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diào)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那么,怎樣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讓學生寫出真實而有新意的作文呢?本文就作文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談幾點看法。
一、反彈琵琶,創(chuàng)新主題
相信不少語文教師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看到學生胸有成竹地回答“懂了”,心中滿懷歡喜;然而,等到學生將作文交上來的時候,認真一看,卻大跌眼鏡——不少學生的作文是胡摘亂抄、毫無新意的。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提前一兩天將作文要求告訴學生,讓他們自主構思,確定主題。等到師生交流習作主題時,邀請作文水平不一樣的學生一起來分享,并根據(jù)回答情況給予適當?shù)目隙ê捅頁P。然后引導學生采用“反彈琵琶法”(反向立意法),突破思維定勢,從常規(guī)的反面入手,使作文獨辟蹊徑,饒有新意。例如,在指導以“父母的愛”為主題的作文時,我引導學生了解“父母的愛”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和作用,并鼓勵學生從常規(guī)話題的反面進行積極探索和挖掘,讓學生了解父母的“過分的愛”是會限制個人的獨立成長的,讓他們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而不需要父母的溺愛),也需要足夠的自由發(fā)展空間——以此為主題進行寫作,作文會更顯新穎,更有張力。
二、另辟蹊徑,創(chuàng)新內(nèi)容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鄙钍菍懽黛`感的源泉。曾經(jīng)有一位學生告訴我:“老師,我們真的不知道寫什么,只能查查作文選,把能用的事例抄下來。例如,上次您讓我們寫關于‘母愛的一件事,作文選里很多作文都是圍繞‘我生病了,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這樣的主題來寫的?!睂W生沒有留心生活上的細節(jié),怎能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呢?針對這種情況,我積極引導學生做生活上的有心人,用心去感受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細節(jié),收集生活材料,并將找來的材料分享給班里的其他同學,我也把生活中有新意的材料分享給他們,讓學生了解哪些生活材料是有新意的、有價值的。漸漸地,學生也能自主找出生活中的新材料,并習慣于將它們與同學分享,其作文也變得更加充實,內(nèi)容也更有新意。
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和自身的引導作用。例如,當學生面對司空見慣的寫景題材時,學生傾向于依樣畫葫蘆,把自己以前的作文照搬過來,不是按一年四季來寫景,就是按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來寫。對此,我及時引導:寫景不能單單寫景,應該適當?shù)孛鑼懮畹膱雒妗_@時,一位學生另辟蹊徑,他這樣寫道:“……人民公園里,一位位大媽手揮扇子,翩翩起舞;一個個太極愛好者手腳舞動,揮灑自如;一群群小不點牽動著手中的線,讓風箏飛呀飛……”這愉悅動聽的音樂,這舞動人心的場面為美麗的自然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由此可見,學生先構思,教師再引導,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獨具匠心,創(chuàng)新結構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奇勢迭出的山峰一樣耐看。然而,出于種種原因,學生的作文往往是平鋪直敘的,沒有任何曲折起伏。對此,我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結合相關內(nèi)容,向?qū)W生耐心講解倒敘、插敘、欲揚先抑等寫作手法的運用,并通過舉例分析,讓學生了解“總分式”“對照式”等文章結構,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在閱讀課外書時注意分析文章結構,在寫作時則大膽創(chuàng)新文章結構,寫出新意。
四、別開生面,創(chuàng)新表達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語言干癟、蒼白無力是小學生作文中的常見問題,要讓學生的作文富有新意和可讀性,還需在“創(chuàng)新表達”方面下功夫。
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我積極引導學生在詞語運用上進行創(chuàng)新,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本“讀書成長冊”,在進行閱讀時,積累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等好詞佳句,并學以致用,以用促學。在學習了《少年閏土》之后,我要求學生根據(jù)一定的句式描寫自己的小伙伴,他們的表達“各盡其妙”:“我的小伙伴像猴子的屁股——坐不住”“我的小伙伴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我的小伙伴像大象的屁股——推不動”??梢哉f,這種做法還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我還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句式變換的訓練,要求學生在習作中根據(jù)內(nèi)容的需要,恰當?shù)剡\用相關句式。例如,學習了《窮人》之后,我讓學生進行一次“小練筆”:續(xù)寫“桑娜拉開了帳子”之后的一段對話。學生認真查看“讀書成長冊”,并與同學、教師用心交流,運用了不同的句式,較好地完成了續(xù)寫任務。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