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聰楠
1 建立農村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必要性
中國高等教育已經(jīng)進入大眾化階段。但農村學生總體的生存、教育狀態(tài)與城鎮(zhèn)學生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調查顯示,農村家長對孩子的養(yǎng)育觀念仍然停留在吃飽穿暖、考高分上,對其心理發(fā)展的關注幾乎處于空白。在農村中小學教育階段,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樣幾乎處于空白,更不可能為他們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時常關注其心理發(fā)展動向。所以,自卑、敏感、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識、自信心不足等情況,普遍存在于農村大學生群體中。
大學階段是他們走向社會前接受全日制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若能在此階段,為其建立科學的、豐富的、系統(tǒng)完善的心理健康檔案,為農村大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規(guī)劃自我,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提供可靠的依據(jù)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2 建設農村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有效策略
2.1 轉變觀念,轉問題導向為資源取向。農村大學生在具有獨立能力強、吃苦耐勞、堅韌等優(yōu)勢資源的同時,也存在自我意識差、自信心不足等多方面的局限性。所以,我們應該在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內容設置上,除涵蓋學生基本信息、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量與調查外,還應將農村大學生性格傾向與人格特質、職業(yè)傾向能力、人際關系評定、生命意義感、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測量作為主要測試范圍。為農村大學生建立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檔案,為其全面提升自我認知水平、挖掘個人潛能等提供科學依據(jù),并為專業(yè)教師和輔導員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對學生因材施教提供科學依據(jù)。
2.2 從理論和體驗兩方面著手,提升新生對心理健康檔案的認知水平,進而增強心理健康初始檔案的可靠性。一是在新生入校后,首先通過講座等形式,對新生開展關于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檔案和心理學知識的宣教工作,從理論方面提升新生對心理健康檔案的認知水平。二是將團體音樂輔導融入新生入學教育和班級組建活動中。團體音樂輔導活動具備非語言交流、不教而教的體驗式學習、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優(yōu)勢。團體音樂輔導可以為學生們創(chuàng)建更加自然、真實、平等、民主、無評判的互動交流世界。所以,在入學教育和班級組建階段,為他們舉辦團體音樂輔導活動,他們會放下防備心理,非常自然地參與其中。
2.3 將團體音樂輔導融入班級日常活動中,提升心理健康檔案體系的豐富性、系統(tǒng)性。在大學四年中,根據(jù)教育規(guī)律,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定期開展不同主題的團體音樂輔導活動,并在活動中進行相對應的心理測試。并結合團體引導對學生的實際觀察,對每次活動做好文字記錄、錄像等。在切實促進學生心靈成長,及時全面地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狀況的同時,為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提供第一手資料。在一年級時,運用歌曲討論、歌圈、鼓圈、歌曲再創(chuàng)作等,開展班級建設、環(huán)境適應、促進人際交往等主題的團體音樂輔導活動,增強他們支持與被支持、接納與被接納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在活動中進行人際關系測試、心理適應性測試等。在二、三年級,運用歌曲討論、音樂繪畫、即興演奏等團體音樂輔導活動形式,開展自我探索、接納自我等主題的團體音樂輔導活動。讓其在活動中自由探索自我,體驗給予與收獲、愛和歸屬的同時,進行挫折商測試、EQ測試、人格測試等多方面的測試。在四年級時,開展以激發(fā)自身潛能、團體支持等為主題的團體音樂輔導活動,在幫助學生理清目標、思路的同時,進行人格、能力、興趣等測試。每次測試后,及時對結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最后,將活動期間的文字記錄、錄像和測試結果數(shù)據(jù)等資料一起歸檔保存。
2.4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管理制度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一是成立以學工部為牽頭單位,由學生處、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招生就業(yè)處共同參與的心理檔案管理部門,形成以心理健康檔案體系服務于學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大心理格局;二是制定《大學生心理檔案管理條例》,規(guī)范大學生檔案的統(tǒng)計分析、歸檔、保存、查閱和使用;三是加強對輔導員、職業(yè)發(fā)展與就業(yè)指導教師、學生處相關工作人員、院系負責人等相關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對心理健康檔案的認識、分析管理能力、開展活動等相關工作的實施能力,增強其責任意識、保密意識等。使心理健康檔案切實為學校教育教學服務,為學生成長、職業(yè)發(fā)展乃至人生幸福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夏慧君,羅艷麗.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必要性、內容及應遵循的原則[J].黑龍江檔案,2006(2).
[2]丁兆葉.大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與使用[J].當代教育科學,2011(5).
[3]張曉紅,邰楊芳.立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大學生心理檔案[J].山西檔案,2012(3)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yè)經(jīng)濟學院 來稿日期:201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