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文
劉先生有次與一位朋友談到他妻子和丈母娘愛抱怨的問題,他足足就這個話題傾訴了一下午,朋友后來打趣說,“你抱怨著她們的抱怨,這算是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嗎?”他哈哈笑起來,才意識到自己也有問題。說到“抱怨”,大多人都知道是消極的行為,我們鄙棄別人這么做,可我們也會下意識地抱怨。
下屬抱怨上司、家長抱怨孩子、夫妻相互埋怨……抱怨者最擅長的就是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并把自己的抱怨合理化。我們?yōu)楹蜗矚g抱怨?抱怨能讓自己漸漸相信問題都是別人的,與己無關,這顯然能讓面臨困難或挫敗時的情緒暫時得以緩解。但同時這也只是一種逃避,于事無補,相反還讓被抱怨者跟你對立起來,使問題的解決愈加復雜。這時若仍不轉換思維,沒完沒了的抱怨就讓我們陷入負性思維,影響身心健康。
生活經(jīng)驗和科學研究都告訴我們,不抱怨有利于健康。首先,學會不抱怨,拒絕慢性壓力。抱怨沒能解決問題,而被暫時擱置的問題讓我們處在慢性壓力狀態(tài)下,在醫(yī)學上稱為慢性應激狀態(tài)。有研究表明,因心理應激所引發(fā)的各種相關疾病越來越多。不抱怨會讓我們開動腦筋去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減少潛在的慢性壓力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
其次,學會不抱怨,有助于預防心血管疾病?!渡镄袨獒t(yī)學雜志》曾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學會釋懷、心懷感恩、放下憤怒,可以大大降低血壓升高的危險,進而降低心臟病危險。還有,學會不抱怨,可以避免制造消極的氛圍,有利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健康。神經(jīng)科學家對大腦活動分析后發(fā)現(xiàn),大腦如果聽到了太多負面信息,很可能導致當事者也會按照消極的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長時間暴露在抱怨環(huán)境中還會使人變得愚蠢和麻木。
其實,當你意識到自己抱怨時,調(diào)整并不是一件難事。第一步,要轉換思維。當你決心遠離抱怨,雖然它并不可能馬上消失,但也無需自責,只需當你意識到在抱怨時提醒自己,“我該想想辦法去處理這個問題,行動起來!”比如,積極溝通、從我做起或尋求幫助,而不是單純地埋怨別人。然后,學習做感恩練習。可以在每天清早起床時或上班路上列舉出幾天中2~3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生活中不重復的、細微的小事,反復咀嚼體會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