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葭
對于藝術成品與手稿,有個很形象的比喻:成品是婚紗照,手稿是生活照。藝術創(chuàng)作除了視覺形式、技術媒介上的價值之外,思想和情感的傳遞是最為重要的。手稿在很大意義上做到了這一點,它們更加真實、生動、有感染力,它與正式作品是平行存記的,并有著正式的作品不可替代的部分?,F(xiàn)在很多藏家傾向于當代藝術的收藏,手稿的詮釋和發(fā)掘,在某些角度可以讓大家重新認識當代藝術名家們的作品,也可以更深刻地去認識藏家們所收藏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于是,當代藝術作品在拍賣市場不斷創(chuàng)新高的同時,藝術家手稿也猶如收藏界的一匹黑馬,成為藏家的新寵。
手稿收藏掀波瀾
所謂“手稿”(Autgroph)從窄義的角度看,專指藝術家根據特定創(chuàng)作想法所畫的各種小構圖;從廣義的角度看,還應該包括與此相關的文字或各種視覺素材,如速寫、照片等。比起那些正規(guī)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看,窄義的手稿雖然具有即興、隨意、尺寸不大、制作時間較短等特點,但卻具有獨立欣賞的價值。
在相對成熟的歐美藝術市場,藝術家手稿作品已經成為收藏門類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專收藝術家手稿的私人收藏家大量涌現(xiàn),公共博物館也非常注意對藝術家手稿的收集。相對而言,無論是中國學者對于著名藝術家的手稿研究,還是各美術館對著名藝術家手稿展的舉辦,都是極為少見的。
但最近幾年,各種當代藝術手稿展“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如藝凱旋畫廊“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研究展(第一回)、在華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展出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邀請展(第一回)”、三域·匯出品的“走進手稿九位中國當代藝術家手稿展”“靈魂手記——葉永青手稿雅賞”等。展出的都是方力鈞、王廣義、張曉剛、徐冰等中國知名當代藝術家,甚至還專門舉辦學術研討會把手稿作為一個學術話題來討論。此外,武漢、西安、廣州等地紛紛成立“國家當代藝術檔案庫”,致力于征集相關文獻,建立中國當代藝術歷史資料的收集、保存、整理及研究體系??梢姡囆g家手稿的價值正在被發(fā)掘。
隨之而來的是藝術家手稿收藏市場的升溫。
手稿拍賣一直是各大拍賣行暗自較量的業(yè)務板塊,頻頻出現(xiàn)高價成交,如王式廓《血衣》系列手稿(65幅選16)就以1120萬元的高價成交。除了老一輩藝術家手稿在拍賣市場上的搶眼表現(xiàn)外,當代藝術名家手稿也頻頻亮相,如陳逸飛、陳丹青、艾軒、王沂東、何多苓等作品都受到市場的極力追捧,而且價格攀升也較快。如王沂東2005年創(chuàng)作的素描作品《陽光和我同行》以44萬元在北京翰海成交理009年北京華辰秋拍王沂東的藝術家手稿《美麗鄉(xiāng)村——吉日》成交價48.16萬元;同是王沂東素描作品《思》在2009年11月香港佳士得秋拍拍得23.75萬港元。此外,藝術家手稿收藏多發(fā)生在一級市場畫廊機構,其成交業(yè)績也是非??捎^的,這些購買者不僅有專業(yè)藏家,更有白領、大學生等藝術愛好者。
看似普通、低調的藝術家手稿,其實已經是藏家爭相追捧的新貴。
多重價值被發(fā)掘
近些年中國的藝術市場爆發(fā)式增長,當代藝術領域更是產生了一些天價藝術家和藝術作品。但動輒數(shù)百萬、上千萬元的作品,不是人人買得起,相比之下,集文獻價值、收藏價值、藝術價值為一體的手稿顯得更“親民”。畢竟作為投資,花小錢買大名家的手稿也是不錯的選擇。于是,當代藝術名家的手稿,或者說是非完成性的作品,便成了新的市場流通產品。多數(shù)資金有限的投資人都將手稿作為了新的投資點和市場的“潛力股”。
其實,手稿的學術研究價值大于它的市場價值。
藝術成品與手稿相比,兩者的差異是,成品是婚紗照,手稿是生活照。從研究的角度來看,無論是速寫、素描還是草圖,都生動地反映了藝術家是如何從量變到質變,從啟蒙到成形、成熟的過程,藝術家手稿為一個成熟藝術家漫長的藝術人生路打下根基,成就了大師們的藝術品位,是判斷藝術家藝術水準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買際上,成品是在手稿的基礎上反復雕琢和修飾的產物。有的藝術家為了完成一件作品,會準備大量的、幾件甚至是幾十件的習作,并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手稿中,我們能看出藝術家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經歷的動搖、疑惑、思考以至最終的堅定。某種程度上來說,手稿就其思想性而言可能比最終的作品更有價值。
藝術家手稿受市場歡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手稿難以造假,相對而言大大降低了風險。手稿往往代表著一個藝術家最真實的藝術功底,無論是從工具和紙張,還是技法和風格,都是一種最本質最純粹的藝術形式,材質單一到了極致,也沒有更多的修飾,正因為如此,素描成了相對其他畫種而言最難作假也最難被模仿的藝術形式之一。特別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手稿,因為純粹而風格簡約、鮮明,相對而言較容易鑒別。
