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斌 李晶晶
摘 要:隋唐時期處于中國古代語言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為文檔名詞的全面發(fā)展奠定穩(wěn)固基礎??婆e制度改革影響到文檔語言和文字教育,對“卷族”文檔名詞的產生有積極作用;土地賦役制度涉及人口納稅問題,促進“戶籍”類文檔名詞的發(fā)展;隋唐統(tǒng)治者重視編史修志,各族類文檔名詞的應用次數顯著增加。此外,在文學、科技、宗教等領域皆有文檔名詞出現,可見隋唐時期文檔名詞的傳播范圍之廣??偟膩碚f,這一時期社會文檔活動活躍,新增文檔名詞數量眾多,如“文稿”“文籍”等,且文檔名詞族類新增了“卷族”。
關鍵詞:隋唐;政治;經濟;文化;文檔名詞
Abstract: Sui and Tang Dynasties were at an important stage of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language and culture,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document nouns. The reform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ffects the education of document language and writing,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roduction of the term "JuanZu". The land taxation system involves the problem of taxa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minology of the "HuJi" document; the ruler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y of editing. Th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of nouns in all categories of document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ddition, there are document nouns appearing in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igion, etc.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cope of document nouns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pread widely. In general, social document activities were active during this period, and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new document nouns, such as “WenGao” and “WenJi,” and a new “JuanZu” was added to the document noun category.
Keyword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document nouns
1引言
因漢語言詞匯具有社會敏感性,文檔名詞的產生、發(fā)展也自然與社會特點緊密相連。為此,在隋唐政治穩(wěn)定、經濟文化繁榮發(fā)展的背景下,會對文檔名詞本身產生促進作用和影響是必然的。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學術界對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給予了較多的關注。目前,學界對隋唐時期社會特點、政治思想已作較全面總結;對隋唐的經濟發(fā)展、人民生活的研究逐漸深入;另外,隋唐文化成就顯著,如文學成就、科技成就等,也備受關注。語言作為承載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學術界目前對隋唐時期語言的相關研究多涉及文學藝術、宗教影響、民族及國際文化交流等題材,關于文檔名詞的研究成果較少①,且直接闡述隋唐政治、經濟、文化對文檔名詞影響的研究尚為空缺。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文書、檔案語言詞匯的影響,是涉及語言學、歷史學、文書學、檔案學等多個學科的跨學科綜合性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學術意義。
