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
摘 要 《苦難輝煌》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偉大革命歷程,以其大無畏的精神啟迪并鼓舞后人續(xù)寫新時代的輝煌。
關鍵詞 《苦難輝煌》 精神力量 啟示
國防大學戰(zhàn)略教研部教授金一南少將,用了 15年的心血完成的史詩巨著《苦難輝煌》,通過理性回望中國那一段最艱難曲折最驚心動魄的奮斗史,沉淀出于現(xiàn)在和未來都彌足珍貴的啟示,這就是“精神的力量!”正如他在《苦難輝煌》一書的序中寫道:“物質不滅。宇宙不滅。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
1一部波瀾壯闊的精神史詩
從風起云涌的中國大革命開始,到浩浩二萬五千里長征結束,《苦難輝煌》截取我黨我軍在空前復雜的這段特定歷史時期,以紅軍長征為主線,對中國共產黨人將苦難演繹成輝煌涅盤的過程進行了全景式揭示和深入剖析,讓我們從中汲取了營養(yǎng),得到了啟迪。該書文風質樸卻感情熾熱,視角獨特但內容豐富,分析客觀但精辟勁道。更難得可貴的是,該書在藝術手法的開創(chuàng)性運用上,更是匠心獨具,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范本。
第一,在結構設計上,做到了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使宏大敘事與細節(jié)描寫相得益彰。作者將我黨我軍波瀾壯闊的發(fā)展歷程,融合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革命的大背景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在這個空前機遇和空前挑戰(zhàn)并存的歷史時期,各種力量輪番登臺,不同主義更迭頻繁,不同人物的個人命運和國家、民族的發(fā)展進程緊緊交織在一起。在寫作中,金一南教授沒有沿用史書的編年體結構,而是用重大事件和重要故事為綱,用戰(zhàn)略眼光審視中國現(xiàn)代史,把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歷史放在國際大背景下來解讀,把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聯(lián)共(布)與共產國際、日本昭和軍閥集團這四股力量的猛烈碰撞綜合在一起,來分析理解中國革命。重點通過對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等代表人物的精確解讀,還原歷史,解讀不同信仰和人性。正是通過對大背景的描寫和典型事例、代表人物的形象描述,使讀者置身于全景式的描寫、俯瞰式的解析,登高望遠、豁然開朗。細節(jié)的出彩就是歷史的出彩。在大書特書大背景、大場景、大環(huán)境和眾多領袖人物的同時,作者還將不惜筆墨刻畫細節(jié),除披露了很多以前被忽略的歷史細節(jié)外,還圍繞某些“關鍵點”、“小事情”進行剝筍式的描述。比如寫到差一點抄了紅一軍團部的李覺,不論他如何巧妙隱瞞,但在這里還是被還原了歷史其相,從而打開了血戰(zhàn)湘江的歷史支脈。孫中山提出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被廣為傳頌,但它的核心架構是 “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結論卻鮮為人知。本書通過縱橫捭闔的敘寫,真正把歷史、國家和個人的命運維系在一起,將黨的建立、發(fā)展、壯大置于波瀾壯闊的國際環(huán)境中,讓崇高的人性光輝得以展現(xiàn),將高度自覺的犧牲奉獻精神演繹成為推動我黨我軍發(fā)展的動力源泉,實現(xiàn)了反思過去、升華當前和明辨未來走向的教育目的。
其二,采用散文化語言,行文流暢,跳躍性強,使嚴謹史料和文學色彩和諧統(tǒng)一。作者采用散文化的敘述方式,描寫歷史過程,表達思想觀點。作品注重邏輯性,但不局限于歷史的先后順序來敘述,而是廣泛采用倒敘、插敘、聯(lián)想和類似電影蒙太奇等表達方式,加上散文化語言的另行和飄逸,使整部作品讀起來如行云流水,讀起來比較順暢和愉悅。敘述中,作者時而娓娓道來,時而高談闊論,時而抒情言志,始終懷著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通過客觀的不帶任何偏見的敘述,引導讀者在自我判斷、自我思索中感受歷史帶來的沖擊。作者在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以客觀戰(zhàn)略的視角對那段歷史的藝術再造,讓我們在加深對相關歷史了解的同時,內心也思緒萬千,歷史真的可以打動人可以教育人。
2用革命精神再鑄輝煌
歷史給中國共產黨人的磨難,超過了所有其他政治團體和黨派?!犊嚯y輝煌》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前后的歷史畫卷,描繪了眾多我們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同時也描寫了眾多迄今仍默默無聞的英雄。這是這些人懷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堅定信念,甘愿吃苦,寧愿戰(zhàn)死,也不愿掉隊、離隊,忠貞不渝地凝聚在黨的旗幟下,朝著遠大目標沖鋒向前,方才成就了我們和平的今天。
掩卷而思,不禁感嘆:生活在現(xiàn)在的和平年代,我們已經無法想象頭上數(shù)十架飛機轟炸,數(shù)十萬敵人圍追堵截是什么樣的場景,我們也無法想象徒步二萬五千里,翻過皚皚雪山,趟過滔滔急流,走過茫茫草地……是何等的艱險,但是我們卻深刻的感受到紅軍將士們視死如歸、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如果沒有一種堅定的信仰,沒有一種“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裝備低劣、缺衣少食的紅軍將士,怎么能夠戰(zhàn)勝兇頑的反動軍隊,怎么能夠征服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怎么能夠從人們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中拼殺和奮斗出來?想想我們現(xiàn)在,那種精神、那種信仰是不是正是我們所缺少的嗎?口袋富足了,精神卻匱乏了,房子變大了,靈魂卻渺小了,我們讀著歷史,卻在忘記過去,讀讀我們黨的苦難與輝煌吧,洗滌我們的心靈,鞭策我們的靈魂。
《苦難輝煌》也告訴我們:其實沒有神,中國工農紅軍從領袖到戰(zhàn)士,都是一個個鮮靈活現(xiàn)的人。人最不能免得是失誤,人最可貴的也就是改正失誤。我們黨也走過彎路,也受到左傾、右傾思想的影響,但最終能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正是能夠實事求是的面對黨內、黨外形勢,不調整和變更戰(zhàn)略,將主觀與客觀相結合。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毛澤東等同志領導紅軍正確把握客觀規(guī)律,堅持運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把“打”與“走”有機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zhàn)爭奇觀。
在和平和發(fā)展能為主旋律的今天,我們國家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實際中不斷涌現(xiàn)出新的問題,我們前面并沒有一條灑滿鮮花的道路,需要踏過一片片荊棘,邁過一道道門檻。甚至是前人從未遇見過的問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責任,依然是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更大勝利,從輝煌走向更加輝煌。這就要求人們像列寧、毛澤東、鄧小平那樣,善于開動腦筋,善于總結經驗,針對客觀現(xiàn)實。大到建設好國家,小到做好個人工作都離不開實事求是的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正是傳承了這一精神,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績,先烈們用生命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新的天地,我們作為后來人,正在續(xù)寫著歷史,必須接過先輩們的接力棒,跑好屬于自己的一程,做革命精神的傳承者,做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