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楚
如果說,一座城市的文化可以有多種角度去觀察,那么這座城市的咖啡館便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視覺角度。美國人早起后在上班的路上去“星巴克”買一杯咖啡,一路開車一路前進,在咖啡香味中開始新的一天。
在臺北,普遍被接受的是各具特色、門面不起眼,但絕對是以個性制作出來的不同款式、不同口味,甚至不同杯具的咖啡。
以前沒怎么留意過香港城市的咖啡文化,直到最近才有時間進一步觀察了解,體驗之下我發(fā)現,香港的咖啡文化是和書籍分不開的。
偶然的機會,下午兩點多辦完事我來到了香港尖沙咀北京道頭上的地下鐵入口,下面是一個很大的購物廣場“K11ArtMall”。恰巧那天我有幾個小時的空閑時間,便想尋找一家能引起我興趣的特色咖啡店。不遠處一家咖啡店門前放的書籍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家名叫“牧羊少年咖啡館”的店堂外放了一本叫《牧羊少年從異地回望我城》的第一版本散文集,很有趣的話題。問明服務員我是否可以讀這本書,得到了肯定的答復后,我便拿上這本書找了個位置坐下來。
2012年起家的“牧羊少年咖啡·茶·酒館”以旅游為主題,創(chuàng)立以來深受旅人和文藝青年所愛,不知不覺已在香港開到第五家分店,名為“牧羊少年創(chuàng)意咖啡館byGabee”,2016年初正式進駐尖沙咀的藝術商場K11。每一家“牧羊少年”都有獨特的理念,推廣文化和公益,灌輸年輕人對社會應有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還經常舉辦旅游分享會、音樂會、影展游記比賽,遠景是想以旅游加咖啡的形式,分享香港牧羊少年精神,傳播到世界,讓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個讓背包客落腳的地方。
“牧羊少年”創(chuàng)辦人迪倫早年向臺灣咖啡達人林東源拜師學藝,當迪倫回港后,兩人保持聯(lián)絡,直至2015年,機緣巧合下兩人都希望把林先生的創(chuàng)意咖啡帶給香港人品嘗,于是這家創(chuàng)意咖啡館便誕生了。
我點了一款叫“啡你莫薯”的咖啡,這款咖啡名發(fā)音同“非你莫屬”,是林東源在2004年臺灣咖啡大師比賽上的冠軍作品。服務員端上來之后會先問你有沒有品嘗過這款咖啡,見你搖頭,他們就會細細地講解這款咖啡的特點和喝法??Х壬铣擞心膛?,還有一片微微焦邊的紅薯片。紅薯是許多人小時候的記憶美食,總能令人感到溫暖,焦糖的香甜、脆脆的口感與綿密的奶泡結合,以創(chuàng)新的外觀呈現,突顯出特有的風味與精神。喝法是先咬一口紅薯,再喝一口咖啡,讓紅薯的甜混和咖啡的甘,而紅薯片的脆又同奶泡的綿相映成趣。
第二款我選的是“橙色歲月”,看起來像雞尾酒一樣,在咖啡杯口插了一片橘子和一片薄荷葉。喝一口,果然有一種清新趣味的水果蜜意,絕對不影響咖啡的郁郁香氣。
其實那天我最初點的是意大利咖啡“羅馬帝國”,就為那淺淺的酒味。雙層的玻璃杯,底部是橢圓形,一片厚薄均勻的檸檬和杯口一樣大小,全當杯蓋啦,最上面堆著迷你沙堆一樣的砂糖。喝法特別,把檸檬和砂糖放在嘴里含著,然后一口把咖啡喝下去。Grappa是意大利最經典的一款蒸餾酒,搭配上檸檬皮的香氣、砂糖的甜蜜與咖啡飽滿的風味,表現出羅馬帝國澎湃激昂的精神,絕對令人驚艷不已。
在咖啡口味轉換的時光中,我跟著書中描寫去了世界各地的城市,觀光后再回過頭來看香港,這時候你對香港的感覺已經不太一樣。
看來,以書籍去吸引客人品嘗口味不同的咖啡這一招絕對能成功。
香港還有一種明明是銷售書籍卻也打著咖啡店旗號的地方。在九龍深水涉大南街有一家名叫“BookB”的書店,專門經營本地及海外獨立出版物。店門口立著一塊小黑板,普通得就像香港老式茶餐廳標志,上面用粉筆寫著“薄荷黑咖啡”“風味鮮奶咖啡”等三五款,就這樣把過路的人吸引進去了。為何要在書店出售咖啡呢?店主很坦白:書本是會等人的,假如某天你在這里喝咖啡,喝膩了抬頭一看,說不定會被架子上的幾本書吸引,從此喜歡上了閱讀。這是老板最喜歡的一個說法,也是我喜歡的說法。
書店的室內風格以米白為主,搭配木質家具,一進門就聞到了飄來的咖啡香氣。門口左邊的一疊書架上放著書刊,或樹立堆疊,或以富有趣味的書首面向客人,等待著感興趣的人。這里的咖啡也都以手沖為主,服務生會先詢問客人喜愛什么風味,然后度身調配。
其實,咖啡與書的結合是不少書店的經營模式,這樣的店在香港比比皆是,可能以書籍為主,也可能以咖啡為主,兩者互相依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我們女人的姐妹淘,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作伴。
手中捧咖啡,臺面有書,或者手中有書,臺面有咖啡,如此以精神和口味相結合的場景會令你終身難忘。你會記住咖啡的香味或書中的內容,或許兩者在你的思緒調配下還能產生獨特體驗。體驗因人而異,但品味一定是美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