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飛 ,金美善 ,崔 航,于紹楠,王寶強*
(1.吉林省肝膽病醫(yī)院 麻醉科,吉林 長春130051;2.空軍航空大學基礎部;3.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肝切除手術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之一,臨床上有肝左葉、肝右葉、肝左外葉、肝段切除術[1]。由于麻醉藥物的代謝需要依靠肝臟的降解和轉化,了解藥物使用后對肝臟切除手術患者的影響極為重要。因此,本文對肝切除手術患者用吸入性麻醉藥物七氟烷和靜脈麻醉藥物丙泊酚進行對比實驗,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用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們醫(yī)院肝切除的90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對象標準是均符合臨床手術適應癥,排除對象的指標是患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其他慢性疾病、過度瘦小或過度肥胖者。隨機將90例的患者平均分為X組和Y組,每組45人,X組用丙泊酚進行麻醉,Y組用七氟烷進行麻醉。X組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21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56.53±6.34)歲;體重51-76(62.84±5.26)kg。Y組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4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57.10±6.53)歲;體重50-79(63.28±5.36)。對比這兩組患者體格、經歷、病史、手術情況等一般人口學資料,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良好的可比價值。兩組的患者均自愿入組,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所有的試驗患者在實驗開始前禁食12個小時以上,手術開始前插管保證胃腸道減少壓力。例行檢查心血管(EKG),飽和血氧(SPO2),動脈血壓(MAP)等,患者佩戴吸氧面罩。X組注射2 mg/kg的丙泊酚,保證1 min12-14次的呼吸率,Y組給予8%的七氟烷導入插氣管,并保證呼吸頻率12-14/min,潮氣量的范圍8-10 ml/kg,呼吸頻率控制在10-12次/min。維持呼出的氣體后二氧化碳濃度30-45 mmHg,記錄插管后5 min后相關的生命體征,觀測患者麻醉過程中的狀態(tài),是否產生肌肉松弛現(xiàn)象,如果產生,及時注射肌肉松弛拮抗劑,如果正常,手術繼續(xù)進行下去。此外,在實驗過程中,要及時關注患者出現(xiàn)的生命指征的變化,按照時間定時記錄,發(fā)生意外現(xiàn)象及時進行處理。
1.3觀察指標
(1)炎性因子: ELISA法測定血漿細胞中炎性因子的變化結果,包括IL-6(白細胞中因子介素-6),IL-10(白細胞中因子介素-10),TNF-α(腫瘤壞死因子)等。
(2)肝臟功能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 )、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血清膽紅素(TBiL)、血清蛋白(ALB)檢測等。
(3)并發(fā)癥:記錄手術過程后的一些臨床上較小概率出現(xiàn)的臨床表現(xiàn),一般出現(xiàn)肝腹水、肝臟腫大、出血、肝功的衰竭等。
1.4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SPSS18.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刪除不符合要求的部分數(shù)據(jù),進行檢測核查。測量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不符合正態(tài)性的采用四分位數(shù)間距及中位數(shù)表示;數(shù)據(jù)分等級進行比較排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和構成比指標以及用卡方值計算相關構成比差異,P<0.05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性因子的比較
炎性因子方面X組與Y組兩組比較,手術前P值大于0.05,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手術后P值均小于0.01,即說明兩者在炎性指標上變化差異具有顯著性的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肝臟功能指標的比較
肝功方面手術前,X組與Y組相比,肝臟指標差異P值大于0.05,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手術后,X組與Y組進行比較,肝臟指標差異P值小于0.01,差異具有顯著性的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比較
并發(fā)癥方面兩組在臨床疾病的比較上P值均大于0.05,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性因子的比較(均數(shù)±標準差,pg/mL)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肝臟功能指標的比較(均數(shù)±標準差)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疾病特征比較
當機體細胞組織受到外界直接或間接的刺激后,會分泌一系列的免疫活性物質,統(tǒng)稱為炎性細胞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生長因子等[2]。因為肝臟疾病患者本身肝臟功能出現(xiàn)異常,加上全麻藥物的影響,手術等外在刺激,使得肝臟功能指標出現(xiàn)明顯異常,主要包括肝功能酶、膽固醇、甲胎蛋白等一系列指標。進行肝切除術首先要考慮的是全身麻醉。丙泊酚是最常用的短效的靜脈麻醉藥,對于整個麻醉的效果很快,作用時間短,術后意識恢復時間短等副反應相對較少。主要不良反應為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注射過快可出現(xiàn)呼吸、心跳暫停,血壓下降等[3]。
某些麻醉藥物可起到清理氧自由基以及增強SOD活性的作用[4],從而減少手術中出現(xiàn)的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文獻報道七氟烷對HIRI具有一定保護作用,而清理自由基生成,抑制脂質過氧化是其主要作用機制[5]。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手術后X組和Y組兩者炎癥因子都顯著升高,前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X組明顯增加更多。初步認為七氟烷在麻醉過程中會增加炎性因子的產生,但是其保護作用比丙泊酚要好。原因可能是采用七氟烷治療時,會激發(fā)機體免疫系統(tǒng),增加機體免疫功能,導致炎癥因子分泌減少,從而產生保護功能。
就肝臟指標而言,手術后X組和Y組兩者肝臟指標都顯著改變,前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X組變化更加明顯,可以初步認為七氟烷在麻醉過程中會增加肝臟功能指標的產生,但是其保護作用比丙泊酚要好,產生更好的效果??赡苁怯捎诟闻K在代謝七氟烷時更易消耗免疫物質,刺激清除自由基產生,機體遭受手術應激性創(chuàng)傷后,可誘發(fā)激活免疫系統(tǒng),引發(fā)抗炎因子及促炎因子分泌紊亂,發(fā)生促炎因子分泌亢進,與丙泊酚比較,進行七氟烷吸人麻醉可對IL-6、IL-10、TNF-α等炎性因子進行抑制,防止過度炎性反應損害肝臟,增強機體的抗炎反應能力,活躍肝臟功能[6],增加肝臟自身的愈合能力,因此其對肝臟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于脂肪的過氧化產生抑制功能。兩者在副反應以及不良反應并發(fā)癥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X組為24.36%,Y組為26.76%,說明兩者藥物在使用中無明顯嚴重的反應,可以運用于臨床全身麻醉中,且七氟烷效果比丙泊酚要好,更值得被推薦和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