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沙林
(河南省孟州市中醫(yī)院內(nèi)四病區(qū),河南 孟州 45475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前驅(qū)癥狀無典型性,部分伴有無力、一時性肢體麻木,頭昏等癥狀,但由于上述癥狀持續(xù)時間較短、程度較為輕微,無法引起患者及家屬重視,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難度[1]。本研究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配合百會透刺曲鬢穴針法治療ACI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共81例,均為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ACI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實驗組41例。實驗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42~76歲,平均(59.14±5.17)歲;合并高血壓20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癥17例;病程6~20 h,平均(12.94±3.12)h;病情嚴重程度為輕度10例,重度13例,中度18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1~77歲,平均(58.76±6.23)歲;合并高血壓23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13例;病程5~19 h,平均(13.27±2.86)h;病情嚴重程度為輕度9例,重度14例,中度1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相關診斷標準[2]。急性發(fā)病、局灶性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及體征持續(xù)時間不限,結合MRI、CT等影像學檢查證實。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風痰瘀阻證診斷標準[3]。主癥為偏身感覺異常、神識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語,次癥為瞳神變化、眩暈、目偏不瞬、飲水發(fā)嗆、頭痛、共濟失調(diào),具備2項或以上主癥或1項主癥、2項次癥即可確診。
排除標準:惡性腫瘤,重要臟器功能不全,代謝疾病,神識昏迷,中醫(yī)辨證不屬風痰瘀阻,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造血功能障礙。
兩組均控制顱內(nèi)壓、抑制血小板聚集、營養(yǎng)支持、吸氧、抗感染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另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全瓜蔞20g,赤芍20g,香附20g,地龍15g,陳皮15g,炒梔子15g,茯苓15g,姜黃15g,懷牛膝15g,石菖蒲12g,白術10g,遠志10g,半夏10g,天麻10g,膽南星6g,水蛭3g,羚羊角粉1g。大便秘結加用大黃10g;頭痛加用菊花10g,夏枯草15g;水煎至600 mL,取汁300 mL,日1劑,分早晚飯后30 min溫服。
實驗組加用百會透刺曲鬢穴針法。取曲鬢、百會,輪流透刺,常規(guī)消毒后用蘇州醫(yī)療用品廠生產(chǎn)的華佗牌不銹鋼毫針(0.35 mm×40~50 mm),針尖順百會-曲鬢方向以頭皮與針身呈30°快速刺入皮下,直至帽狀腱膜,連續(xù)捻針3 min,200轉/min,留針時間為50 min,捻轉3次,日1次。
兩組治療時間為14天。
觀察治療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以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評估,包含構音障礙、語言、感覺、共濟失調(diào)、面癱、視野、意識水平、意識水平提問、意識水平指令、下肢運動、上肢運動、忽視、凝視等項目,其中面癱、視野、語言、意識水平為0~3分,上肢運動、下肢運動為0~4分,共濟失調(diào)、感覺、構音障礙、凝視、意識水平提問、忽視癥、意識水平指令為0~2分。共42分,評價標準:21~42分為重度卒中;15~20分為中重度卒中;5~14分為中度卒中;1~4分為輕度卒中;0~1分為正常。治療前后血漿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紅細胞壓積水平變化。中醫(yī)癥狀評分方法。共納入偏身感覺、眩暈、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4項觀察癥狀,各個癥狀根據(jù)嚴重程度分級,評價標準:0分為正常,2分為輕度,4分為中度,6分為重度;4項癥狀得分相加為中醫(yī)證候積分。
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中醫(yī)癥狀、體征消失,證候積分減少率95%以上為臨床治愈;中醫(yī)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94%為顯效;中醫(yī)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率30%~69%為有效;上述指標無明顯變化或加重為無效。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NIHS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2組NIHSS評分比較 (分,±s)
