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民
抗日名將楊靖宇,19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后,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他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開始組建東北地區(qū)的紅軍武裝和抗日武裝。1934年4月聯(lián)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lián)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后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軍軍長兼政治委員、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率部長期轉(zhuǎn)戰(zhàn)東南滿大地,威震東北。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qū)秋冬季反“討伐”作戰(zhàn)中,他率部轉(zhuǎn)戰(zhàn)于濛江一帶,最后只身與敵周旋5晝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
我的爺爺楊靖宇將軍原名馬尚德,河南省確山縣人。他1905年2月出生,1940年2月犧牲時年僅35歲。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zhàn)斗的一生,輝煌的一生。他率領(lǐng)東北抗日聯(lián)軍在林海雪原極其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用草根棉絮充饑,誓死不降,戰(zhàn)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爺爺雖然早早地走了,但他給我們馬家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樹立了我們家“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的良好家風。
爺爺犧牲后,一直到1950年興建東北烈士紀念館時,組織上尚未搞清楚他的出生地。當時能找到的只有一張發(fā)黃了的“楊靖宇履歷表”,上面依稀可辨地寫著:“馬尚德,到東北后曾用名楊靖宇……”就在這時,一篇由楊易辰同志撰寫的回憶文章《憶模范共產(chǎn)黨員楊靖宇同志》,讓楊靖宇抗聯(lián)時的老戰(zhàn)友、時任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校長的馮仲云等人眼前一亮。
不久后,馮仲云等人見到了時任中共河南省委負責人的楊易辰。楊易辰確切地告訴他們,楊靖宇司令的老家肯定在河南,而且是在確山縣的農(nóng)村。于是,馮仲云等人來到了確山縣。
千尋萬找之后,1951年夏天的一個中午,馮仲云等人來到我父親馬從云的家中,把正在吃飯的馬從云仔細打量了許久,他們激動地說:“找到了,找到了,終于找到了楊司令的后代!”得知我的奶奶等了18年、已于1946年病故的消息時,他們唏噓長嘆。
爺爺楊靖宇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確山縣李灣村(今屬駐馬店市驛城區(qū))一個農(nóng)民家庭,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由我曾奶奶含辛茹苦照料長大,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開封紡染工業(yè)學校。當年,在我父親的家中,僅存一張少年楊靖宇在開封讀書時的照片,后來楊靖宇將軍著戎裝的照片及其他圖片都是后人根據(jù)對將軍形象的回憶畫出來的。
實際上,我們這些后代對爺爺?shù)挠∠笫欠浅D:?。上世紀五十年代,我父親馬從云曾在信陽鐵路學校上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鄭州鐵路局材料廠工作。1964年8月,父親因為身患肝癌,在出差途中病故于江蘇鎮(zhèn)江,年僅38歲,遺骨被安葬在鄭州市烈士陵園。
父親去世時,留下4個未成年的子女和還在娘胎里的我。那年,我大哥馬繼光14歲,大姐馬繼先12歲,二姐馬繼傳8歲,二哥馬繼志4歲,母親方秀云懷上我才3個月,家里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母親一個人身上。由于沒有工作,母親只得做臨時工,給別人看孩子、做手套、納鞋底,省吃儉用供幾個孩子讀書。
大姐馬繼先小時候叫馬婷,1958年組織上在吉林通化重新安葬楊靖宇的時候,與爺爺多年生死與共的一位老戰(zhàn)友給大姐起了這個名字,意思是讓她繼承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做無愧于楊靖宇將軍的后代,繼承先輩遺志、弘揚烈士精神。
