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
摘要:漢語和英語同屬于附加語框架語言,本文分析其運動事件框架包含的語義成分,如路徑、方式、原因、動作,提出兩種語言中運動事件框架下的詞匯化模式卻有所不同。英語運動事件的主要句法表現(xiàn)形式為動詞+小品詞組合式,而漢語運動事件的主要句法表現(xiàn)形式是趨向動詞結(jié)構(gòu)。
關(guān)鍵詞:位移事件;詞匯化;翻譯策略
一、英漢位移事件詞匯化特點
據(jù)Talmy提出了運動事件框架理論及據(jù)語料庫分析英漢兩種語言的位移事件詞匯化模式的三個特點:(1)英漢動詞都可以包含“方式”或“原因”;(2)英漢都存在用附加語來表達“路徑”或“方向”的現(xiàn)象。據(jù)英漢語中動詞的語義成分分析:(1)漢語附加語大多由動詞構(gòu)成,而英語附加語大多由介詞構(gòu)成。(2)在漢語中,構(gòu)成附加語的“來”、“去”、“上來”、“下去”等趨向動詞即可指示移動目標與說話人的相對位置,而在英語中則需要“come”,“go”等動詞來表示目標與說話人的相對位置。(3)漢語中有很多“運動”和“方式”結(jié)合的動詞,但其數(shù)量遠沒有英語中多,而且有些動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沒有辦法找到相對應(yīng)的成分。
二、英漢致使移動詞匯化構(gòu)成
英語中高頻率的致使移動詞匯化即“方式動詞+介副詞”,如“He rolled the ball up the ground.”一般而言,移動動作為他移動動詞,移動路徑為介副詞擔任的附加語。漢語中致使移動詞匯化中第一種為:方式動詞+趨向動詞?!八咽^扔進花園?!薄斑M”為趨向動詞表達路徑?!八拥袅伺f報紙?!睆?fù)雜路徑動詞表達復(fù)雜路徑即“掉”。趨向動詞和復(fù)雜路徑動詞除了表達路徑外,還表達實現(xiàn)和完成的意義,如“我們輸?shù)袅宿q論賽。”英語致使移動句式的句法表現(xiàn)形式為兩種:其一是[NP1+V + NP2 + PP]。NP1是致事(致使主體),充當主語;V是致使動詞;NP2是使事(受使主體),充當賓語;PP是表示使事移動的路徑的介詞短語。該句式所指代的事件圖式為X causes Y to move Z,如“He threw the stone into the river.”其二是[NP1+ V+ NP2+ AP/PP],AP/PP為表示動作結(jié)果,即NP2的結(jié)果狀態(tài)的形容詞短語和介詞短語。該句式指代的事件圖式:X causes Y to become Z,如“He pushed the door open.”而漢語中存在本身就有致使義的致使動詞:二價或者三價動詞,三價致使動詞:三個語義成分,即[NP1+VP1+NP2+VP2]中的NP1,NP2和VP2。比如:他把毛巾擰干了。
三、英漢位移事件翻譯策略
基于上述英漢位移事件特點,本文試做以下闡述:第一類:“He ran up the hill.”試譯成“他跑上山來/去?!被蛘摺八艿缴缴蟻?去?!睋?jù)此,英語:動詞[運動,方式]+介詞[路徑]→漢語:動詞[運動,方式]+動詞[路徑]。“ran”為運動方式,介詞“up”為運動路徑,將“ran”動詞處理為動詞“跑”,將路徑“up”處理為動詞“上來”或者“上去”。第二類:“He walked across the field.”試譯成“他走過田地?!睋?jù)英語:動詞[運動,方式]+介詞[路徑]→漢:動詞[運動,方式]+動詞[目標],“walked”為運動方式譯為“走”,介詞“across”為運動和目標路徑,其后有附加語“the field”為目標地。第三類:“They walked slowly along the road.”試譯成“他們沿著公路慢慢走。”據(jù)英文:動詞[運動,方式]+介詞[路徑]→漢語:動詞[運動,方式]+狀語[路徑]。“walked”為“運動方式”即“走”,英文介詞“along”是路徑,在英漢對應(yīng)中,漢語中無法用單音節(jié)表達“走”這一運動方式的方式路徑,故為“沿著”。第四類:zX“She bounced into the house.”試譯成“她蹦蹦跳跳地進了屋子?!睋?jù)英文:動詞[運動,方式]→漢語:狀語[方式]+動詞[運動],動詞“bounced into”表示動作和方式,在漢語中需要用附加詞表示動作狀態(tài)如“蹦跳”。除此之外,英文中此類動詞還有whisper,murmur,scream,yell,shout,bellow等。第五類:“把門弄開”試譯成“open the door”,“不用的東西全拿走”試譯成“take away all the disuse things”,據(jù)漢語:動詞[原因]→英語:動詞[原因]+動詞[運動]。“弄開”這一詞組中“弄”帶有致使義即“原因”,“開”表示動作,對應(yīng)英文中“open”則附加了“致使+運動”的含義。同理,“拿”帶有致使義即“原因”,“走”表示動作,故對應(yīng)英文“take away”,“take”帶有“致使義+動作”,“away”表示動作路徑方式。
四、結(jié)語
根據(jù)上述分析,英譯漢可采取以下五種翻譯策略:(1)英語:動詞[運動,方式]+介詞[路徑]→漢語:動詞[運動,方式]+動詞[路徑],(2)英語:動詞[運動,方式]+介詞[路徑]→漢語:動詞[運動,方式]+動詞[目標],(3)英語:動詞[運動,方式]+介詞[路徑]→漢語:動詞[運動,方式]+狀語[路徑],(4)英語:動詞[運動,方式]→漢語:狀語[方式]+動詞[運動],(5)漢語:動詞[原因]→英語:動詞[原因]+動詞[運動]。
參考文獻:
[1]范曉.論“致使”結(jié)構(gòu).語法研究和探索[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
[2]廖七一編著.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譯林出版社,2000.
[3]陳昌來.論現(xiàn)代漢語的致使結(jié)構(gòu)[J].井岡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1(3).
[4]陳琪龍.致使概念語義結(jié)構(gòu)的認知語義研究[J].現(xiàn)代外語,2001(2).
[5]譚載喜著.西方翻譯簡史[M].商務(wù)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