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艷
[摘要]生活處處皆語文?!吧罴唇逃?,社會即學校,教學合一”三大部分組成的“生活教育理論”影響極為深遠。教學應從生活走進語文,并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營造在真實、鮮活、具體的社會與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聽說讀寫的強烈愿望,教師要努力把語文學習自然而然地由課堂擴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活動;語文素養(yǎng);課外閱讀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吧罱逃碚摗笔翘招兄壬逃枷氲幕?,是其思想的主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墩Z文課程標準》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推進和協(xié)調發(fā)展。語文教學活動要營造在真實、鮮活、具體的社會與生活背景中,使語文教學回歸生活,從而激發(fā)學生進行聽說讀寫活動,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通過學習從語文走向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陶冶情操,深化感知。
一、寫作教學生活化
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是五彩繽紛的,作文要不斷生活化、平凡化。對此,新課標指出,指導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教師要引導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指導學生細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養(yǎng)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同時還指出,課內和課外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豐富學生的作文內容,其他學科中的觀察、參觀、操作、演示等實踐活動,有的可以作為作文的內容。因此,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閱讀有益書籍是有效積累材料的方法。語文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種,只要能貼近學生實際,讓他們樂于動筆,易于表達,說出真情實感,就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學習了《春天》這一單元后,習作寫景物,教師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去看、去體會,體會春天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學生有了親身經(jīng)歷,才能寫出好文章,此外,在寫和生活事件有關的作文時,可以引導學生親自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心情、過程和感受等,這樣學生寫出的作文才真實,更有說服力。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引導學生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國內外的重要事件等,在生活世界中提高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學生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這樣學生在積累、觀察和實踐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二、閱讀教學生活化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使課文內容和社會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抽象、復雜、虛擬的課本語言環(huán)境中解脫出來,讓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去體驗和感悟。比如,教《秋天》一課時,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找秋天,在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小草黃了、野花落了、樹葉黃了、天氣涼了。回到教室后,學生捧起書興趣盎然地再讀課文,此時一個個鉛字與他們觀察到的實物很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在自己觀察、朗讀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事物的認識,有發(fā)自內心的感受,有親身經(jīng)歷的體驗,有直接交流的對話,這樣自然更有真切、真實的語言情境,喚起了他們的生活體驗。這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必須把自己變成一本活的教科書,讓學生透過我們的眼睛,探索世界萬物的奧妙;通過我們栩栩如生的講述,感悟世間萬物的真情。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生命力。我們班舉辦過讀書會,每個月都會有兩次社會實踐閱讀活動。比如,母親節(jié)時學生自發(fā)以朗誦、詩歌、演講、情景劇等多種形式來感恩自己的母親,每次在活動中學生都會通過自己的讀來表達不同的情感,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深深愛上了閱讀。
三、課堂教學生活化
首先,在班級布置上要讓學生參與其中,形成他們喜歡的生活化的班級文化。我把班級分成幾大板塊,在教室里建立圖書天地、愛心小屋、爭星角等,讓可愛的小金魚、小烏龜成為學生學習的好伙伴,讓美麗的盆花、種子成為學生關注的對象,讓孩子的一張張笑臉貼滿爭星角……此外,我每天利用晨會時間,讓學生介紹一則新聞,學生聽后談談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的見解,聊聊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從小學會關注生活,大大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從小形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情感,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這些都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再比如,班級每周都有一節(jié)國學鑒賞課,學生扮成不同的人物進入情境,學生在故事中忘我地表演,不僅讓學生輕松理解了意思,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國學的熱情,只有讓學生真正融入生活,教學才能更輕松,學生才能更加樂學、好學。
四、課外活動促進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語文教學不僅是課堂的教學,還很關注課后的延伸遷移。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不僅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學會自己戰(zhàn)勝課文的生字關,而且布置學生自己查閱和課文有關的一切自己感興趣的資料,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同時,課后我引導學生遨游書海,閱讀大量書籍,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性學習,時間長了,學生便養(yǎng)成了主動閱讀的習慣,其課外生活變得豐富起來。在教學《軍神》和《登山》這兩課時,學生在課前查找資料時已經(jīng)了解了很多有關劉伯承和列寧的資料,并在課文的學習中結合資料了解了有關劉伯承和列寧的更多內容,由此在課后我班開展了“走進中外名人、偉人生活”的實踐活動,在這項實踐活動中,同學們每人選擇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來讀,在書中同他們對話,了解偶像的所思、所學和所做,感受他們的做人品位。同時,同學間還展開大討論,將自己讀到的、想到的和大家分享,在交流中明白更多的道理。這樣,比教師單方面對學生講偉人、名人的知識有效得多。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學生的課外活動不僅體現(xiàn)在課堂上,還表現(xiàn)在課堂外。比如,我班開展的世界讀書日活動,家長和學生以讀書為主題,來到我們縣的文化廣場,以講故事、朗誦、演講等多種形式做讀書宣傳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語文的魅力,激起學生閱讀的激情。我班開展的“走進家庭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洗衣服的過程中鍛煉實際操作能力,培養(yǎng)耐性和定力;“廚藝大比拼”讓學生在炒菜、煮飯的過程中,悟出了家務活并不好干的道理,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不易;“書法大比拼”引導學生學習書法,在良性競爭的過程中體驗生活。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充實了學生的課外生活,也使學生在有字書、無字書的世界里自由馳騁,逐漸學會關注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用心實現(xiàn)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當生活的有心人,讓自己在生活中不斷成長。
五、實踐活動生活化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僅僅是在教室這一小方天地中,教師所傳授的也僅僅只是教材上的那些文字,為教材而教,為考試而教,整個課堂中只有教師反反復復的灌輸。如今,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化以“生活處處皆教育”為原則,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全面調動心智技能、動作技能、語言技能和交往技能,提高整體素養(yǎng)。大自然對于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姹紫嫣紅的花朵、潺潺流動的小溪、清脆悅耳的鳥鳴,當然也存在著空氣的污染和水環(huán)境的惡化等,為學生的學習探究提供大量的素材和廣闊的空間。教師只要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就會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校外衛(wèi)生與我有關嗎》,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說說學校、街道、河邊的垃圾來源,提出整改方法,并針對現(xiàn)在有些學生嬌生慣養(yǎng)的特點,舉實例說一說自己在校外見到垃圾是怎么做的,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和生存的憂患意識,不僅凸顯了主題,思想上受到了教育,而且鍛煉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使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得到提高。教師應引導學生由被動化為主動,大膽在自我管理的基礎上,強調團隊意識,積極合作,用思維的火花尋求自己的最佳狀態(tài),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享受過程,在實踐中感悟體驗,讓學習變成樂事,讓生活豐富多彩。從而,再以自己從生活實踐中感悟來的獨到體驗指導語文學習,并由此獲得語文學習的質的提升。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能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走進文本,走進生活,融入社會,讓學生學會用生活的方式學語文,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使語文教學生機勃勃,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論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梅吉利.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J].東方文化周刊,2014,(17).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