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光 王永才
原發(fā)性肝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具有發(fā)病隱匿、病情變化快等特點,多數患者就診時已步入疾病晚期,且其中約44.0%~62.2%的患者門靜脈主干已被肝細胞癌侵入及或第一級分支形成門靜脈癌栓,繼而增加術后復發(fā)與肝內播散的概率,影響預后效果[1-2]。目前,取栓、手術切除、肝動脈栓塞化療等均是治療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癌栓的主要方法,但實施效果仍有所欠缺[3]。近年來,隨著現代放射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三維適形放療技術也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對40例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癌栓患者應用了三維適形放療與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治療,臨床收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癌栓患者80例,以隨機數字表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18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56.5±4.2)歲。研究組:男性23例,女17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6.8±3.8)歲。本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與其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在性別與年齡對比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納入標準: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1年版中的相關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無肝內轉移與遠處轉移;Child分級為A或B級。排除標準:肝性腦病、頑固性腹水或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對照組采用肝動脈栓塞化療,方法:首先給予肝動脈造影,以Seldinger法于導絲引導下沿股動脈向肝固有動脈插管,再經左右支向靶動脈插管;其次根據腫瘤的血管分布與直徑,沿導管注入20~40 mg表阿霉素、10~20 mg羥基喜樹堿、20~40 mg吡柔比星等化療藥物;最后用10~15 ml液化碘油進行周圍性栓塞,以明膠海綿進行中央性栓塞,每間隔4~8周重復治療1次。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方法:通過CT給予三維立體重建,評價腫瘤部位、臨床靶體積,制定出放療計劃。采用85%~95%等劑量線包繞計劃靶區(qū),照射總劑量為35.0~45.0 Gy,平均劑量為37.5 Gy ,分割處總劑量為3.2~4.4 Gy ,平均劑量3.8 Gy,每天或隔天治療。兩組均重復治療10~12次。
(1)根據實體瘤療效標準評價兩組患者治療3個月時的臨床療效。無癌栓為“完全緩解”;癌栓減小≥50%為“部分緩解”;癌栓減?。?0%或無變化為“穩(wěn)定”;癌栓進展為“進展”??傆行?(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2)隨訪1年,對比兩組患者的生存率。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5.0軟件處理與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7.50%,高于對照組55.00%(P<0.05)。見表1。
隨訪1年,研究組生存33例,對照組生存23例。研究組1年內的生存率82.50%,高于對照組57.50%(χ2=5.952,P=0.013)。
目前,取栓與手術切除是治療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癌栓的主要方法,術中通過去除癌栓與原發(fā)灶,可以降低腫瘤轉移概率,減少門靜脈壓力[5-6]。然而,多數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癌栓患者就診時間較晚,僅通過手術切除已無法達到根治性標準,可能導致癌細胞殘留陽性,繼而提高疾病復發(fā)率[7]。因此,通過有效的措施增強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癌栓的臨床療效,降低復發(fā)率十分必要。
肝動脈栓塞化療是將導管選擇性插入到腫瘤供血動脈,適當且適量的注入栓塞劑,繼而促使腫瘤組織缺血性壞死,且應用抗癌藥物進行栓塞能夠起到化療栓塞的作用。然而,部分研究發(fā)現單純肝動脈栓塞化療易發(fā)生殘留癌組織增殖與側支形成,增加復發(fā)概率[8-9]。三維適形放療通過多個共面與非共面在靶區(qū)進行高劑量集中照射,而病灶四周劑量逐漸遞減,在保證局部控制效果的基礎上減少了對機體的損傷[10]。此外,由于膽管與肝動脈四周毛細血管叢是門靜脈癌栓的主要供血路徑,而采用三維適形放療可以有效阻斷肝腫瘤供血,達到消除癌栓,抑制腫瘤增殖的作用。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與1年內的生存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可見,在肝動脈栓塞化療的基礎上聯合三維適形放療能夠有效縮小或消除癌栓,減少門靜脈壓力,改善肝功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這與部分報道相符[11-12]。
總之,三維適形放療與肝動脈栓塞化療聯合應用于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癌栓中療效確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