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美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廣東 廣州 510010)
新生兒疾病篩查屬于人生第一次疾病篩查,其是指通過血液檢查,對一些嚴重危害新生兒身體健康的先天性代謝性疾病、內(nèi)分泌疾病進行群體過篩,使得新生兒先天性疾病可以早期得到診斷及治療[1]。新生兒疾病篩查是項組織管理、實驗技術、臨床診治及宣傳教育一體的系統(tǒng)性工程,具有無害性、自主性、有益性、公平性原則[2]。但由于新生兒敏感性較高,在血標本采集過程中,由于多種應激因素的影響,不利于血標本采集的順利實施[3]。故針對此問題,實施有效的新生兒定位,對提高血標本采集成功率具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主要針對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標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10例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兒,所有新生兒均實施疾病篩查血標本采集措施,根據(jù)血標本采集不同定位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105)、觀察組(n=105)。對照組男55例、女50例,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5±1.2)周,平均體重(3.2±0.4)kg,平均哺乳次數(shù)(16.5±2.5)次。觀察組男56例、女49例,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5±1.3)周,平均體重(3.5±0.3)kg,平均哺乳次數(shù)(16.9±2.8)次。對比分析兩組新生兒基線資料,不具有明顯差異(P>0.05)。本次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并全程參與研究。所有參與研究的新生兒家長均了解本次研究方案,并與我院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新生兒均為足月出生。
1.2 方法
兩組新生兒出生后,均實施相同的采血方法,即根據(jù)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要求,采血人員清洗干凈雙手,佩戴相應的手套,對新生兒足跟進行按摩,再對足跟皮膚應用濃度為75%的乙醉棉簽消毒,待新生兒足部干爽后,采用一次性采血針,在足跟定位處傾斜40°、深度2~3mm對其進行穿刺,將第一滴血應用干棉球拭去,再用食指與大拇指標環(huán)撓足跟,實施輕微擠-松-擠動作,待其形成較大血滴后,應用濾紙片將第二滴血接觸,使其可以在濾紙背面自然滲透進去,采集三個血斑,之后對取血部位應用消毒棉簽進行按壓止血[4]。此基礎上,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定位法,即足跟兩側(cè)進行定位,分別于新生兒的第一個腳趾、第四、五跟腳趾間正中向足跟方向畫一條線,于直線內(nèi)側(cè)或外側(cè)呈40°斜角穿刺[5]。觀察組采用三角形定位法進行血標本采集:于新生兒足內(nèi)踝骨突處,向外突外畫一直線,此直線下足底內(nèi)外側(cè)分別形成一個交點,從此交點處,向足跟方向分別畫一直線,形成三角后,于足底的內(nèi)外交點向?qū)?cè)中點畫一直線,此中心即為穿刺點,針頭斜角穿刺方向,選擇內(nèi)側(cè)穿兩步 點,向左上方40°斜角穿刺[6]。
1.3 分析指標
分析兩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血標本直徑、采血所需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穿刺疼痛程度采用NFCS量表進行評價[7],分數(shù)越低證明疼痛程度越弱。血標本直徑采用標準的無伸縮性縮明材料進行測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SPSS 20.0,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 檢驗、采用%表示,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觀察組一次性穿刺成功101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1/105);對照組一次性穿刺成功85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5/105),組間對比具有明顯差異,=12.043,P=0.001。
2.2 比較穿刺疼痛程度、血標本直徑、采血所需時間穿刺疼痛程度、采血所需時間對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且血標本直徑對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穿刺疼痛程度、血標本直徑、采血所需時間比較(x ±s;n=105)
2.3 比較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組出現(xiàn)足跟瘀血新生兒4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105);對照組出現(xiàn)足跟瘀血新生兒17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7/105),組間對比具有明顯差異,=8.942,P=0.003。
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標本采集過程中,實施有效的定位措施,對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改善新生兒疼痛程度具有積極作用。目前,臨床最常用的定位方法有足跟兩側(cè)定位、三角形定位法。臨床實踐表明,三角形定位法,可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獲取有效血標本。
三角形定位法穿刺點是在相對足跟兩側(cè)平坦的足跟底部,穿刺后,只需要順著新生兒腘窩輕抬小腿,讓地面與足跟保持平行,方便擠血,從而得到直徑較大的血斑,同時還會使其不易流失與滑落。而足跟兩側(cè)定位是將新生兒腘窩傾斜后再將小腿抬起,此方法,會增加新生兒應激反應及其足部肌張力,易使血滴滑落或流失[8]。此外,三角形定位法可統(tǒng)一操作,能有效減少新生兒疼痛感,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同時縮短血標本采集時間。同時應用三角形定位法,可減少擠壓次數(shù)及力度,有效減少足跟瘁血發(fā)生概率。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疾病篩查血標本采集時,三角形定位法效果明顯高于足跟兩側(cè)定位,更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