正如人們一直公認的,相對于成品,手稿帶有更豐富的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有學術價值,對呈現(xiàn)中國當代藝術的立體而真實的面貌更有幫助。因此,藝術家手稿的興起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研究不斷深入的體現(xiàn)。
業(yè)界學者多方解惑
目前,有關手稿的各類展覽、學術研討會不斷被提上日程,似乎手稿有望成為當代藝術收藏的另一大類。那么,什么樣的手稿才具收藏價值?本期《投資課堂》欄目邀請業(yè)內知名學者,武漢合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藝術史論家、批評家魯虹先生對這一藝術界“新貴”進行探索和解讀。
《收藏·拍賣》:對于當代藝術手稿的研究和收藏,中國正處于怎樣一種狀態(tài)?
魯虹:西方學者素來注重對于著名藝術家的手稿研究,比如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在《萊奧納爾多獲得構圖的方法》一文中,就結合史料與手稿的認真研究,對文藝復興繪畫大師萊奧納爾多自創(chuàng)的構圖方法作出了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推論。相對而言,無論是中國學者對于著名藝術家的手稿研究,還是各美術館對著名藝術家手稿展的舉辦,都處于剛起步的階段。
我認為,存在這種差距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們所形成的習慣是,對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更多地將精力集中在了作為結果的作品上,忽視創(chuàng)作的過程,這包括對文獻、檔案各方面的收集整理工作。其實,手稿作為“背后的故事”或必然的過程是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倘若不做好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即結合成品與不斷修正的手稿作對比研究,我們就很難真正進入那些優(yōu)秀藝術家的具體創(chuàng)作情境之中,并掌握其思維的全過程,而這也必然會給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和藝術史研究留下重大缺憾。所幸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美術館開始與西方接軌,藝術學者也不斷向西方學習,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開始在做彌補的工作,不過目前仍處于初淺的階段。
《收藏·拍賣》:手稿與最終成品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手稿的價值?
魯虹:手稿雖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產品,不僅具有獨立欣賞的價值,也具有文獻價值,通過手稿研究將可以使我們體會藝術家在面對不同問題時是如侗加以解決,又如何對傳統(tǒng)進行有效繼承或創(chuàng)造的,這也是近兩年手稿受歡迎的原因。然而,很多手稿展覽因籌備時間過短,在布展上也只是在部分手稿作品旁邊放上了后來成為作品的圖片,所以,觀眾總是很難進入。我們知道,藝術家完成一件作品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其間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幾件甚至是幾十件的手稿。所以,我們應該向西方優(yōu)秀美術館學習,加強對相關系列手稿的研究,并努力在展陳中完整體現(xiàn)出來,以幫助觀眾深入理解藝術家從勾畫手稿到創(chuàng)作的具體過程與思維狀態(tài)。
《收藏·拍賣》:拍賣行和畫廊經常有各種手稿上拍或展售,你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象?
魯虹:對我們藝術研究者而言,手稿更多的是文獻價值,但從收藏的角度來看,手稿也具有商業(yè)價值,比如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大家庭》,作品知名度和拍賣成交價都很高,那么相關的一系列文獻手稿的市場價值也會隨之上浮,這是個成正比的關系。但現(xiàn)在中國的藝術市場比較混亂,二級市場往往搶了一級市場的功能,畫廊的作用也沒有充分發(fā)揮。正常邏輯應該是,藝術家作品(不管是成品還是手稿)應該先在畫廊推出,在接受了時間和市場對作品價值的檢驗和肯定后再進入拍賣市場進行重新調劑。
我認為,從研究角度看,手稿經拍賣分散后,對藝術研究肯定會帶來一定的困難,這是我很擔心的一個問題。手稿收藏應該系列專題化。如果收齊某一專題性手稿,其價催嚨沈遠遠高于單件作品的總和,即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為很多手稿集合在一起才能透露出更多的信息,給研究者提積更多素材。手稿收藏,最好能集合藝術家的一些成品和其他文獻資料,這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不可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