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磊
摘 要 少先隊活動課是學校德育課程中的一門,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有計劃地組織與開展少先隊活動是中隊輔導員的一項重要任務。曾幾何時,少先隊活動課主要以教師為主,沒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即“教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边@往往導致臺上振有詞,臺下被動接受。不過近些年來,“以學定教,少教多學”以及“雙主體”教學理念,不斷地推廣開來。少先隊活動課的改革也應運而生,而筆者的以“辯論”為載體的少先隊活動課也不斷實踐和總結著。
關鍵詞 “雙主體” 初中德育 課程 實效性 “辯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立足“學情”,提高德育“準度”
辯論的形式往往是大學,高中比較多,放在初中階段是否合適呢?筆者查閱了相關資料,不僅發(fā)現(xiàn)“變形”的辯論的在初中廣泛存在,而且辯論的方式是非常符合初中隊員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
“認知發(fā)展理論”最早是由著名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所提出,被公認為20世紀發(fā)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根據(jù)皮亞杰的理論,處于初中階段的青少年(13-16歲),正好處于“形式運算階段”的后期,已經(jīng)具備了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完全有能力進行辯論。
2立足“系列”,提高德育“廣度”
德育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逐步提高過程。如果一個德育活動沒有持續(xù)性,那么很難對隊員有持久的作用。筆者在設計活動時充分考慮了德育的持續(xù)性,形成了名為“爭鳴辯論三部曲”系列活動。而形成系列的中隊活動,就能從時空上擴展了德育的覆蓋面從而提高實效性。
2.1第一部——“睜眼發(fā)現(xiàn)身邊事”
中隊隊員平時一直把對校園熱點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當作午會課的討論話題。
比如,我們社團中同學對“雙休日該走出家里還是宅在家里”產(chǎn)生了很多不同的意見,有些同學認為宅在家里好,因為雙休日作業(yè)較多,自己出去又不太安全,父母難得可以休息不方便帶她出去。而有些學生認為,雙休日是個很好的出去實踐,體驗生活的機會,這個辯題是既符合現(xiàn)實意義也具有可辨性的,之后就作為了辯論賽的辯題。這些問題是每一個學生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和思考的,尤其是在初中這個自我中心意識濃、缺乏理性思考與分析的年齡段,通過辯論的形式,可幫助學生良好認識觀的形成。不但能給學生帶來學習方式方法上的啟發(fā)和反思,同時可作為德育工作的延伸。
2.2第二部——“風云群辯會”
辯題在全體隊員們共同參與下,形成了各種各樣辯題,我們并不是直接拿來進行辯論賽,而是先通過“風云群辯會”的方式,通過中隊集體辯論的方式進行。而且我們每次“風云群辯會”之前,都會對辯題進行一定程度的整理歸類并形成主題?!罢小钡健袄顒偂保瑥摹靶?nèi)”到“校外”等等,隊員們據(jù)理力爭的場景好不熱鬧。
在群辯會中,有些辯題是某些隊員的問題,但是其他隊員可以幫以解答,通過互相爭辯可以由其他隊員加以解決。比如,“玩游戲要不要充錢”,這時,有幾個隊員說“玩游戲,誰說一定要充錢啊,你看我不充錢不照樣玩的比你好。關鍵是比操作和智商?!碑斢型瑢W說道,“你充的錢是自己的么?你爸媽知道么?”,很多隊員都低下了頭。確實,隊員在這種貼近生活的辯論中,體會到了辯論之美,看問題的能力也更加深刻了。而一時不能辯出個高下的辯題,我們就作為爭鳴辯論賽的辯題。
2.3第三部——“爭鳴辯論賽”
通過“睜眼發(fā)現(xiàn)身邊事”了解隊員學情,通過“風云群辯會”發(fā)動隊員議論,通過“爭鳴辯論賽”鼓勵隊員深入探討。有了前面的鋪墊,隊員對辯題并不陌生,而是有的放矢,尋找自己的觀點的證據(jù),所以到了“爭鳴辯論賽”就是整個活動的高潮。而我們也曾在”代表青浦區(qū)在上海市少先隊活動課觀摩研討青浦專場進行了展示,獲得了市區(qū)級各專家的肯定和指導,《少年日報》也對該中隊的活動進行了專題報道。
依托“辯論”活動,以隊員為主體,在互相爭鳴、觀點沖擊、教師參與、情感朗誦、歌曲演唱等活動中,引導隊員主動去面對與探究一些兩難的問題并樹立正確的行動目標。每一次辯論賽,都是生動的教育。這種教育不僅可以讓場上的辯手深刻理解辯題,發(fā)揮才干,也可以讓臺下的觀眾一起分享和參與到討論中來,比單純的說教更加深入學生的心中。
3立足“個體”,提高德育“深度”
如果德育活動只是立足于集體,關注的只是整體的氛圍,缺乏對隊員個體的關注和改良,那么這樣的活動一定是浮于表面,難以深入到隊員個體中去。所以我在活動中充分關注隊員個體,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我們班有個叫小孟,在家與父母對立、一星期難得與父母說上幾句話。在校,他也極易與老師發(fā)生沖突,下課喜歡與同伴嬉鬧,時常發(fā)生爭吵。針對他的情況,我邀請他參加了“紀律會促進還是限制個性的發(fā)展”的辯論賽,他欣然接受。而在準備期間,他對“紀律會促進個性的發(fā)展”這個正方觀點,百思不得其解,向我進行了請教,我只是說:“如果毛線沒有經(jīng)緯縱橫,它怎能成美麗毛衣呢?”
在辯論賽中,反方強調(diào)紀律具有約束性,會影響限制個性的發(fā)展,甚至以自然界的植物作為例子進行闡釋:仙人掌沒有昌盛的枝葉,是因為苛刻的自然條件約束;芭蕉長出那么漂亮的葉子是得益于沒有外在條件束縛。這時小孟搶答道:“對方辯友如果沒有紅綠燈,那開車會橫沖直撞。如果我們班的學生不按照座位坐,那班級還能整齊劃一么?紀律是學生們成長的必要條件,能讓我們更好的學習和工作?!毙∶系陌l(fā)言得到了學生們熱烈的掌聲。
通過這次辯論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建構知識中明白道理,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加辯論活動,對老師的管教也沒有以前這么抵觸了。
總之,“辯論”是作為師生“雙主體”的一種形式,通過立足“學情”、立足“系列”、立足“個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德育的準度、廣度、深度,從而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