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
(成都軍區(qū)機關第一門診部口腔科 四川 成都 610011)
牙周韌帶注射麻醉操作簡單,麻藥用量少,在牙周膜間隙中直接注入麻藥,麻醉起效較快,麻醉范圍小[1]。傳統(tǒng)的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患者注射疼痛感明顯,麻醉后患者舒適感較牙周韌帶注射麻醉差,且麻醉持續(xù)時間長。本研究旨在對比使用STA行牙周韌帶注射和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在下頜后牙區(qū)牙髓炎患者的麻醉效果,為臨床下頜后牙區(qū)牙髓炎患者麻醉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
1.1 病例資料
選擇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診并診斷為下頜后牙牙髓炎的患者206例患牙206顆,其中男98例、女108例,年齡21~58歲,按初次就診時間隨機交替分為A組和B組,各103例103顆患牙。患者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下頜后牙牙髓炎需局麻下開髓引流者。
1.2.2 排除標準:牙槽骨吸收大于根長1/2者,牙周炎癥急性期未控制者,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未控制不能耐受局部麻醉者,對阿替卡因、利多卡因過敏者,其他不能配合麻醉及口腔手術者。
1.3 方法
A組患者使用STA無痛局麻儀(Milestone公司,美國)行牙周韌帶注射麻醉,注射用麻藥為鹽酸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碧蘭公司,法國)。B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一次性5ml注射器行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注射用麻藥為鹽酸利多卡因(西南藥業(yè),中國)加配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比例1:100 000)。分別在麻藥注射結束五分鐘后行開髓引流術操作,并記錄兩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情況,在麻醉有效患者中記錄患者開髓過程中穿髓時的疼痛感。所有患者局麻及開髓引流術操作均由同一醫(yī)師完成。比較A、B兩組患者麻醉的總有效率,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對比評價A、B兩組患者開髓過程中穿隨時的疼痛感。
1.4 檢測指標
1.4.1 麻醉效果評價[2]:顯效:患者完全無疼痛感覺;有效:患者能感受到輕微疼痛,但能忍受,不影響繼續(xù)治療;無效:疼痛明顯,患者完全無法忍受,需終止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2 采用VAS評分法[3]評價開髓過程中穿髓時的疼痛感:視覺類比量表記錄疼痛等級,0~3為無痛感,3~5為疼痛感不明顯, 5~7為疼痛較明顯,7~10為疼痛劇烈,患者無法忍受。囑患者在長度為10cm的紙上進行疼痛級別標記劃線,醫(yī)生測量劃線長度,測量結果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兩組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當不滿足卡方檢驗條件時,采用校正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兩組均值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作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標準。
2.1 A組麻醉完全率低于B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A組麻醉有效率高于B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的麻醉無效率和總有效率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麻醉的效果比較(n=103 n/%)
2.2 采用Mann-Whitney U非參數(shù)檢驗比較兩組麻醉效果差異,可見B組的麻醉效果要好于A組(z值=-5.602,P<0.05),但兩組的總有效率沒有顯著差異(χ2值=0.001,P>0.05)(因為麻醉效果屬于等級資料,這兒引入非參數(shù)比較麻醉效果的差異)。
表2 兩組患者麻醉的效果比較(n=103 n/%)
2.3 A組VAS評分要顯著高于B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3 在麻醉有效后患者開髓過程中穿髓時疼痛VAS評分結果對比(±s)
表3 在麻醉有效后患者開髓過程中穿髓時疼痛VAS評分結果對比(±s)
注: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組別 穿髓時的疼痛評分 t值 P A 組(n=99) 3.72±1.01 3.753 0.000 B 組(n=100) 3.02±1.56
由于下頜后牙區(qū)牙槽骨骨皮質致密,采用骨膜上浸潤麻醉的麻醉效果差,麻醉失敗率較高[4],過去我們常采用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對下頜后牙區(qū)進行麻醉。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的麻醉效果確切,但麻醉注射疼痛明顯,麻醉成功率受多因素影響,且存在一些麻醉注射后的并發(fā)癥風險。而STA無痛局麻儀行牙周韌帶注射時可以在進針前局部使用少量麻藥對進針點進行預麻醉,并可以在計算機系統(tǒng)的智能控制下持續(xù)穩(wěn)定緩慢的注射藥物,從而實現(xiàn)無痛麻醉[5]。牙周韌帶注射麻醉的風險相對較小,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其麻醉效果肯定,患者更容易接受。
在本研究中,牙周韌帶注射組患者與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組患者麻醉的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表明在下頜后牙區(qū)牙髓炎需開髓引流的患者中使用這兩種方式麻醉均能起到同樣良好的作用。而我們在兩組患者麻醉總有效率和麻醉無效率無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分別對比兩組中”麻醉完全”和”麻醉有效”比例時發(fā)現(xiàn):行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組“麻醉完全”患者較牙周韌帶注射組比例明顯高,而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組“麻醉有效”患者較牙周韌帶注射組比例明顯低,且通過非參數(shù)比較兩組麻醉效果的差異發(fā)現(xiàn)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組患者麻醉效果較牙周韌帶注射組更好。在我們對比兩組患者麻醉起效后開髓過程中穿髓時疼痛差異時發(fā)現(xiàn),牙周韌帶注射組患者穿髓時疼痛感較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組患者穿髓時疼痛感明顯,但兩組疼痛VAS評分均在“疼痛不明顯”范圍。在臨床操作過程中絕大多數(shù)患者認為牙周韌帶注射法麻醉后開髓過程中這種穿髓時的輕微疼痛感是可以接受的。
楊霞等[6]認為在使用STA進行單顆牙牙周韌帶注射時可避免損傷下牙槽神經(jīng)。陳亞瓊等[7]認為STA無痛麻醉儀牙周韌帶內注射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感,降低患者診療的恐懼程度,在急性牙髓炎患者中應用效果明顯。在牙髓炎患者開髓引流術中,當我們需要在下頜后牙區(qū)進行麻醉時,選擇牙周韌帶注射麻醉可以減輕患者麻醉注射時的疼痛不適感,減小麻醉面積,減少患者的恐懼,降低麻醉風險,縮短麻醉帶來的麻木不適感。雖然牙周韌帶注射患者在開髓引流術中穿髓時的疼痛評分較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者高,但這種疼痛程度輕微,相對于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本身存在的一些缺點來說,這種輕微疼痛并不影響醫(yī)生的操作也沒有給患者帶來明顯的痛苦。雖然其麻醉效果較下牙槽神經(jīng)阻滯麻醉稍弱,但對于開髓引流術來說這樣的效果已經(jīng)能滿足臨床需要,是臨床一種不錯的麻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