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
提起“動手操作”往往想到的是數學課、常識課,其實在語文課堂上更需要讓學生動手操作。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思維是從動手操作中開始的。他們在直接觸摸、擺弄學具的活動中,產生了感知,然后才能進行分析和綜合。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是語文思維活動化的一條途徑。
一、通過動手操作,有助于小學生學習生字、詞語
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無意記憶的年齡階段。要學好語文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識記生字,往往懶惰的學生語文成績不如勤奮的學生。特別是男孩子在小學語文成績相對來說是不如數學,原因是語文識字不過關所造成的。要學好語文要花大量的時間記憶生字、詞語,而男孩子天生又比較懶性,這就是語文成績低的又一原因。歸結起來,就是識字不過關的原因。針對這個問題,我通過多年的識字教學經驗總結,發(fā)現動手操作對小學生的識字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對幫助小學生識字記憶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通過動手操作,加強直觀性,有助理解課文內容
小學中、高階段的有些科普文章,介紹的事物與學生的實際較遠,語言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中可以借助直觀教學這一手段來解決。例如:小學第8冊《鯨》這篇課文,在學到“鯨每天都要睡覺,它們找一個安全的地方,幾頭聚在一起,頭朝里,尾巴向外,圍成一圈,靜靜的浮在海面上,如果聽到什么聲響,它們立即逃串?!边@一部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紙鯨”,按小組,一邊聽教師朗讀相關的語句,一邊做演示。這樣,使動手操作成了獲取語文知識與學生能力之間的一座橋梁,大大幫助學生理解了鯨睡覺的時的生活習性。
三、通過動手操作,體會語感,培養(yǎng)朗讀的技能
中央科教所張?zhí)锶粽J為:“閱讀教學就是讀的教學,各種各樣的讀,就是要讓學生反復地無數次通過視覺器官,憑借文字符號接受信息,打通這個通道,直到暢行無阻。”在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玩得開心,學得開心。
1.結合手勢動作,感知情感
朗讀中,手勢的正確使用,可以增加朗讀的感情。而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合適的手勢來配合朗讀,既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又使朗讀充滿了無限的生命力。在上《林?!愤@一課“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時,先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兩雙手表達出嶺的形態(tài)特點,學生興趣很高,憑著自己的理解,自由發(fā)揮。結果表現出兩種情況:(1)讀得字字有力,很僵硬,手的動作高低幅度很大。(2)讀得很輕緩,很柔美,動作幅度比較小,能從動作中表達感情。接著我讓學生說一說:“我為什么用這樣的手勢來配合讀?”在比較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到老舍爺爺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再讓學生選擇正確的手勢進行鞏固性地朗讀,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
學效果。
2.結合圖片操作,把握詞語確切含義,提高文字的鑒賞力
例如:在上《景陽岡》一課時,在講到大蟲“一掀、一撲、一剪”的三招進攻動作,武松采取“一閃”與“一躲”的動作,這兩個動作之間的理解,學生感到比較困難。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操作繪有大蟲、武松、青石塊的圖片,理解“閃”和“躲”的動作意思。一邊動手操作,一邊結合文字朗讀,深入揣摩“閃”與“躲”的不同之處。體會“閃”是武松等待著從防守轉為反攻,“躲”是表現武松的沉著機智。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課文準確、恰當地選用動詞來表現人物性格品質有了深刻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朗讀得有聲有色,也為寫作打下了基礎。
3.通過調換語氣的操作,品評人物形象,激發(fā)朗讀欲望
人物的語言反應了人物的精神、性格。人物語言語序(包括句序、詞序)的變化,可以折射人物精神境界的高低、品格行為的優(yōu)劣。而小學生在朗讀中很喜歡讀有描寫人物語言的段落,但往往這方面一眼帶過,出現朗讀感情的錯誤。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靈活性和朗讀的正確性,通過語序的調換操作加以訓練。選學課文《草地夜行》中有寫老紅軍舍己救人的一段話:突然他的身子往下一沉?!靶」?,快離開我!”他急忙說,“我掉進泥潭里了。”在語文課外活動課上,我讓學生把這兩句話分別寫在不同的兩張紙上,讓他們自己動手調換語序,然后討論調換后的句子在朗讀時“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感受,馬上引導學生緊扣中心,體會原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學生在驚喜之余,激發(fā)起了朗讀的欲望。
4.通過表演操作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興趣
語文教育家汪廣仁說:“興趣是學生最要好的老師?!奔ぐl(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是朗讀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特點,因材施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表演操作語言過程中培養(yǎng)興趣?!端桔酉壬肥且黄首x訓練的好教材。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基礎上,分角色扮演陳毅先和日本人。在親自實踐操作語言當中,學生能動手(朗讀時手勢的配合)、動眼(觀察同伴朗讀時的神情)、動腦(朗讀時該用什么語調)、動口,這符合學生的好奇、喜歡探究的特點,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在愉快的朗讀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興趣,這對學生來說是終生受益的。
四、通過動手操作,開展評論,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有些學生在課堂中回答問題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人云亦云,缺乏獨立思考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實踐動手操作,開展評論,各抒己見,以培養(yǎng)思維的獨立性。例如教《田忌賽馬》,討論“為什么孫臏的辦法最好?”時,讓每個學生都剪三匹紙馬,涂上顏色,標明上、中、下的等第,讓學生上上下下的擺過來,擺過去,在不斷的討論中,證明惟有孫臏的辦法棋高一著,保證能贏2:1。在寫字教學中,也可讓學生動手寫一寫、用眼比一比、用嘴說一說的操作形式來掌握字的書寫,提高寫字質量。
五、通過動手操作,啟發(fā)想象,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汪廣仁還說:“每個學生都是創(chuàng)造的天才?!敝灰o他們提供一個機會,他們就能發(fā)揮出無限的創(chuàng)造性。在上蘇教版第12冊《看不見的大力士》一課時,神奇的飛毯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要求學生動筆畫畫描繪操作形式,畫一畫能用壓縮空氣代替輪子開動的汽車的示意圖。畫完后評一評這種汽車的優(yōu)點和缺點,啟發(fā)學生合情合理的想象,提出改進這種車子的意見,在原圖上表現出來,并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表述。讓學生在操作想象中不斷造出新的形象,不斷進行著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
總之,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會產生更多的操作方式。把“動手操作”請進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邊體會、邊表述,這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基本教學形式。它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學習形式,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語文活動化教學開辟一條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