整體來看,文檔名詞在隋唐時期能得到規(guī)模性穩(wěn)定發(fā)展,與此時的宏觀社會環(huán)境有直接關系。隋唐時期是經歷了三百年的分裂、戰(zhàn)亂以及種族和信仰沖擊后,引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明,實現了歷史上第二次的政治統(tǒng)一。在這一時期文檔名詞不僅得到了較好的歷史繼承,而且,隋唐政治、經濟重心不斷南移,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為文檔名詞的創(chuàng)新、應用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
該時期政治制度不斷完善,經濟文化開放、包容,多民族語言文化相互交融,漢語言復音詞大量涌現,雙音詞逐漸成為漢語詞匯主體,較之前朝更多的雙音節(jié)、多音節(jié)文檔名詞隨社會重整應運而生。此外,繼先秦文檔名詞出現以來,各時期文檔名詞數量及出現次數均不斷增加,隋唐時期文檔名詞較南北朝時期更有較大發(fā)展,是文檔名詞穩(wěn)定發(fā)展、大規(guī)模創(chuàng)新的重要時期。在筆者的檢索范疇內②,隋唐時期文檔名詞除特殊名詞外,共有“文”“案”“籍”“令”等11個族類,新產生了“卷族”文檔名詞,在名詞種類和數量上都空前繁盛。消亡文檔名詞數量較少,摒棄了“文計”“連牘”等9個與該階段社會特點不相適應的文檔名詞;而新增文檔名詞數量繁多,共計64個,其中許多重要文檔名詞在后代應用連續(xù)性較好,如“文稿”“文牒”“書詔”等。
2政治對文檔名詞的影響
隋唐之初的政治在繼承的基礎上歷經了一系列的改革,完善了政治制度,鞏固了隋唐時期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政治改革影響了該時期原有的政治語言,也必然會觸及到這一時期政治相關的文檔名詞。
2.1政治體制與文檔名詞。隋文帝執(zhí)政后不久,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三省六部制,力圖借政治體制改革重整政治風貌。這一舉措直接加強了“令族”文檔名詞的運用,僅《隋書》便出現“詔令”(19處)、“政令”(10處)等。如:“上以素久勞于外,詔令馳傳入朝。”[1]此處“詔令”一詞指國家頒布的律令或下發(fā)的命令。
唐初沿用隋制,完善三省六部制。《唐六典》是唐朝的一部行政會典,共出現“令族”文檔名詞61處,其中“政令”一詞有31處。如:“家令之職,掌皇太子之飲膳、倉儲、庫藏之政令,總食官、典倉、司藏三署之官屬?!盵2]“政令”一詞在隋唐共出現425處,而南北朝時期僅有36處,隋唐在政治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加強了“令族”文檔名詞的應用。
2.2軍事改革與文檔名詞。西魏施行府兵制,隋初沿用西魏舊制,實行兵、民分籍,后隋文帝開皇十年詔:“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tǒng)領,宜依舊式。”[3]此后,均田制和府兵制緊密聯系,兵民同籍。這一制度改革促進了文檔名詞“籍帳”在隋唐時期的產生與應用,如:“州縣籍帳,凡所一閱,終身不忘。”[4]
隋唐時期軍務處理也推動了文檔名詞發(fā)展。例如,軍隊兵制的改革。軍隊因故更新的名冊要實時呈報中央,較南北朝時期,與軍務相關的文檔名詞應用更加普及。如“軍簿”一詞,《通典》有云:“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盵5]隋唐統(tǒng)治者經常下達命令給地方和軍隊,軍中也規(guī)定各種法理以保證紀律,因此“令族”文檔名詞在軍務改革中有較大發(fā)展,如“軍令”一詞隋唐時期共出現133次,《通典》云:“貞觀十六年十二月,狩于驪山。時寒陰晦冥,圍兵斷絕。上乘高遙見之,欲舍其罰,恐虧軍令,乃回轡入谷以避之?!盵6]
2.3科舉制度與文檔名詞。隋唐創(chuàng)建科舉制度。隋文帝取消九品中正制,改為舉薦,建立了進士科、政事堂議事制度、監(jiān)察制度和考績制度等,特別是明法科為科舉考試的科目之一,加強了“詔令”“律令”等“令族”文檔名詞的運用。《通典·選舉》有云:“明法試律令各十帖,試策共十條,(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通八以上為乙,自七以下為不第?!盵7]
