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青,李 陽,蘇 煥,王 暉
(西安高新醫(yī)院,陜西 西安 700065)
尿潴留是一種常見的產后并發(fā)癥,影響產婦的子宮收縮,增加陰道出血量和機體疼痛度,延長產后康復。近年來,臨床給予產婦盆底肌訓練,在預防尿潴留,提高生存質量上具有重要作用[1]。為進一步判定盆底肌訓練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我院136例產婦資料整理如下。
本次對象為我院陰道分娩產婦136例,選至2016年3月-2017年5月,數表法分成兩組:68例對照組中,年齡22-36歲,平均(29.6±0.8)歲;孕周39-41周,平均(40.3±0.3)周;會陰側切20例(29.4%),會陰部未損傷40例(58.8%),會陰部I度裂傷5例(7.4%),II度裂傷3例(4.4%);68例試驗組中,年齡22-37歲,平均(29.7±0.9)歲;孕周39-42周,平均(40.4±0.4)周;會陰側切21例(30.9%),會陰部未損傷39例(57.4%),會陰部I度裂傷6例(8.8%),II度裂傷2例(2.9%)。2組在年齡、孕周、會陰部損傷度等基線資料上統(tǒng)計無差異(P>0.05),可比對。
對照組68例行基礎護理,如向產婦進行健康宣教,評估產婦心理狀態(tài),講解分娩、妊娠對盆底肌的影響;向產婦講解產后出現(xiàn)尿潴留的原因、治療方法和結果等,讓其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叮囑產婦做好個人衛(wèi)生,按時更換內衣褲,叮囑其按時清潔會陰部,預防感染;幫助產婦排尿,借助播放音樂、流水聲等方式輔助排尿,減輕膀胱腫脹帶來的不適感;試驗組68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盆底肌訓練,借助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產婦講解盆底肌訓練的重要性和相關的注意事項,提高產婦配合度。鍛煉期間幫助產婦取平臥位,并于頭下放置軟枕,屈曲雙腿,告知產婦吸氣時收縮會陰、肛門和陰道,禁止臀部、大腿參與其中,持續(xù)5-8s。呼氣時放松,反復練習直到掌握。產婦分娩2小時后鍛煉,不斷增加訓練次數,延長每次的收縮時間,每次訓練15分鐘,以產婦不疲勞為宜。此外,盆底肌訓練期間還要觀察排尿情況,并詳細記錄排尿量。
首先統(tǒng)計兩組產后尿潴留發(fā)生情況,標準:訓練期間產生尿意,能自主排尿,且產后4-6小時順暢排尿,說明未出現(xiàn)尿潴留。反之,說明產后出現(xiàn)尿潴留;然后統(tǒng)計兩組的尿道口疼痛度,用VAS量表判定,0級表明不疼痛,I級表明輕度疼痛,II-III級表明中重度疼痛。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18.0分析文中數據,尿潴留發(fā)生率、排尿道口疼痛度屬于計數資料,用(n,%)的形式表示,實施卡方檢驗,P<0.05,統(tǒng)計有差異。
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后尿潴留1例,發(fā)生率為1.5%;對照組產后尿潴留9例,發(fā)生率為13.2%,統(tǒng)計有差異(X2=6.908,P=0.009)。
結果顯示,試驗組尿道口疼痛度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有差異(P<0.05),詳見下表。
表1 兩組尿道口疼痛度分析 (n,%)
尿潴留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引發(fā)的產后并發(fā)癥,給產婦身心健康、生活質量帶來嚴重影響。針對產后尿潴留,臨床多借助聽流水聲、會陰部熱敷、溫水沖洗會陰、開塞露灌腸、熱流動按摩等方法治療,但這些方法易增加產婦心理負擔,影響產后恢復[2-3]。
盆底肌訓練是美國腹產學院委員會提出的,行之有效的盆底肌收縮,增強控尿能力,是臨床上傳統(tǒng)的、非手術治療的方法。能幫助她們有規(guī)律的收縮盆底肌,促進水腫、炎癥吸收,促進排尿[4]。此外,盆底肌訓練還能促進產后子宮復舊,加快宮腔殘留積血的排出速度,減少陰道出血量。
本研究中,試驗組實施盆底肌訓練,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從結果上看:試驗組產后尿潴留發(fā)生率為1.5%(1/68),對照組產后尿潴留發(fā)生率為13.2%(9/68),統(tǒng)計有差異(P<0.05),說明:和基礎護理相比,盆底肌訓練能預防產后尿潴留的發(fā)生,促進盆底肌張力恢復;試驗組尿道口疼痛度(0級、I級、II-III級)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有差異(P<0.05),說明:盆底肌訓練能緩解產婦產后的尿道口疼痛度,縮短住院時間,促進產后康復,和以往報道結論相似[5]。
綜上,盆底肌訓練能預防產后尿潴留,減輕尿道口疼痛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