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程
摘 要:語境在外語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學者王初明提出“補缺假設”,指出語言與語境知識的有機結合是語言正確流利使用的前提。由于外語環(huán)境缺少與外語表達方式匹配的真實語境,在外語理解、習得和使用的過程中,大腦中的母語語境知識介入補缺,進而激活與母語語境知識配套的母語表達式,母語遷移因此而發(fā)生,影響外語學習。為進一步檢驗“補缺假說”,研究將外語學習者分為兩組,根據(jù)話題進行英語寫作。實驗提供兩個話題,一個與英語語境相關,一個與中文語境相關。實驗結束后,通過對比兩組學生文章中的錯誤率來檢驗不同語境是否對兩種語言寫作的準確性造成一定影響。
關鍵詞:補缺假說;語境;外語寫作;準確性
一、研究背景
一直以來,寫作成為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一個難點。為了減少寫作過程中的錯誤,外語教師和學習者可謂絞盡腦汁。Ellis曾指出,母語是漢語的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犯的錯誤有51%來源于母語的遷移干擾。所謂遷移,是指學習中以往習得經(jīng)驗對其他學習的影響,包括正遷移和負遷移。我國學者王初明從外語學習環(huán)境的角度,提出“補缺假設”,指出語言與語境知識的有機結合是語言能被正確、恰當、流利使用的前提。針對外語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遷移現(xiàn)象,“補缺假說”的解釋是由于外語環(huán)境缺少與所學外語匹配的真實語境,在外語理解、習得和使用的過程中,母語語境知識介入補缺,進而激活與母語語境知識配套的母語表達式,導致母語遷移,影響外語學習?!把a缺不是指因外語表達式的欠缺而由母語結構去替代,替代的發(fā)生是語境知識補缺的結果”。
基于對以往文獻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檢驗“補缺假說”理論的實證研究較少。本文實驗設計旨在讓學生在不同語境條件下進行寫作,通過對比寫作過程中的錯誤率,檢驗學習者在不同語境條件下的外語寫作準確性是否存在差異,以此對“補缺假說”理論進行論證。
二、文獻綜述
1.糾錯與外語學習
如何提高外語寫作準確性一直是外語教師及學習者的一塊心病。傳統(tǒng)教學認為,糾錯能夠有效提高外語寫作能力。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也熱衷于修改學生的錯誤,以此來診斷學生的外語水平是否得到提升。然而,以往的研究并非都支持糾錯反饋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由此引發(fā)了一系列關于糾錯有效性的討論。
Semke于1984年針對141名德國學生進行長達10周的跟蹤調查。統(tǒng)計結果表明,四組學生在寫作準確性上沒有明顯差異。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反饋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第四組學生。
在Truscott看來,糾錯反饋可能會造成以下消極作用:(1)過多的糾錯可能會使學生產(chǎn)生挫敗感,對外語學習持消極態(tài)度;(2)為避免犯錯,學生可能會避免使用復雜句,而盡可能用簡短的句式;(3)糾錯對外語教師來說是一項繁重的任務。Truscott認為,若把糾錯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寫作練習中,學習效果也許更加顯著。針對Truscott的觀點,Bitchener等學者給出了例證。Bitchener的實驗結果顯示,就語法準確性而言,三個組學生沒有任何顯著差異??梢?,糾錯不一定是提高學生寫作準確性的有效工具。
與Truscott的觀點相悖,F(xiàn)erris連續(xù)發(fā)文,指出Truscott給出的研究事例不夠全面,許多有利于糾錯反饋的文獻未被涉及。為了彌補以往研究的不足,Chandler的實驗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接受反饋之后不但進行修正,而且需要寫出一篇新的文章。結果表明,反饋組的寫作中錯誤率明顯降低,而對照組卻沒有明顯變化。
2.“補缺假說”與外語學習
我國學者王初明于2003年提出“補缺假設”。此假設可概述為:語言形式與語境知識的有機結合是語言正確流利使用的前提。由于外語環(huán)境缺少與外語表達方式匹配的真實語境,在外語理解、習得和使用的過程中,母語語境知識介入補缺,進而激活與母語語境知識配套的母語表達式,母語遷移因此而發(fā)生,影響外語學習。
“補缺假設”的語境觀顯示,在提高外語寫作準確性時,外語語境知識不可缺少。外語學習者應多在真實語境中學習語言,以此豐富外語語境知識,并由此使用及習得相關的外語語言結構。自“補缺假說”提出后,許多學者已將其用于解釋外語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程明靜與李偉發(fā)現(xiàn),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有些學生的英語表達表面看似正確,其實卻是受到漢語思維和語法規(guī)則影響的畸形語句,即中式英語。
總體來說,“補缺假說”已在許多外語習得理論與實踐方面得到了驗證,但與其相關的實證研究仍為少數(shù)。本文旨在為“補缺假說”提供實證研究依據(jù)。實驗中要求兩組學生先后就兩個話題進行英語寫作,話題分別基于英語語境與中文語境。研究問題包括:
(1)學習者在不同語境條件下產(chǎn)生的錯誤率是否存在差異?