表2 2組NIHSS評分比較 (分,±s)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見表3。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實驗組 41 21.03±4.45 12.11±2.43 11.157 0.000對照組 40 20.96±5.17 16.53±2.97 4.669 0.000 t 0.065 7.338 P 0.948 0.000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血漿黏度(mPas) 血小板聚集率(%) 紅細胞壓積(%)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1 13.63±1.77 9.15±1.16 46.15±9.95 20.05±6.55 50.95±2.97 35.23±1.07對照組 40 13.74±1.58 11.35±1.27 45.12±10.05 32.74±7.81 51.63±2.05 44.07±1.45 t 0.294 9.143 0.463 7.931 1.196 31.274 P 0.768 0.000 0.644 0.000 0.235 0.000
ACI屬中醫(yī)“中風”、“卒中”等范疇,風痰瘀阻證為當前急性ACI的主要證型。肝臟功能失調(diào),并在誘因作用下,導致化火生風,肝陽暴張,痰瘀相兼,形成腦絡痹阻、風痰上擾、瘀血內(nèi)生?!稏|垣十書》記載:“中風……乃氣血閉而不行,此最重痰”,可見中風急性期治痰尤為重要?!兜は姆ā氛J為“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治痰為先,次養(yǎng)血活血”。楊利等[4]報道,血瘀證、痰證是中風主要病理因素,急性期需以痰證、風證、血瘀證為主,恢復期需以痰證、血瘀證為主,并指出痰瘀互結是中風病主要病機,貫穿疾病始終。由此可見,急性期風痰瘀阻證應予以養(yǎng)血活血、健脾燥濕、熄風化痰等法。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是治療急性期風痰瘀阻證主要方劑,《醫(yī)學心悟》中記載:“有濕痰壅遏者,頭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主之”。方中天麻、半夏為君藥,具有熄風平肝、化痰除濕、降逆止嘔之用;白術為臣藥,聯(lián)合半夏,可發(fā)揮化痰祛濕功效;茯苓利水、滲濕、健脾;陳皮理氣燥濕;姜黃調(diào)和脾胃;懷牛膝祛濕利尿、活血散瘀、清熱解毒;赤芍散瘀止痛;陳皮健脾、燥濕;香附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炒梔子涼血解毒、清熱利尿;遠志祛痰、溶血,共為佐藥;大黃具有破積滯、行瘀血等功效;菊花平肝、疏風;夏枯草散結消腫、清熱瀉火。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絡、熄風化痰等功效。謝紅等[5]研究報道,老年風痰阻絡型腦梗死患者經(jīng)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病情趨于穩(wěn)定,在此基礎上予以針灸治療,可補益肝腎、扶正固本,能明顯降低NIHSS評分,提高治療效果。因此本研究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治療基礎上加用百會透刺曲鬢穴針法。百會屬督脈要穴,為足厥陰經(jīng)、手足三陽經(jīng)、督脈諸經(jīng)匯合之處;曲鬢是足少陽與足太陽交匯之處;百會透刺曲鬢穴貫穿足少陽陽膽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督脈等3條陽經(jīng),可發(fā)揮醒腦開竅、扶正固本、化痰通絡等功效。本研究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NIHSS評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原因在于百會透刺曲鬢穴針法經(jīng)頭將刺激產(chǎn)生生物電效應傳至大腦皮層,以恢復大腦皮層功能區(qū)神經(jīng)細胞興奮性,提高腦代償功能,逆轉受到抑制腦神經(jīng)細胞的興奮性,進而減輕神經(jīng)功能損傷,而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可增加腦部血流量,減少腦部血管阻力,兩者聯(lián)合具有協(xié)同效應,有助于改善神經(jīng)功能,提高治療效果[6-7]。此外,兩者聯(lián)合還具有降低血液黏度、抑制紅細胞聚集及變形能力、保護血腦屏障、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實驗組血小板聚集率、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兩者聯(lián)合可改善ACI血流動力學指標。
綜上所述,半夏白術天麻湯加味聯(lián)合百會透刺曲鬢穴針法治療ACI療效顯著,可改善神經(jīng)功能及血液流變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