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詩文
摘 要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物質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是學生必修的一門功課,其嚴謹?shù)倪壿嫼途珶捴苯拥膬群?,不僅帶動了數(shù)學、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發(fā)展,還與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文將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 物理學 經濟研究 關系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著名物理學家開普勒就借用物理,嘗試分析處理金融數(shù)據(jù),解釋和預測經濟現(xiàn)象,這種研究方式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那么,在物理的課堂上,讓學生賞析物理知識與經濟學之間的聯(lián)系,何嘗不是一種大膽的嘗試,讓學生在不同的體驗中,感受物理的重要性,品味物理之美。
1物理系統(tǒng)與經濟系統(tǒng)
該系統(tǒng)的概念是由幾個具有相關性和獨立性的人組成的,它們被組合成一個功能多樣化的整體。同時,各類系統(tǒng)也具有多樣化的特點。經濟體系和物質體系的復雜性非常高。它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在受外界影響的同時影響外界。在物理學中有機械和機械振動的概念,這是機械運動的波動。物理系統(tǒng)中周期性彈性的存在是物理域線性系統(tǒng)波動的根本原因。但是,通常認為多個線性系統(tǒng)聚集在一起。由于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它們表現(xiàn)出波動和耦合等波動特征。這是非線性系統(tǒng)波動的原因。總之,物理系統(tǒng)中的所有波動,包括線性波動和非線性波動,都可以視為一種或多種疊加諧波振動。經濟體系的復雜性在于大量的各種經濟實體。所有主題操作的總和決定了當前系統(tǒng)的總體情況。各學科在當前的全局情況下,采取新的對策,并在下一時刻系統(tǒng)的總體情況。這將會形成。通過經濟體系一直處于非均衡狀態(tài),因為它的整體狀況與各種經濟主體的行為相互作用并不斷變化,給整個體系和內部體系帶來強大的依賴性和相關性。經濟領域內有長、中、短3類周期的一般波動,此3類周期按階段則劃分為危機階段、復蘇階段、蕭條階段以及高漲階段。
2利用“萬有引力”類比經濟中“看不見的手”
萬有引力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卻客觀地存在于任意兩個物體之間。經濟市場的調控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與萬有引力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為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對“萬有引力”的知識進行回顧,然后與經濟市場中那只“看不見”的手做對比,讓學生在兩者的比較中加深理解。萬物皆受地球吸引,牛頓從蘋果落地這一不經意的現(xiàn)象受到啟發(fā),總結出一條自然界支配萬物的規(guī)律—萬有引力。
類比:與牛頓的萬有引力規(guī)律一樣。英國經濟學家斯密從經濟市場上,街頭的面包師烤面包、屠夫賣肉等日常小事中獲取了人類基本活動的自然規(guī)律。人們?yōu)樽非笞约旱睦?,主動從事一些職業(yè)活動,他們之間相互影響,共同促進了社會向前發(fā)展,這一規(guī)律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在支配著整個社會前行。從時間上看,牛頓的《自然科學的哲學原理》更早于斯密的理論,那么就可以推測斯密是受了萬有引力思想的影響。
3利用“力的平衡”類比經濟中的“市場均衡”
人們隨處可以觀察到有關力的平衡的現(xiàn)象,“力與美”的舞蹈就是對力的平衡最好的診釋,這與經濟市場均衡發(fā)展原理神似。為此,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對“力的平衡”實驗進行操作,然后對經濟市場均衡進行對比學習,以獲取更多的心得體會。物體在受到兩個力作用時,仍能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這一對力就叫平衡力。物體在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力為零,好像沒有受到任何外力。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親自動手操作、觀察、記錄數(shù)據(jù)以及得到結論。
類比:與力的平衡相同的是經濟市場的均衡。經濟學界也存在著像物理學力的平衡一樣的均衡觀念,法國的古諾在很早的意識形態(tài)中就提到經濟均衡現(xiàn)象,這一觀點我國學者曾啟賢已經得到了考證。薩伊最早的市場經濟理論提到了古典均衡分析結構,熊彼特在其著作《經濟分析史》中提到薩伊定律,他認為經濟均衡理論是社會存在的一種相互依存,同時又彼此制約,相互決定的均衡機制,從歷史的角度看經濟的均衡概念一直存在社會發(fā)展中,比如薩繆爾遜AS-AD框架、希克斯IS-LM分析、馬歇爾的S-D圖形等等都可以找到力學平衡的痕跡由此可以看出,經濟市場均衡的邏輯與力的平衡邏輯是相同的,經濟是和諧的,那體系也必是恬靜、均衡的。
4利用“力的合成與分解”類比經濟中的“價值理論與分配理論”
力的合成與分解是物理中的一個重點知識,要求學生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常用方法,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具體問題。學了力的合成與分解,學生想到了合作與分配,提出了經濟中商品的價值與分配問題,這正是物理與經濟的契合點。為此,教師就可以在學生熟練掌握了力的合成與分解之后,組織學生討論相關的經濟問題,以開闊視野。當多個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時,可以運用力的合成與分解進行分析,這一思路遵循力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原則,作用于物體的這幾個力其效果等同于單獨一個力的效果,分力和合力的關系是一種等效代替。解決這一類題還需要一定的方法技巧。
類比:與“力的合成與分解”相對應的經濟學原理就是“價值理論與分配理論”。經濟學中提到的價值,土地、資本、勞動三個方面共同作用與價值體系,其“合成”的價值等同于三者共同作用的效果,反過來價值也可以相應的分解為地租、利息與工資,這和物理學力的分解是一致的,最終形成了目前所提到的“三位一體”理論。這一理論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這是因為資本無法進行細分,勞動的價值不能等同,集體生產中單個成員沒有具體計量依據(jù)。雖然實現(xiàn)的作用不大,但在經濟學研究的科學性、嚴密性方面功不可沒。
5結束語
總之,物理知識與經濟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通過物理知識的學習對于經濟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們要引起重視,并在教學中加以利用。
參考文獻
[1] 王勁松,黃開齊.物理學的新延拓———經濟物理學[J].現(xiàn)代物理知識,2015(05):17.
[2] 卡里爾·伊林斯基.金融物理學[M].殷劍峰,李彥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