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香品
【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全面提升,我國互聯網金融也取得突破式進展,相對于傳統金融產業(yè),其凸顯出效率高、成本低、覆蓋廣等優(yōu)勢。但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還存在諸多缺陷和風險,需要從立法、監(jiān)管等方面進行改進,以防范金融風險的產生。
【關鍵詞】互聯網 金融風險 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金融具有執(zhí)行效率高且投資成本低的優(yōu)勢。對于傳統金融業(yè)而言,在審批過程中不僅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而且還要進行逐級審批。為了確保貸款的絕對安全,金融企業(yè)往往需要實地進行考察或詢問,獲取相關數據后才能夠形成可行性報告。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在網絡平臺上便可獲取需求用戶信息,通過信息交叉互動,能夠獲取85%以上的客戶資料,特別是隨著國內征信體系的不斷完善,客戶信息得到極大的補充,金融企業(yè)貸款部門通過網絡便可快速整合極具真實性和權威性的數據。另外,借助互聯網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及資源成本,且數據信息相對健全,有效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確保借貸雙方都能夠準確獲取對方的信息,從而保證運轉效率穩(wěn)定提升。
互聯網金融服務具有對象覆蓋廣泛的優(yōu)勢。根據“巴萊多定律”,金融企業(yè)服務對象中大客戶與小客戶的比例為2:8,當金融環(huán)境不夠穩(wěn)定的前提下,小微企業(yè)及個人就成為金融企業(yè)的主要服務對象,他們更加青睞成交速度快且準入門檻較低的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便成為小微企業(yè)及個人的首選。
互聯網金融本身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和法律風險,風險控制難度較大?;ヂ摼W金融是互聯網產業(yè)與金融產業(yè)的結合,這也使之具備了互聯網“開放、平等、自由、分享”等特征,盡管我國互聯網技術發(fā)展較為迅速,但民眾的互聯網素質卻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保護自己的隱私安全就成為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隨著第三方支付的逐漸普及,微信、支付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支付工具,也讓資金流轉變得極為方便,但一個不可忽視的風險便是,大量存在的免費WIFI,為黑客進行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他們對WIFI熱點進行偽裝和設計,只要有人使用該網絡,那么其個人信息就會隨之被盜,從而造成經濟上的損失。
互聯網傳播的廣泛性也為互聯網金融風險埋下隱患。由于各個互聯網金融平臺都帶有用戶評價功能,因而很多用戶在選擇金融平臺時,往往會根據平臺用戶量、用戶反饋信息來進行判斷,這也為互聯網金融帶來很多風險。一是網絡快速傳播帶來“塌方式”影響。由于網絡傳播速度極快,如果有人對平臺進行惡意攻擊,只需要在網上發(fā)幾篇“抓眼球”的文章,就會對互聯網金融平臺造成極大的影響,一個平臺的口碑建立需要較長時間,但口碑的“塌方式”毀壞可能僅僅需要1秒鐘;二是虛構數據。部分平臺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往往采取發(fā)紅包、返現等方式來吸引用戶,客戶通過查詢可以看到平臺粉絲量,但卻無法考量其質量和真實性;另外,互聯網金融平臺存在大量水軍,可以通過“付錢”的方式,讓水軍為平臺刷好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的新用戶無法對平臺的好評率真假進行甄別;三是甄別困難。由于互聯網金融都屬于新興事物,而立法和監(jiān)管往往具有滯后性,因此互聯網金融平臺缺乏一個有力的監(jiān)管機構,導致互聯網金融亂象叢生,出現了很多假平臺,它們同樣能夠產生極大的資金流量,但隨時都會出現“跑路”的可能性,對于資本市場危害極大。
傳統金融產業(yè)風險在互聯網金融中普遍存在?;ヂ摼W金融盡管與互聯網融合,但它本質上依然屬于金融的范疇,適用金融市場的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傳統金融業(yè)存在的風險,在互聯網金融中同樣普遍存在。如在征信風險上,傳統金融產業(yè)為了規(guī)避風險,將質押擔保作為客戶獲得貸款的有效憑證,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征信”開始成為金融企業(yè)衡量貸款與否的重要憑證,企業(yè)依托互聯網的“大數據”功能,對每個人的信用、經濟狀況等進行打分,將其區(qū)分為優(yōu)質客戶、一般客戶、劣質客戶,根據不同的客戶分級可以給予不同的資金額度。但由于國內征信體系并不完善,各金融機構間也沒有實現有效的數據共享,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漏洞在多家金融平臺套取貸款。
互聯網金融還帶來了資金流動性風險。傳統金融建立了存款保險機制、風險準備金機制、風險資產報備制度等,在出現預算外資金外流或短期負債情況時,這些制度可以降低資金流動性風險。在“互聯網+”出現后,資金的拆借過程快速提升,使得資金流速增快,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資金監(jiān)管的潛在風險。因為互聯網在加速資金流動的同時,還需要資金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如果平臺無法有效應對這種高速度流動性,可能會出現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此外,作為一種新事物,互聯網金融還存在一些當前我們通過現有的技術和規(guī)則無法發(fā)現的其他風險,這些風險雖然目前沒有顯現出來,但卻并非不存在?;ヂ摼W通過“大數據”“云計算”解決了數據不對稱和征信體系構建問題,但其技術門檻的提升,卻帶來更多的不對稱問題出現,由于用戶無法甄別平臺、數據真?zhèn)?,存在極大的真實性風險;另外,互聯網金融還存在很多技術漏洞和問題,這是互聯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給互聯網金融帶來了操作風險。
一要加強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guī)建設。隨著《關于做好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整改驗收工作的通知》(57號文)的出臺,其與《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及《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等共同構成新的互聯網金融制度體系。但上述制度法規(guī)都是從行業(yè)視角進行制定的,而非從立法視角進行設置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此,必須要加大立法層面的法規(guī)制度建設,對互聯網金融進行全程監(jiān)管,建立互聯網金融植入系統,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才能夠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另外,還要關注配套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和出臺,如《個人信息保護法》《電子合同法》等,并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具體行為制定完善的保護機制,做出詳細的司法解釋,以便于增強其操作性和實效性。
二要構建“行業(yè)自律、平臺自控、政府監(jiān)管”的風險防控體系。在行業(yè)自律方面,2013-2016年間,我國先后成立了互聯網金融委員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機構,為互聯網金融提供了較為完善的監(jiān)督體系。在平臺自控上,從運營平臺本身來看,應當加強對自身風險的自查工作,以便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互聯網金融風險是始終存在的,即使解決現有的風險也會產生新的風險,只能通過加大對投資人、貸款人及其他主體信息的搜集、分析與判斷,從而控制可能發(fā)生的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在政府監(jiān)管方面,由于互聯網存在無界性,很多金融主體來自其他各行各業(yè),“跨界”現象極為顯著。但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jiān)管體制并未建立,其風險尚未被我們完全認知和掌握。所以,政府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在“互聯網金融協會”成立后,政府一些職能部門要對互聯網金融進行監(jiān)管,利用其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參與機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預測和分析。另外,要積極進行監(jiān)管機制創(chuàng)新,以應對互聯網金融出現的各種情況;加強“云計算”“大數據”研究和使用,構建新型的互聯網金融監(jiān)督機制,實施全面而有效的監(jiān)管。
(作者為西北大學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白欽先:《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促進我國經濟金融發(fā)展方式轉變與結構調整》,《經濟研究》,2010年第12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史航(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