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頌科 張書梅 周文明
皮膚淺部真菌病作為皮膚病的一大類,臨床多見[1],是指局限于皮膚角質層、毛發(fā)、甲板的真菌感染,常見的臨床類型有足癬、頭癬及甲真菌病等,其主要致病菌包括皮膚癬菌、酵母菌及霉菌。針對不同致病真菌,治療方案有所不同。因此,明確菌種構成對指導臨床診療意義重大。為了解淺部真菌病發(fā)病種類、菌種構成及流行病學特點,本研究對149例淺部真菌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總結真菌鏡檢、培養(yǎng)和菌種鑒定結果并分析其致病特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至2017年10月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門診確診為皮膚淺部真菌病的患者149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85例,年齡1~84 歲,平均(33.44±19.83)歲。診斷標準為具有甲損毀、趾間糜爛、斷發(fā)等典型皮膚淺部真菌病的臨床表現(xiàn),且皮損真菌培養(yǎng)陽性。
1.2 真菌取材及直接鏡檢 在患者皮損部位直接刮取皮屑、甲屑及毛發(fā)等標本,置于載玻片上,加入10% 氫氧化鉀溶液后覆蓋玻片,置于酒精燈上輕微加熱,分別在低倍鏡(10×10)及高倍鏡(10×40)下觀察,若發(fā)現(xiàn)菌絲和/或孢子即判斷為真菌鏡檢陽性。
1.3 真菌培養(yǎng)及鑒定 采用改良沙堡斜面培養(yǎng)基,使用25 mg氯霉素,250 mg放線菌酮,10 g瓊脂,20 g葡萄糖,5 g蛋白胨于500 mL蒸餾水中進行熱溶解,滅菌后分裝成斜面培養(yǎng)管備用。標本接種后置于27℃恒溫箱培養(yǎng),深部真菌則加用37℃恒溫箱培養(yǎng),培養(yǎng)時間為1~4周,期間每周觀察3次菌落生長情況。若觀察到真菌生長,則根據(jù)其菌落形態(tài)、顏色變化,及鏡下形態(tài)特征判定結果。若超過4周仍未發(fā)現(xiàn)真菌生長,判定為陰性。
2.1 真菌鏡檢陽性率 培養(yǎng)出真菌的149例患者中,鏡檢直接查出菌絲和/或孢子的患者共計85例,鏡檢陽性率為57.05%。
2.2 皮膚淺部真菌病致病菌種及病原菌分布情況 所有患者中,甲真菌病86例(57.72%)、足癬35例(23.49%)、頭癬21例(14.09%)、面癬及花斑癬等其他淺部真菌病7例(4.70%)。培養(yǎng)出的致病菌中,皮膚癬菌共125例(83.89%);其次為酵母菌,共21例(14.09%)。皮膚癬菌屬中,以紅色毛癬菌為主,共86例(57.72%)。酵母菌屬中,白念珠菌13例,占8.72%。見表1。
表1 149例皮膚淺部真菌病臨床類型及病原菌分布情況
2.3 性別與淺部真菌病病種及病原菌的關系 納入的14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平均年齡為(35.53±22.23)歲,女患者性平均年齡為(31.86±17.79)歲,不同性別患者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女性甲真菌病患者(65.88%)的比例高于男性(46.88%),男性足癬患者(32.81%)的比例高于女性(16.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男性患者皮膚癬菌感染率、酵母菌感染率分別為87.50%和9.38%,女性患者皮膚癬菌感染率、酵母菌感染率分別為81.18%和17.56%,不同性別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3。
表2 不同性別患者皮膚淺部真菌病主要臨床類型比較[例(%)]
表3 不同性別患者皮膚淺部真菌病主要致病病原菌比較[例(%)]
2.4 患者年齡與淺部真菌病病種及其病原菌的關系 將患者按年齡(每10歲為1組)進行分組,分為:0~10歲組(25例)、11~20歲組(16例)、21~30歲組(36例)、31~40歲組(21例)、41~50歲組(24例)、51~60歲組(11例)及61歲以上組(16例)。在0~10歲組中,頭癬發(fā)生率為83.33%,高于其他年齡組患者。在40~50歲年齡組中,足癬的發(fā)生率最高(52.17%)。在其他各組中,甲真菌病的發(fā)生率高于其他淺部真菌病。皮膚癬菌感染在0~10歲組中所占比例最高(92.00%),酵母菌感染比例在61歲以上老年患者組中最高(25.00%)。