母親方秀云珍藏著一塊樺樹皮,那是1958年她和父親從楊靖宇犧牲的地方帶回的,這塊樺樹皮也成為我們?nèi)业摹皞骷覍殹薄?/p>
1958年2月23日,大雪飄飄,我父母輕喚著爺爺?shù)拿謥淼郊?。在白雪皚皚的群山之中,他們看到了爺爺犧牲時背靠的那棵粗壯、挺拔的松樹,山上仍然可見日軍留下的圓碉堡,以及被炸倒在地上的紅松樹,英雄已去,只有這些遺跡和遺物仍在默默地見證著那場激烈的戰(zhàn)斗。走時,母親從楊靖宇戰(zhàn)斗過的地方帶回一塊樺樹皮,放在柜子里珍藏著。
逢年過節(jié)或在爺爺楊靖宇的忌日,母親總會拿出“傳家寶”來教育我們。有時被附近學校請去做報告,她也會隨身帶著這塊樺樹皮。母親說,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母親告誡我們兄弟姐妹:絕對不允許以抗日英雄后代為借口向組織提要求、撈好處。她明確表示,爺爺是爺爺,你們是你們。不能張揚,要低調(diào)做人。
靖宇縣原名濛江縣,1946年為紀念楊靖宇烈士殉難而改名為“靖宇縣”。2005年,我到吉林白山市參加“楊靖宇誕辰100周年、殉國65周年紀念大會”時,靖宇縣組織抗聯(lián)英雄后代重走抗聯(lián)路的這次經(jīng)歷,讓我對這座以爺爺名字命名的縣城有了更深的感情。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二哥馬繼志代表全家去北京領(lǐng)獎,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在會上,說起家風,馬繼志拿起這塊用紅布包著的樺樹皮說:“母親生前總是拿著樺樹皮教導我們,咱是抗日英雄的后代,不能向組織提任何要求,要勤奮工作,為爺爺爭光,不給先輩抹黑?!?h3>九字家風代代傳
我們馬家的每一個人,心里都有一個信條:楊靖宇是我們的驕傲,但絕不是我們可以依賴的資本!“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這九個字成了馬家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
二哥馬繼志和我先后參軍入伍,馬繼志在中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成績顯著,榮立三等功。大姐馬繼先和二組馬繼傳,以及后來轉(zhuǎn)業(yè)的二哥馬繼志和我都是鐵路工人,在嚴明家風的熏陶下,我們在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默默奉獻。
如今,二哥馬繼志已從鄭州鐵路局機務(wù)段火車司機長崗位上退休。十幾年來,他在鄭州至安陽路段安全行車上百萬公里。(下轉(zhuǎn)第46頁)(上接第35頁)在他看來,英雄的后代也許不能做到像先輩那樣名揚青史,但可以通過做好本職工作,為群眾服好務(wù)、盡好責,成為奉公守法、積極工作的好公民。
我從部隊退伍后,被安排在鄭州鐵路局物資供應(yīng)總段工作。2005年,靖宇縣的領(lǐng)導同志多次打來電話,邀請我去該縣擔任縣長助理,協(xié)助當?shù)匕l(fā)展紅色旅游。為此,我母親召集全家開了一個家庭會,她說,如果是商業(yè)行為,為個人謀私利,就是給你爺爺抹黑,決不能去;如果是為他當年戰(zhàn)斗、犧牲的地方的群眾謀福利,作為后人應(yīng)盡這份力,但不準拿工資。我臨行時,母親叮囑了一句話:“孩子,到那邊要好好為人民服務(wù)”。
我母親方秀云被評選為“鄭州市十大母親”,我們家庭也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一家人上慈下孝、互幫互愛。平時,我們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婆媳相處也很和諧。母親在世時,由于年事已高,身體免疫力差,腿上經(jīng)常過敏,奇癢難忍。我愛人為了減輕婆婆的病痛,多次帶老人就醫(yī),還經(jīng)常搜集治療此病的秘方、偏方為老人醫(yī)治。2016年10月30日,母親因病醫(yī)治無效,在鄭州逝世,享年92歲。
大哥馬繼光夫婦都是聾啞人,生活不便,他們的孫子出生時,大姐繼先、二姐繼傳主動上門包攬了照顧產(chǎn)婦和孩子的工作。
“在平凡中嚴要求,在平淡中懂知足”。良好的家風在馬家一代又一代人中綿綿傳續(xù)。在良好家風的陶冶下,楊家的第四代人也漸漸長大,有的還考上了博士研究生。第四代人中,有普通的鐵路職工,有教師,有醫(yī)生,有軍人,雖然職業(yè)不同,但在工作中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我想對自己的兒子說幾句話,也是對馬家所有第四代人的一個期望:“楊靖宇這個名字的分量有多重,我想你們可能跟我一樣,從小就感受到了。與其說這個名字給我們帶來了多少榮譽,不如說給我們帶來多大壓力與動力,他讓我們不敢任意而為。所以,有時候我們甚至不愿向別人提及這種身份。身份可以不提,但是無須回避,更不能忘記!驕傲深埋于內(nèi)心,責任扛起在肩頭。無論學習、生活還是工作,做好自己該做的,只能爭光,不能抹黑!”
(責任編輯:劉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