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白,原名王文昌,1977年秋生于云南昭通。詩散見于《人民文學(xué)》《詩刊》等刊物。參加詩刊社第三十屆青春詩會,第三十一屆魯迅文學(xué)院高研班學(xué)員。著有詩集《紅塵記》。
示弱
蒜薹長著箭矢一樣的野心
母親扳斷它,用于炒肉
壽衣的大小
取決于每個人的欲望
母親懂得為每個人
量體裁衣,也是一種為善
晚年矍鑠的母親
對鹽的示弱,在我看來
更像是,她向飄落在大地上的雪
一種深深的致敬
寒山寺
游人如織。每一張喜怒哀樂的臉
仿佛都是一片翻飛的落葉
和合二仙如此,我
亦如此
此時,正好午時三刻,正好有人
花錢敲鐘,正好草木
蓊郁,正好我
六根不凈
我入寺
不過是入一個人的心
游人如織。楓橋下的
流水知道
我隨她而來亦隨她而去
藝術(shù)品
依賴光,但不是上帝的
當(dāng)我想到這些
站在窗前,望著樓下打烊的菜市
一堆五彩斑斕的垃圾
正被一對年輕夫婦,越堆越高
最后,最后是一層薄薄的
越來越暗的暮色
——當(dāng)你坐在回家的地鐵上
掏出手機(jī),低著頭
讀到這首詩的時候,你已參與了
它的誕生,而我轉(zhuǎn)身
離開窗前,回到它
最后的歸宿地,我的腦海中
觀畫
不見青山
我正在山中推著一塊巨石
不見大雪封山
雪花正紛紛從我眼里
飄落于山間
不見來路與去處
雪中的松針
正如芒刺在背
不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喧囂
大海的沉默
就是上帝回答每一滴淚水的答案
不見孤鶴的一字一句
踽踽獨(dú)行的皴裂
我身后的腳印
它們總是由黑變白
不見薤露,不見晚霞
不見你,這幅畫依舊掛在人世
熙熙攘攘的走廊中
文林街上的銀杏葉
天地玄黃。說的是,天是黑的
現(xiàn)在,我相信了頭頂之上太陽的善意
天地玄黃。說的是,地是黃的
此時,我走在落滿金黃色銀杏葉的文林街上
而我在這冬日的昆明城
卻分不清哪一條是天地間的天際線
每天,都有人如這銀杏葉
被地心引力召喚,回歸塵土的平等
腳下似有似無的崩裂之聲
是它們在緬懷我,還是我在緬懷他們?
晃動
翠湖在海鷗眼里
還是一成不變
冬天的人們依舊保持著一種善意
給它們喂食,飛翔的自由度
湖中倒立著另一個
晃動的世界
在那里,飛翔被禁止
自由是小說家虛構(gòu)的完美情節(jié)
我偷偷望了一眼
湖中的自己
他面目猙獰,猶如叢林中
一只暴躁不安的山魈
白云事
喜歡白云,白云就會遮蔽
我的雙眼和心智。大雪紛飛的時候
我是雪地中,頑童堆成的雪人
以為自己做了白云的主人
殊不知,白云是流水身
無常心,我擁有的不過是它
遺留在人間的遺物
無意義的歷練
水在水壺中
找自我
酒暖是一種偏見
茶涼之后,趨于平衡的部分
也是一種偏見
這司空見慣的歷練
涌動著未見之海的孤寂
這孤寂,趨于露珠的平淡
據(jù)說,是另一種
驚心動魄的偏見
在魚群凝視的水面
在折射定律失效的偏見中
鸕鶿的淚光
呈現(xiàn)的也是一種歷練
它們深知,天空是內(nèi)心
巨大的幻象
肉身是浮云承載的
一個個塞滿欲望的密室
而這密室,常年雨水充沛
它們感謝雨水
一次次沖刷的事物
感謝雨水
帶來的片刻混沌
或者澄明
——有時候,水也在我體內(nèi)
找自我,找酒暖,找茶涼
找這片刻的
無意義的歷練
評:
影白善于發(fā)現(xiàn)并能巧妙建構(gòu)起平凡事物間的深層聯(lián)系,如“鹽”與“雪”;也善于在不同時空中轉(zhuǎn)換自如,“我入寺”,“不過是入一個人的心”。他“依賴光”來寫詩,語言之光隱約照亮了什么,細(xì)看時,那什么又隱退了?;匈忏辟?,其中有象。即使是流水身、無常心,也能真氣灌注,讓人凝神。(朱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