞,但舞曲的調子和歌詞則來源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二十四字歌》;在“版畫傳習室”,孩子們將彝族元素植入到版畫中,把民族文化與現(xiàn)代藝術融合一體;在“刺繡傳習室”,除了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教授傳統(tǒng)的彝繡,孩子們還自由發(fā)揮,在繡布上繡出了“玉汝于成,溪達四海”的玉溪精神以及中國地圖。
“我們的民族文化要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瘪R玉超這樣說道。據(jù)介紹,洛河小學的民族文化軟硬件設施可以滿足全鄉(xiāng)508名學生的學習要求,學校還不定期在寒暑假開辦鄉(xiāng)村少年宮,接納全鄉(xiāng)適齡兒童學習民族文化技藝。在挖掘、保護、傳承和弘揚現(xiàn)有彝族文化上,洛河小學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在采訪中,馬玉超說到了一個自己很有感觸的思考:民族自信離不開文化支撐。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非遺”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更應該包括如倫理道德觀等在內的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民風民俗。以洛河小學的“生產生活工具展示室”為例,里面陳列的老物件體現(xiàn)著彝族先民們在生活中的智慧和勇氣,以及對自然環(huán)境的敬畏與愛護。
“如今在社會上,有的人會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少數(shù)民族,因為覺得自己落后而不自信。而我們在學校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傳承民族文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孩子們掌握自己的民族語言,能大大方方唱起、跳起自己的民族歌曲和舞蹈,能講得出自己民族的傳說故事和可貴精神?!瘪R玉超說,“總歸到一句話,就是樹立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p>
·今年榮獲了第十九屆全國少兒版畫展金雀獎的楊秋詩同學·
·用漢彝雙語書寫的習總書記對全國少先隊員的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