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散文《阿長與〈山海經(jīng)〉》,善良樸實的長媽媽給他買了繪圖版的《山海經(jīng)》。于是叔祖口中那“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都有了著落,好奇的少年欣喜異常。
《山海經(jīng)》是一部富于神話色彩的古老地理書,有著奇幻有趣的想象和簡練的語言,用詩歌的口吻,有韻律地講述地理、物產(chǎn)、巫術(shù)與神話,有很多膾炙人口的精彩篇章?!痘茨献印烦蓵m晚,但在闡明哲理時,對神靈鬼怪、奇物異類多有涉獵,這使得一部分神話材料借此得以流傳。
神話是初民生活和思想的真實反映。在上古初民的眼里,世界是神秘莫測又殘酷無情的。大自然多變,難以理解掌控,日月運行、星斗轉(zhuǎn)移、洪水猛獸……各種不確定、無數(shù)的疑問讓他們開始探索,憑借感性而質(zhì)樸的思維方式去解讀自然界,于是有了很多奇幻活潑而又新鮮的理解。
萬物有靈,這是初民一般都會持有的觀點,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像人類一樣有思想和情緒,各種自然現(xiàn)象背后必定有超自然的能力主宰這一切。初民按照其自身的形象構(gòu)想出各式各樣的神——日升月落是羲和舒望駕車奔馳,風雨是風神雨師作法,雷電是雷神鳴鼓等等。至于開天辟地、世界初創(chuàng)、人類起源這些復雜問題,初民也有種種天真的解釋。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江河百川向東奔流,初民按幻想作出解釋,產(chǎn)生了《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水神共工和火神顓頊相爭為帝,,公共盛怒之下頭觸不周山,使天柱折斷,系地的繩索斷絕,日月西行、江河東流。這一切都源于兩個神靈的爭斗,這樣的解釋看似荒唐,卻表現(xiàn)了初民的自然的思考與探索,充滿好奇心地進行臆測性的解釋和擬人化的描述。
人們并不滿足于解釋自然,還力圖借助想象力征服改造自然,改造自然的神話也隨之產(chǎn)生。補天的女媧、射日的后羿、治水的鯀禹父子、填海的精衛(wèi)……都有著自我奉獻精神、奇異的力量和寧死不屈的氣概。除了表示人與自然的神話外,隨著氏族制度的發(fā)展,又產(chǎn)生了反映初期社會關(guān)系的神話。原始社會之初,其主要矛盾是人同自然的矛盾。原始人脫離動物界之后,除了靈巧的雙手一無所有,而世界有著日月變化、四季更替,有風雨雷電、洪水肆虐,有炎熱干旱、疫病橫行……所有這些都是威脅與挑戰(zhàn)。人之所以成為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日積月累中,逐步認識和掌握自然規(guī)律,改善生存環(huán)境。自人類有思維起,就開始艱難探索宇宙萬物奧秘,尋求各種自然現(xiàn)象的答案。
《夸父逐日》正是初民探索的藝術(shù)再現(xiàn),反映了人類了解太陽、制服太陽的愿望。太陽給萬物帶來了光明,有時又造成了炎熱和干旱,太陽的影響是巨大的、決定性的。因此人類從原始時代開始,就認真觀察太陽、探索關(guān)于太陽的知識,趨利避害。初民塑造了一個巨人,飲干河渭尚且不足的巨人,手杖擲地化作綿延千里桃林的巨人。我們不知道夸父為什么逐日,但這場追逐是不公平的,一方是高高在上、普照萬物的太陽,另一方是拄著拐杖的老人,懸殊不可謂不明顯。正是在這種懸殊的對比中,夸父緊追不舍,入日,反映了夸父的報復何其偉大,氣概何等雄壯!這個形象有濃重的悲劇色彩,夸父在與太陽的較量中雖然失敗了,但形體的毀滅、個體生命的結(jié)束并不是斗爭的結(jié)束,神話以置換的方式,讓夸父的手杖化作桃林,滋養(yǎng)萬民,讓其繼續(xù)與自然抗爭。
后羿,是與太陽搏斗良久并最終取得勝利的英雄。后羿射日的傳說,大家并不陌生,但羿并不僅僅射下了九個太陽——他大老板帝俊和羲和的九個兒子,解除酷熱,使人間煥發(fā)了生機,他還把盡逞威風的兇獸們誅殺殆盡。羿是一個手持弓箭的神射手,這則神話,我們可以看到弓箭在除害過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這是初民對勞動工具的贊美,是人們征服自然、戰(zhàn)勝自然的強烈愿望的體現(xiàn),這是弓箭與射手的頌歌。
如果說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是對征服太陽的謳歌,鯀禹治水是對戰(zhàn)勝洪水的贊美,那么精衛(wèi)填海則是對征服大海的頌揚。大海遼闊無際,波濤洶涌、深不可測。初民為了探索大海制造的竹筏木船,在海洋的狂風巨浪面前,渺小而無助,早期海洋征服者們大多葬身魚腹,初民盼望了解大海、征服大海。神農(nóng)氏的小女兒喪命東海后變成了一只美麗的小鳥,用細小的嘴和瘦弱的身軀銜來木石,立志填平這奪走她青春和生命的大海。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較量,看似天真,卻可愛又感人。一只小鳥要去填平波浪滔天的大海,看似荒誕無稽、幼稚可笑,但她表現(xiàn)出的死而不屈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感動著后人也教育著后人。
女媧造人的傳說解決了初民“我從哪里來”的問題,人類給大自然帶來了勃勃生機,而在天圓地方的平衡被打破的時候,自然的安寧與秩序不再,女媧作為人類的母親,痛心極了,她不惜一切決心修補蒼天,拯救孩子。歷盡千辛萬苦,蒼天補好了、四級穩(wěn)固如初,洪水消退、兇禽猛獸被殺死。這則神話,有人們當時對天災的理解,也體現(xiàn)了他們征服自然的愿望。
黃帝和蚩尤的較量,有了些許史書的影子。炎黃部族合并,黃帝幫炎帝雪洗敗于九黎部族的恥辱,一系列周密安排之后,戰(zhàn)爭于涿鹿之野爆發(fā)了,雙方都請來天神助陣。蚩尤呼風喚雨,黃帝則請來女神旱魃止住風雨,最終大獲全勝。炎黃部落與蚩尤的較量,是先進部族戰(zhàn)勝野蠻部族的一個生動故事,雖然充滿了仇恨與血腥。
神話的內(nèi)容反映自然界和當時的社會。只是這種反應(yīng)不是直接而科學的,而是在原始人極其幼稚的觀念支配下,通過幻想的方式曲折地反映出來的。那些生動美麗的故事,在今天看來,是極富想象力的文學作品,但對于初民而言,神話卻不是一種有意識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是他們對自然界和社會本身所作的自以為真實可信的描述和解釋。這些奇幻的故事告訴我們,初民是如何不屈不撓地與強大的大自然進行不懈斗爭的,是如何對未來世界充滿希望與美好憧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