唐代科舉制度對文檔語言的影響,具體反映在《五經文字》《九經字樣》等書目上,且在規(guī)范文字教育的同時,對文檔名詞創(chuàng)新也產生了積極作用。例如“卷族”文檔名詞即產生于唐代,“文卷”一詞就是受科舉等影響產生的,如《太平廣記》取材唐代盧肇的《逸史》,原文載:“皇甫弘應進士舉,華州取解……謂子弟曰:‘汝試取次,把一帙舉人文章來。既開,乃皇甫文卷。錢公曰:‘此定于天也。遂不改移?!盵8]又如《云溪友議》載:“襄陽牛相公赴舉之秋,每為同袍見忽……劉公承詩意,方悟往年改張牛公文卷……”[9]隋唐時期開“卷族”文檔名詞之先河,為后世發(fā)展做出重要鋪墊。
2.4法律制度與文檔名詞。隋朝雖僅維持30余年,但改革政治體制,制定新法典,對后代有深遠影響。如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所述:“以立法而施及唐、宋,蓋隋亡而法不亡也?!盵10]唐代法典體系由“律、令、格、式”構成,“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正邪,式以軌物程事”。[11]《唐律》作為現存最早最完整、歷史上行用時間最長的法典,同時也是一部律學、應用訓詁學實踐類書。該書中除“令”“律”等法律文書名詞外,還大量使用其他文檔詞匯,如“文書”“文案”“文簿”“簿書”等共出現了127處,其中的“文書”一詞出現最多,有99處。
此外,“令族”文檔名詞的發(fā)展與法律制度息息相關,“法令”“軍令”等文檔名詞在唐朝大量使用,共出現700余次。由此可見,在律法體系完善的大唐,文檔名詞亦有突破性進展,對后世的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
3經濟對文檔名詞的影響
隋唐時期改革經濟制度,城市商品經濟活躍,對文檔名詞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如“契書”“籍帳”“質劑”“傅別”等。
3.1土地賦役制度與文檔名詞。隋唐改革賦稅制度,對文檔名詞影響顯著,尤其是戶籍類、地籍類文檔名詞,如“戶籍”“黃籍”等的應用較南北朝時期有很大進步。
3.1.1土地制度與文檔名詞。隋及前唐,沿用北魏“均田制”,授田、還田的記載多涉及“籍族”文檔名詞,如《唐六典》載:“每一歲一造計帳,三年一造戶籍?!盵12]因按人口分配土地,隋唐常使用“戶籍”一詞,共出現58處,較南北朝時期的4處有較大發(fā)展。如《唐六典》載:“戶曹、司戶參軍掌戶籍、計帳,道路、逆旅,田疇、六畜、過所、蠲符之事,而剖斷人之訴競。”[13]
“均田制”遭受破壞后,土地“租佃制”進一步發(fā)展,唐五代時期出現較多租佃契約文書,“書契”“契書”“判書”等文檔名詞頻頻出現。如《舊唐書》載:“先寓居鄭州,典質良田數頃;及為節(jié)度使至鎮(zhèn),各與本地契書,分付所管令長,令召還本主,時論稱美?!盵14]這也是“契書”一詞在歷史上首次作為文檔名詞出現。
3.1.2賦稅制度與文檔名詞。租庸調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唐中葉后,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德宗即位后,宰相楊炎建議改革賦稅制度,以“兩稅法”代替“租庸調法”,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改為按土地和財產數量征稅。
隋唐時期完善賦稅制度,新的文檔名詞孕育而生。例如,“籍帳”一詞產生于唐朝,在筆者檢索的古代文獻范疇內,總計出現38次,其中隋唐五代共計使用19次,占50%?!凹畮ぁ?,釋為登記戶口、田地、賦稅等的簿冊。例如《舊唐書》載:“會昌四年,又割澤州隸河陽節(jié)度使,仍移治所于孟州,戶口籍帳入河南府?!盵15]
3.2繁榮的工商業(yè)與文檔名詞。隋唐交通發(fā)達、城市興旺、貨幣統(tǒng)一,各行業(yè)貿易繁榮,為相關文檔名詞的新生和傳播提供基礎。在商品經濟活躍的同時,買賣交易頻繁,一些久未使用的文檔名詞也再次出現,如“質劑”“質要”“傅別”。這三個文檔名詞皆與契約有關,此前主要應用于《周禮》。《周禮注疏》載:“云判,半分而合者,即質劑、傅別、分支合同,兩家各得其一者也?!盵16]其中,“質劑”一詞在隋唐及后世中發(fā)展得最好,歷史上總計出現104次,隋唐出現22次;其次為“傅別”,總計出現25次,隋唐出現9次;“質要”一詞發(fā)展較差,總計出現11次,隋唐出現3次??梢?,隋唐時期“質劑”“傅別”等詞應用較好,例如:“壹八方而混同,極風采之異觀。質劑平而交易,刀布貿而無算。軾,車橫覆膝,人所憑也。周官曰:聽賣買以質劑。又曰:以質劑結信而止訟。”[17]
4文化對文檔名詞的影響
隋唐時期文化昌盛。此時漢語言從整體上由單音詞向雙音詞的演變基本完成,詞義更加豐富,文檔雙音詞產生眾多,進入了文檔名詞的穩(wěn)定發(fā)展期?!拔淖濉薄皶濉薄熬碜濉薄安咀濉薄鞍缸濉薄凹濉钡雀髯孱惥霈F新的文檔名詞,文檔名詞的應用也有了新的進步。
4.1學術與文檔名詞。隋唐統(tǒng)一為學術發(fā)展、語言詞匯擁有嶄新面貌提供了可能,新詞新意的產生豐富了漢語詞匯寶庫。