(2)學習者處于英語語境下寫作時產(chǎn)生的錯誤率是否低于中文語境下的錯誤率?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某大學一年級非英語專業(yè)兩個平行班的50名本科生,每個班25名學生。他們都以漢語為母語,學習英語平均時間為7年,且都無出國經(jīng)歷。實驗前,所有學生都參加了牛津英語水平等級測試(Oxford Quick Placement Test),通過獨立t樣本檢測,兩個班學生的英語水平相當。
2.研究步驟
本實驗要求學生就兩個不同話題進行英語寫作。一篇圍繞中文語境話題“My Childhood”,談論自己的童年生活。另一篇圍繞英文語境話題“My Favorite English Film”,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部英文電影。寫作時間為60分鐘,要求學生盡可能地寫長。一周之后,交換話題讓兩個班學生進行寫作,時間依舊是60分鐘。因此,實驗結束后,每個學生都完成了兩篇作文。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探求學生基于不同語境的話題寫作是否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語境知識,進而激活相應的語言結構。實驗流程如表1:
3.數(shù)據(jù)采集與分析
實驗結束后,研究者根據(jù)同一標注體系對學生作文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標注,錯誤類型包括中式英語,時態(tài)錯誤,性數(shù)不一致,冠詞錯誤,拼寫錯誤,固定搭配錯誤(如表2)。每篇文章錯誤率以百分數(shù)形式呈現(xiàn)(即錯誤數(shù)量/總字數(shù)×100%)。分析時對兩組學生錯誤率的標準差進行比較。
如表3所示,實驗分析通過將I1與I2比較,II1與II2比較。雖為組內比較,本文設計兩組學生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旨在使實驗結果更加可信。
四、結果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I1 五、結語 本文通過對比學生在不同語境下進行英文寫作的錯誤率對“補缺假說”進行驗證。實驗結果表明,學習者處于英語語境下寫作時產(chǎn)生的錯誤率低于中文語境下的錯誤率??梢?,由于外語環(huán)境缺少與外語表達方式匹配的真實語境,在外語理解、習得和使用的過程中,母語語境知識介入補缺,進而激活與母語語境知識配套的母語表達式,母語遷移因此而發(fā)生,影響外語學習。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想規(guī)避中國式英語,就得從語境著手,逐級逐步完善學習者的語境知識,讓學習者盡可能地多接觸真實自然的外語語境,使語言結構使用與語境知識產(chǎn)生互動。類似的方法如聘請外教參與教學,或培養(yǎng)學生閱讀英文原版繪本等書籍,都是將外語語境知識和語言結構相結合的方式。只有認識到外語教學中語境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語寫作中的錯誤率方能有效避免。 參考文獻: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王初明.補缺假設與外語學習[J].外語學刊,2003:1-5. [3]Truscott,J. Review article: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J].Language Learning,1996(2):327-369. [4]Ferris,D. Treatment of Error in Second Language Student Writing[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 [5]程明靜,李偉.補缺假說視角下的中國式英語[J].課程與教學,2013(10):66-6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