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娟
摘要:研究森林病蟲害防治對策,是森林資源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基于此,筆者對森林病蟲害的發(fā)生及危害進行了分析,分別從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學防治幾個方面介紹病蟲害防治技術(shù),為林業(yè)工作者提供技術(shù)支持。
關(guān)鍵詞:森林病蟲害:危害:防治技術(shù)
當前灤平縣森林覆蓋率不斷加大,在涵養(yǎng)水源、避免水土流失、改善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森林病蟲害對林木危害較大,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為有效防治森林病蟲害,提升當?shù)丨h(huán)境質(zhì)量,需要相關(guān)部門全面了解森林病蟲害發(fā)生特點,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降低森林病蟲害發(fā)生概率,為提升當?shù)厣指采w率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安全保障。
1 油松毛蟲
1.1 生活習性。油松毛蟲,為鱗翅目,枯葉蛾科松毛蟲屬的一種昆蟲,它的成長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油松毛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一年發(fā)生一代,以3齡~4齡幼蟲在樹干基部土層以下的樹皮縫內(nèi)或雜草、石塊等處越冬,翌年3月中旬至4月初越冬幼蟲陸續(xù)沿樹干上樹危害.6月下旬幼蟲開始結(jié)繭化蛹.7月中下旬成蟲開始羽化并產(chǎn)卵。8月幼蟲孵化并開始危害。成蟲多于每天的16時至20時羽化,在當晚或次日晚交配產(chǎn)卵。
1.2 危害程度。油松毛蟲危害各種松林植物,比如油松、馬尾松等。在我縣的林場里以危害油松針葉比較常見。是一種極易猖獗成災又難于防治的歷史性林業(yè)有害生物,常常呈暴發(fā)性發(fā)生。油松毛蟲發(fā)生常常造成油松針葉被“吃糊吃光”,造成大面積油松林年生長量大大降低,甚至造成停止生長或死亡。
1.3 防治技術(shù)
物理防治:在油松毛蟲成蟲羽化初期,可以整夜開黑光燈進行誘殺。同時,根據(jù)油松毛蟲幼蟲上下樹習性,油松毛蟲越冬前,在距地面50cm樹干處采取纏毒繩、涂藥環(huán)、纏塑料布等措施進行阻隔。7月中旬,組織防護人員人工摘除樹上的蟲繭、蟲卵。
生物防治:一是蘇云金桿菌(Bl),一般防治3-4齡幼蟲,施藥林分適宜溫度為20—32℃,施菌量每畝40萬~80萬國際單位(IU)。二是利用天敵捕殺,可采用招引益鳥的方法進行防治,還可采用釋放赤眼蜂的方法進行防治。在松毛蟲產(chǎn)卵始盛期,選擇晴天無風的天氣分階段林間施放,每畝釋放3萬—10萬頭。三是應用白僵菌防治。在溫度24℃以上的連雨天或露水較大時進行防治,施菌量每畝6萬—15萬億孢子。
化學防治:幼蟲期可用1.2 010苦·煙乳油與柴油1:20比例混合地面噴煙防治,常量噴霧每畝30ml;或用1.8%阿維菌素乳油6000—8000倍液地面噴霧,每公頃用2—5ml飛機噴霧。
2 楊樹爛皮病
2.1 發(fā)病癥狀。在楊樹干部、枝條處均可發(fā)病,楊樹爛皮病發(fā)病初期病斑呈暗褐色,略為腫脹,皮層組織腐爛變軟,水漬狀,用手按壓有水滲出,皮層組織細胞壞死,失水后下陷,后期病斑干裂,在病斑內(nèi)形成黑色凸起,為病原菌的孢子器,溫濕度適宜,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擠出黃色、橙色、或紅色卷絲狀分生孢子角。發(fā)病嚴重可導致干部和枝條枯死,進而導致整株樹死亡。
2.2病害規(guī)律。病原菌以菌絲體和未成熟的子實體等在楊樹發(fā)病組織內(nèi)越冬,楊樹爛皮病在4—9月份均可發(fā)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角在4月份出現(xiàn),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個發(fā)病高峰,在雨后等潮濕天氣條件下分生孢子角增多,分生孢子借風力、雨水等條件傳播飛散后,開始侵染楊樹健康組織,引起楊樹發(fā)生爛皮病。7月后發(fā)病擴散趨勢緩和。9月份迎來第二次發(fā)病高峰。隨著溫度下降,10月楊樹爛皮病逐步停止發(fā)病。
2.3 防治措施。在1—3月未顯癥狀時期,應及時清除病死枝條和植株,結(jié)合修剪去掉其他枯枝或生長衰弱的植株及枝條,銷毀病源菌。秋末和春初在樹干距地面1米以下涂白,同時捆草繩以防止凍害發(fā)生。4—5月發(fā)病初期,在造林前應避免苗木水分流失,用70%甲基托布津、5波美度石硫合劑、25倍液多菌靈等藥劑噴涂感病樹干:5—6月份發(fā)病盛期,對病樹檢查,當病斑橫向長度大于樹干周皮1/2時,屬于重癥病株,應該及時伐除。對病斑橫向長度小于樹干周皮1/2的,首先采取刮涂法對病斑進行處理,一直刮到病斑與健康組織交界處再涂藥進行防治。
3 白楊葉甲
3.1 生活習性。一年發(fā)生l—2代,以成蟲在枯枝落葉層下面或表土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開始上樹活動。當年幼蟲危害至6月上旬化蛹,6月中旬羽化成蟲。成蟲產(chǎn)卵于葉背面,豎立排列成塊,每個卵塊40—120粒,卵期4—6天。初孵幼蟲l—2齡時危害葉肉,2齡后分散危害。幼蟲共4齡,以尾端附著于葉背懸垂化蛹。8—9月份羽化成2代成蟲,秋后相繼越冬。成蟲具有假死性。
3.2 危害特點。成蟲食害楊樹、柳樹的嫩梢幼芽和葉片,初齡幼蟲取食葉肉部分,2齡以后幼蟲取食葉片,發(fā)生嚴重時,葉片吃盡僅留殘脈。主要危害l—5年生幼樹、和楊樹嫩葉。對新栽楊樹危害較大,會造成新栽楊樹死亡。
3.3 防治技術(shù)。5月上旬至6月上旬,l代幼蟲3齡以前,用3%的腚蟲脒2000倍液葉面噴施,。幼蟲、成蟲危害期用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4000~8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或噴灑3%高滲苯氧威乳油2000倍液。以90%敵百蟲1000倍液,加1%的洗衣粉混合劑,葉面噴施。用l5%吡蟲啉膠囊劑3000倍液,葉面噴施。對幼林和苗圃苗木,利用其成蟲具有假死性,可進行震落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