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昌初
肝硬化作為臨床中常見的多發(fā)病,其是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肝硬化患者早期檢出肝癌,對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有著積極的作用[1]。參考現階段臨床中針對肝硬化肝內微小結節(jié)診斷提出的相關研究報告發(fā)現,采用超聲造影,能夠準確鑒別患者肝內微小肝癌以及肝硬化非癌性結節(jié)[2]。在此研究背景下,我院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對68例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積極研究超聲造影的臨床應用價值,如下報告。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接受治療的68例肝硬化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手術病理證實。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49~62歲,平均年齡(54.13±1.37)周歲,結節(jié)直徑0.95~3.21 cm,平均結節(jié)直徑(1.29±0.19)cm,此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認可。
我院采用西門子Siemens Acuson X600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檢查。開啟造影雙幅灰階模式,在患者肘部外周靜脈注射SF6微氣泡混懸液(快速團注),并進行沖管(5 ml生理鹽水),觀察時間控制在5~6 min,記錄儲存動態(tài)圖像[3]。
分析超聲造影檢查結果,并將超聲造影檢查診斷準確率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統(tǒng)計對比。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診斷準確性等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68例肝硬化患者,共有72個肝內微小結節(jié),其中肝細胞癌共有31個,占比43.06%,良性病灶共有41個,占比56.94%;共41個良性病灶中,有37個(90.24%)肝硬化再生結節(jié),1個(2.44%)陳舊性血吸蟲結節(jié),1個(2.44%)炎性假瘤,2個(4.88%)血管瘤。
超聲造影檢查診斷準確率為95.59%(65/68),與手術病理檢查結果(100.00%)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原發(fā)性肝癌與肝硬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何盡早對肝硬化患者肝內微小結節(jié)做出準確的病變判斷,對肝癌患者早期檢查有著積極的作用[4]。隨著臨床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超聲造影技術在肝硬化患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顯著,能夠對肝硬化患者肝內微小結節(jié)(≤2.0 cm)進行較為準確的鑒別,提高了肝硬化患者肝腫瘤診斷的特異性以及敏感性[5-6]。此次研究結果明示,采用超聲造影檢查手段,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較高(95.59%),與臨床病理檢查確診率(100.00%)比較,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這充分的說明了超聲造影對患者的診斷價值顯著,其能夠作為肝硬化患者肝內微小結節(jié)檢出的重要手段。同時超聲造影檢查結果中,肝硬化患者肝內微小結節(jié)良性病灶(56.94%)要多于惡性病變病灶(43.06%),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需求,及時采取手術治療方案以及綜合治療方案,以此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同時良性病灶中,肝硬化再生結節(jié)發(fā)生率最高,占比90.24%,其次為血管瘤發(fā)生率,占比4.88%,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這兩種類型,提前做好診療方案,降低對患者的不良影響[7-9]。超聲造影技術的應用,能夠對肝腫瘤微血管進行較為清晰的顯示,且能夠對腫瘤微循環(huán)變化做出準確判斷,給小肝癌診斷帶來新的機遇[10-12]。
綜上所述,對肝硬化患者肝內微小結節(jié)臨床診斷的過程中,積極采用超聲造影檢查診斷技術,能夠對患者的肝內微小結節(jié)進行較為清晰的顯示,有利于患者病灶觀察,對患者病情判斷有著積極的作用。
表1 超聲造影檢查診斷準確率與手術病理結果比較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