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迅
一、教學背景
《找春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課文,充滿文學色彩和兒童樂趣,語言優(yōu)美。在文章中,作者將春天比喻成一個小姑娘:她活潑,所以興奮地笑著、叫著,快樂地蕩著秋千,彈奏著動人的音符;她美麗,有著色彩斑斕的眼睛和嫩綠的秀眉;它害羞,所以躲躲藏藏、遮遮掩掩。這篇課文內容豐富、語言優(yōu)美,不僅符合教學時令,又契合小學生的接受心理和心智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帶著他們最富童真的心去體驗,徜徉在作者構造的意境之中去感知美、體驗美、內化美,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筆者以此為背景,就《找春天》有效教學思路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理論參考和幫助。
二、教學案例
1.趣味導入,感受春天
《找春天》是一篇童話故事,也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是以趣味性的童話形式將春天的一些景色給小學生呈現出來,讓小學生對春天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對春天的情感,這是筆者在上課之前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了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同時也為了讓學生能夠親自感受到課文中豐富的情感,筆者采取趣味閱讀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閱讀是增強學生情感體驗的有效措施,也是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手段。首先,筆者和學生展開如下對話:
“春天來了,同學們,你們發(fā)現了哪些變化?”
“我感覺到天氣變暖了”“我看到河里的冰融化了”“我看到我家門口的樹木冒出了嫩綠的芽”“我感覺下雨的次數變多了”……
通過這一話題,筆者讓學生從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出發(fā),將自己眼里的春天用語言表達出來,他們對春天的陶醉、喜愛和真實感情全在這些言語之中。
喚起了幼兒的生活體驗之后,筆者利用多媒體搜索了一些具有童真、童趣的有關描寫春天的電子文章,讓學生一起閱讀這幾篇文章,感受到濃濃的春日氣息。在學生閱讀完這幾篇文章之后,筆者讓學生回憶以下有關描寫春天的詞語,可以是課堂上學過的詞語,也可以是課外詞語。在筆者的提示下,孩子們紛紛說出自己的詞語,比如萬紫千紅、鶯歌燕舞、柳綠花紅、萬物復蘇、春回大地等。筆者利用多媒體將學生描述春天的畫面一幅幅展現出來,這些美麗的圖片給學生直觀的印象,讓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意象美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也將學生對春天的情感充分激發(fā)了出來。
2.聯系生活,閱讀感悟
在課堂導入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筆者接下來就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感悟。由于之前已經帶領學生看過幾篇有關描寫春天的文章以及與春天有關的圖片,學生對春天也有了大致的了解。為了提升學生的聽課興趣和學習效果,筆者結合之前學生獲得的感悟,采取對話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對話式教學方式不僅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課堂充滿情境感,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可以獲得真實的體驗,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首先,筆者從“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躲躲藏藏”這個句子著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說一說自己對于“害羞”這個詞語的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初春的特點。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筆者給學生播放一張早春的圖片,然后問學生:“在這張圖片中,你們發(fā)現了春天這個害羞的小姑娘藏在哪里了嗎?”學生紛紛回答:“在大地上,因為小草長出來了?!边€有學生回答:“在樹上,因為樹木發(fā)芽了?!边@樣的對話讓學生充分理解了“害羞”這個詞語的含義,對文章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次,筆者再讓學生討論一下為什么作者說春天是一個害羞的小姑娘。學生們紛紛討論,最后給出自己的答案:“因為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一切都不明顯,所以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甭牭綄W生這樣的回答,筆者由衷地感到高興:“同學們說得太好了,老師給你們點個贊?!?/p>
3.寫話拓展,展示春天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不僅要帶領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還要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比如,在講解“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眼睛吧……”這句話的時候,筆者感嘆道:“這是一句多么生動的比喻呀,同學們能仿照這句話說一說嗎?”在筆者的激發(fā)下,有個學生說了這樣一句話:“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那是春姑娘的發(fā)夾吧?”這個學生的話音剛落,筆者連忙豎起大拇指,說道:“多形象的比喻啊,讓我們一起給她鼓掌吧?!笔艿焦奈柚?,其他學生也紛紛說出自己的句子,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的思維和語言運用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有效的訓練和培養(yǎng)。
三、教學反思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低,而且行為方式受興趣的支配。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愛好,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趣味性的教學方式,盡可能引導學生感受它的趣味性。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善于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拉近學生和學科之間的距離,還能幫助學生突破認知局限,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