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中國日報》的分析,從西方修辭學中受眾分析和說服力的視角,發(fā)現(xiàn)我國目前對外傳播媒體的問題及不足,提出提升對外傳播效果的一些建議,達到把中國聲音傳播到世界舞臺的目的。
【關鍵詞】西方修辭;受眾;對外傳播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傳播成績斐然。但是,中國的對外傳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fā)展,更凸顯對外傳播的重要性。
西方媒體,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報道既不全面,也不友好。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曾做過一份調查,對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進行統(tǒng)計。范圍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聯(lián)社、CNN等。在一個季度里,按題目來說,負面的占一半,中性的占25%,有一點積極意義的占25%;如果按字數(shù)或按文章長短算,90%以上是負面的,因為負面文章長,正面文章短。這樣,西方民眾對中國的形象就會產生誤讀與偏見,形成對中國的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印象。中國對外媒體因此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
另一方面,雖然在美國的中國外交人員,商務人員,留學生,新移民等人數(shù)眾多,人們卻感覺不到中國針對美國社會主流的所謂“公共外交” 的效應或效果。這種“無聲”的狀況與中國在世界發(fā)揮的作用極不相符。換言之,中國對外媒體處于無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加入這場世界辯論會的窘境中。
要有效地和西方交流,首先要了解西方社會。由于西方修辭深入西方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必須掌握西方修辭的標準以更好地理解我們聽到的和更好地發(fā)出我們自己的聲音。
一、西方修辭學概述
(一)定義:西方修辭,總的來說,是研究話語建構方式以獲得某種效果,以及研究使理解、態(tài)度、行為等產生變化的符號的一門學問。
修辭,在當代意義上,它是指包括言語在內的一切象征和文化活動與人的關系。所以它不再是過去我們所理解的那種“修辭”,即不是“修辭手法”的意義上的“修辭”。
在進一步了解修辭學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修辭學的幾個重要概念?!皃ersuasion”,在修辭學上譯為“規(guī)勸,說服”。從古典意義上講,修辭活動的目的就是去規(guī)勸?!癮udience”,我們根據(jù)不同的場合譯成“聽眾,觀眾,讀者,受眾”。 “audience”可以指所有文化形態(tài)的接受者。它可以指演講或話語的對象,也可以指文字作品的對象,如讀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譯成“受眾”。
(二)研究范圍:修辭無處不在。Kennedy也指出,當我們以影響或勸說的目的對他人表達情感或思想時,我們就是在進行修辭。西方修辭的研究中心從傳統(tǒng)論辯轉入到一切通過符號表達的活動。比如新聞工作者作為新聞研究者,觀察者,分析者,評論者就需要有修辭知識。他們的工作就是要走進受眾的思想,也就是影響受眾對某事物的看法。事實上,這就是新聞修辭。在大學,研究生課堂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不同觀點的交接,這也是修辭交際。
二、西方修辭學視角下的對外宣傳
本文選擇《中國日報》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對其分析,試圖找出中國對外媒體在西方社會顯得“無聲”的原因。
在《中國日報》的官方網站上,是這樣介紹的:“創(chuàng)刊于1981年的《中國日報》是中國唯一的全國性英文日報?!?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是《中國日報》的辦報宗旨和使命。她是海外了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主要信息來源,是"中國的聲音"和"認識中國的窗口",因此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最具權威性的英文媒體之一。報系的讀者群大致可分為國內和國外兩大類。國內讀者主要是:在華的外國人,如外交人員;中國高端讀者,如中央政府決策者等。國外讀者主要來自外國政府、議會、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中國駐外使領館以及科研機構等?!?
事實上,國內受眾為其主要讀者群體,這些國內受眾的構成以及讀報目的又是如何呢?受眾分析是西方修辭批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對外宣傳媒體只有正確確立自己的目標受眾,分析受眾的特點需要,才能到達最好的宣傳效果。
對外宣傳媒體不應該把國內讀者作為目標受眾?!吨袊請蟆返膰鴥仁鼙娋哂械墓餐c是:大部分讀者在20-45這個年齡段,為大學生或具有較高文化背景的人。英語語言與他們的學習或工作相關。他們的教育背景使他們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新的信息和知識。英語學習是中國受眾的主要目的,對于他們英語媒體更多的是一種學習的工具,其它的目的包括:娛樂,拓展視野,關心時事或者有時甚至是打發(fā)時間。
在受眾問題上,《中國日報》的理想受眾應是外國觀眾,或者說外國觀眾應占其讀者群的大部分。但是事實上,《中國日報》并沒有達到其預期的目的。一項關于其讀者的網上調查表明:《中國日報》的90%讀者在國內。另外,80%的讀者把學習英語而不是獲取信息作為閱讀《中國日報》的目的。由此,我們不難推測在《中國日報》對外交流上發(fā)揮的作用相當有限。如果一個非英語國家的外文報紙對于其國內英語學習者非常適合的話,那么期望它吸引國外精英階層是很不切實際的。
西方受眾與國內受眾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文化背景。他們受到西方媒體對中國負面報道的影響,在他們的頭腦中或多或少對中國和中國媒體懷有一定程度的偏見。國內受眾多,從經濟角度上講,能夠為《中國日報》等媒體吸引廣告投資,帶來經濟效益。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這樣一來《中國日報》的對外宣傳效果將被削弱,也因此被排除在國際輿論圈的主流之外。
三、結束語
總之,我國對外媒體應加強與西方媒體在修辭上的接觸,特別是對外傳播中國際受眾的研究,使我們在對外傳播過程中做到為知己知彼、有的放矢,使我們的對外傳播英語媒體能真正發(fā)揮作用,既能改變國際受眾的態(tài)度轉變,同時又能有效改善我國的國家形象。這樣,我國對外媒體才能逐步融入國際輿論界并擴大我國在國際輿論間的影響力。
作者簡介:林晶(1980.3-),女,福建福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 西方修辭學。
參考文獻:
[1]蔡幗芬,徐琴媛主編:《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2]胡曙中:《美國新修辭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關于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注釋:
1.http://pub1.chinadaily.com.cn/point/aboutcd/index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