2.5 季節(jié)與淺部真菌病病種及病原菌的關系 149患者按發(fā)病時間分為溫暖季節(jié)(5~10月)組與寒冷季節(jié)組(11~次年4月),溫暖季節(jié)組84例,寒冷季節(jié)組65例。溫暖季節(jié)組的足癬患者發(fā)生率為74.29%,寒冷季節(jié)組的發(fā)生率為25.71%,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5。
表4 不同季節(jié)患者皮膚淺部真菌病主要臨床類型比較[例(%)]
表5 不同季節(jié)患者皮膚淺部真菌病主要致病病原菌比較[例(%)]
淺部真菌病是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患病率為20.00%~25.00%[2]。不同的地域、氣候、人群特點、社會經(jīng)濟與醫(yī)療水平等都會對淺部真菌病的病種及病原菌分布產生影響。了解淺部真菌病病種及致病菌的分布特點,有助于疾病的準確診斷和防治,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皮膚癬菌是皮膚淺部真菌病的首要致病菌,而在皮膚癬菌中,紅色毛癬菌所占比例最高,與國內研究[1,3-7]結果較為一致。甲真菌病和足癬的主要致病菌是紅色毛癬菌,而頭癬的主要致病菌為須毛癬菌。尚盼盼等[8]對山東省的頭癬患者進行分析,致病率最高的同為須毛癬菌。須毛癬菌為親動物性真菌,提示頭癬的發(fā)生與密切接觸動物有關。
在納入研究的所有149例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構成比為1.3∶1,與國內研究[9]結果一致。然而也有研究[10-11]顯示,男性淺部真菌病患者多于女性,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與樣本量偏小造成的數(shù)據(jù)偏倚有關。男性足癬患者多于女性,可能與男性體力活動相對更多有關,其足部排汗增加,使局部皮膚pH值呈中性或偏堿性,有利于真菌感染。女性甲真菌病患者多于男性,可能是由于女性對其外在形象及生活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因而就診人數(shù)較多。
甲真菌病和足癬感染以中青年(21~50歲)為主,與國內研究[1,12]結果一致,可能與中青年生理功能旺盛和衛(wèi)生習慣不良等有關,同時,本年齡段的患者因工作或家務原因接觸致病原機會較多,也可導致發(fā)病率上升。頭癬的發(fā)病高峰主要集中在10歲以下的兒童。在許多國家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頭癬都是最常見的兒童淺部真菌病[13],這可能與兒童衛(wèi)生意識較差以及易接觸真菌傳染源有關。此外,兒童期皮脂腺發(fā)育不完全,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分泌不足,不能有效抑制真菌生長。酵母菌感染多與機體免疫力降低有關,因此,其更容易感染61歲以上的老年人。
本研究顯示足癬與季節(jié)有明顯相關性,表明溫暖潮濕的氣候可增加足部真菌感染概率。頭癬及甲真菌病的發(fā)生率與季節(jié)差異無關,這與韋冠京等[1]的研究結果一致。如前所述,頭癬多與個人生活習慣及生理狀態(tài)有關。而甲真菌病常見誘因包括手足癬、甲外傷、衛(wèi)生狀況不佳、伴有其他內臟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劑等。同時,甲真菌病的發(fā)生也可能與遺傳易感性有關,季節(jié)并不是其主要的發(fā)病誘因。
真菌鏡檢是臨床上常用的淺部真菌病篩查方法。在本研究中,真菌鏡檢陽性率為57.05%,與張敏[9]研究的結果較為接近,表明鏡檢存在局限性。雖然其操作簡單便捷,但僅依據(jù)真菌鏡檢結果來指導臨床實踐,將有大量患者被漏診誤診,這也說明了真菌培養(yǎng)在診斷淺部真菌病中的重要性。
部分淺部真菌病患者由于主觀意愿及經(jīng)濟狀況等原因,未能行真菌實驗室檢查。因此納入本研究分析的樣本總量偏少,可能對分析結果造成一定影響。培養(yǎng)過程中偶見著色芽生菌等深部真菌,考慮污染所致,在以后的工作中需加以改進。皮膚淺部真菌病病種及病原菌的分布在不同性別、年齡及季節(jié)環(huán)境等情況下有所不同,通過了解以上特點將有助于臨床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