4.1.1經學與文檔名詞。隋唐時期的經學雖衰微不振,但仍有新的文檔名詞出現。例如《周禮注疏》載:“‘凡受至‘書之○釋曰:‘其有官府合用官物而受財者,并副寫一通敕令文書與職內,然后職內依數付之,故云受其貳令書之。”[18]賈公彥疏中出現了文檔名詞“敕令”。可見,“敕令”一詞最早即出現于唐代,為帝王所發(fā)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文書,共出現69處。
4.1.2史學與文檔名詞。隋唐史學成果斐然,“二十四史”中有八部修成于唐初。以這八部史書為例,經檢索發(fā)現文檔名詞被大量使用,例如有“文書”82處、“文案”46處、“文籍”38處、“文簿”24處、“簿書”23處、“簿籍”19處、“案牘”12處、“黃籍”4處、“書牘”2處等。
此外,隋唐五代時期史學思想最重要的成就是劉知幾的《史通》?!妒吠ā芬粫奈臋n名詞涉及了“簿族”“籍族”“冊族”等10個族類,共出現80余處。應用最多的是“文族”,為28處。如《史通·六家》載:“自古帝王編述文籍,《外篇》言之備矣。”[19]“爰逮中葉,文籍大備,必剪截今文,模擬古法,事非改轍,理涉守株。”[20]
4.1.3類書與文檔名詞。隋唐時期類書編纂盛極,類書中多有文檔名詞出現,例如虞世南撰《北堂書鈔》中有“文書”(41處),如:“白日接賓夜省文書?!盵21]及“文案”(7處)等,如:“給事黃門侍郎,四人。與侍中掌奏文案、贊相威儀,典署其事?!盵22]徐堅的《初學記》中出現“文書”(5處),如:“始置詹事丞。文書關由六傅公子聞,時號太子六友?!盵23]及“文籍”(9處)等,如:“中書自置令,典尚書奏事;而秘書改令為監(jiān),別掌文籍焉。”[24]歐陽詢的《藝文類聚》中出現“案牘”(3處)、“文書”(14處)等,如:“虎豹犀象,奇?zhèn)ッ瞳F…破邯鄲,誅王郎,入宮收文書,尋得吏民謗毀上言可擊者數千章,上會諸將燒之?!盵25]
4.2文學與文檔名詞。在唐詩文獻中大概出現過8個文檔類名詞,它們是“簿書”“案牘”“文書”“文案”“文卷”“簿籍”“黃籍”“文籍”,而且“簿書”一詞出現的處數最多,共在33首唐詩中出現35處。其中,白居易的《題西亭》中出現了3次“簿書”一詞,這首詩的前四句是“朝亦視簿書,暮亦視簿書。簿書視未竟,蟋蟀鳴座隅?!盵26]“簿書”一詞在所檢索的唐代文獻中出現51處,而大部分是在唐詩中(35處)?!拔臅币辉~在唐代文獻中出現的頻率最高,為173處。[27]文學作品中大量文檔名詞的出現,說明了文檔名詞在唐代已經有了較高的社會普及度。
4.3科技與文檔名詞。在隋唐時期有關天文、地理、歷法的檔案工作中,多有“圖族”“簿族”等族類的文檔名詞出現,例如“圖”“地圖”“圖法”“圖簿”“候簿”等,其中“圖簿”一詞多指代地理圖籍,“候簿”是指天文觀測記錄簿,且“候簿”一詞為隋唐時期新增的文檔名詞,沈括等后世科學家予以沿用。科技類文檔名詞在隋唐時期的應用如,“圖法”一詞出現于先秦,最初的含義指圖錄和法典,在隋唐五代時期表述天文檔案的意思,如《舊唐書》載:“臣詳其圖法,皆主星名。”[28]再如,唐代太史令用靈臺候簿核對,證明《大衍歷》相合的十之七八。開元九年,僧一行奉唐玄宗之命造新歷,二十一年(733年),與玄景奏:“……太子右司御率南宮說亦非之。詔侍御史李麟、太史令桓執(zhí)圭較靈臺候簿……”[29]
4.4宗教與文檔名詞。宗教與漢語言文化有重要關系,直接影響著漢語發(fā)展。從東漢末年到盛唐的六百年間,唐代是佛教文獻發(fā)展的最高峰。因翻譯佛經,吸收外來語,多豐富了漢語復音詞。而且,創(chuàng)造的新字詞、成語有數萬之多。此外,單音節(jié)文檔名詞“卷”也多用于佛教文獻中,在佛教經典中多指代“經卷”,豐富了“卷”的含義。
盛唐時期宗教文化盛行,所形成的文獻資料中存在大量文檔名詞。如佛教經典《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出現的文檔名詞包括“文字”58處、“文約”1處、“典書”4處、“書典”3處、“法令”91處、“施令”12處等。再如《釋迦方志》中也有文檔名詞出現,其中“文字”2處、“敕令”1處、“典籍”1處等,如:“故塔興周世,經二十余王,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焚燒典籍,育王諸塔由此淪亡。佛經流世,莫知所在。”[30]
總體而言,隋唐五代是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fā)展的時期,文檔名詞在種類和出現次數上較南北朝時期均有顯著發(fā)展。此后,各族類文檔名詞也邁向了穩(wěn)定繁榮發(fā)展的新階段。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文檔名詞發(fā)展演變史》的課題成果,項目編號:14BTQ071。
注釋:
①目前僅筆者有關于隋唐文檔名詞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國古代文檔名詞發(fā)展演變史系列研究論文之五 隋唐時期文檔名詞研究》《唐詩中的文檔名詞與唐代詩人的文檔意識》等。
② 本文于2017年11月份檢索了《國學寶典》數據庫的5555部歷史文獻,主要涉及南北朝時期342部,隋代46部,唐代437部,五代33部等。
參考文獻:
[1](唐)魏征,令狐德棻.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284.
[2](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697.
[3](唐)魏征,令狐德棻.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35.
[4](唐)李肇.唐國史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2.
[5](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3797.
[6](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2074.
[7](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101.
[8](宋)李昉.太平廣記[M]//[唐]盧肇.逸史.北京:中華書局,1961:2306.
[9](唐)范攄.云溪友議[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48.
[10](清)王夫之.讀通鑒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3:559.
[11](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185.
[12](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74.
[13](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749.
[14](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3834.
[15](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1426.
[16](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532.
[17](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9.
[18](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5.
[19](唐)劉知幾著,張固也注譯.史通[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22.
[20](唐)劉知幾著,張固也注譯.史通[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23.
[21](唐)虞世南.北堂書鈔[M].北京:中國書店,1989:91.
[22](唐)虞世南.北堂書鈔[M].北京:中國書店,1989:191.
[23](唐)徐堅.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232.
[24](唐)徐堅.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294.
[25](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35.
[26](清)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4988.
[27] 丁海斌,吳曉菲.唐詩中的文檔名詞與唐代詩人的文檔意識[J].檔案學通訊,2014(05):92.
[28](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4572.
[29](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87.
[30](唐)道宣.釋迦方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97.
(作者單位: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 來稿日期: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