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懿斌
文字表達能力差是平時教學和高考閱卷中反映突出的問題,也是影響學生化學學習水平的重要因素,已經(jīng)成為高三復習化學教學重點關注問題。學生在文字表達中普遍存在如下問題:
1.表達不規(guī)范。常有錯別字,如“容化、熔解、長勁漏斗、水糟、鐵夾臺、鉗鍋鉗、氣蜜性、吸咐、混濁、膨漲、攝子”等等。
2.表達不準確。易混淆近義詞,如“溶化和熔化、逸出和溢出、減小和減少、電解和離解、水解和水電離、點燃和灼燒”等等。
3.表達不全面。主要是反應現(xiàn)象描述不完整,其它如只答操作漏答現(xiàn)象和結論、漏答規(guī)律適用的前提條件等等。
4.答非所問。脫離題目所規(guī)定的答題前提、條件和范圍,弄錯答題的方向。
5.缺乏量化意識、精確化意識,未明確表達出選用試劑的濃度及用量。
6.缺乏理論支撐,只答表面,未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質和內(nèi)在聯(lián)系。
以上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學生缺乏答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缺乏專題強化訓練。
1.指導學生細心審題。要做到答題語言準確、簡練,內(nèi)容全面、完整,審題是關鍵。在審題訓練中,教師指導學生細心找出關鍵詞,確定答題的前提、范圍和方向,避免答非所問。例如,“用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知識解釋Na、Mg、Al金屬性逐漸減弱的原因”。題目看似簡單,但很容易出錯。本題的關鍵詞包括“物質結構和元素周期律”、“金屬性”,前者恰好是答題的范圍,后者是答題的方向,兩者都不能出錯。錯誤的例子如“因為Na、Mg、Al的活潑性逐漸減弱,所以金屬性逐漸減弱”,錯答的原因是脫離了答題的范圍。正確答案是“因為Na、Mg、Al是同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層數(shù)相同,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所以金屬性逐漸減弱”。
2.培養(yǎng)學生答題的程序性。學生普遍存在思維漫無邊際,寫寫涂涂的現(xiàn)象,就是由于缺乏答題的程序性。答題的程序性這里具體指按一定的先后順序表達問題,如先寫操作,再寫現(xiàn)象,最后寫結論的表達順序;描述現(xiàn)象時,依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先后或依裝置的上下、左右順序來描述;分析規(guī)律時,先寫前提和范圍,再分析本質和內(nèi)在聯(lián)系,最后寫結論。答題的程序化可提高答題的完整性、全面性。
3.強調化學理論與元素化合物知識、實驗知識的聯(lián)系。特別是解答“為什么”、“有什么作用(目的)”一類題時,必須用化學相關理論知識來表達。避免表達只停留在表面,缺乏理論支撐,沒有說服力,或把無根據(jù)的結論擴大化。因此在學生心中必須強調化學理論的重要作用,主要是①物質結構理論(物質組成和分類、原子結構和化學鍵、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②物質變化理論(能量變化、原電池和電解池、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③化學平衡理論(可逆反應、鹽類水解、電離平衡、溶解平衡)。
4.強化“量化”的意識。指導學生用好量化詞語和修飾詞語來表達,如“少量、過量、全部、部分,立即、逐漸”,以提高答題的準確性。
一般分前提、推理和結論三部分來表達。其中推理部分是核心部分,必須用化學理論來答題。而前提部分,它指出的是推理部分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有時是必不可少的,又是最容易被遺漏的,如表1
表1 稀硫酸與某金屬反應的實驗數(shù)據(jù)
從上述實驗中可得出的規(guī)律有(至少寫兩個,多答且正確不加分,錯答倒扣分):
從多組數(shù)據(jù)或多組實驗中找規(guī)律的題目很常見,找規(guī)律不難,丟分的主要原因是對反應條件缺乏周全考慮,忽略了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答題時漏掉了規(guī)律的適用前提,將其答為“鎂表面積越大,反應速率越大”,象這樣的現(xiàn)象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平時訓練中必須有意識地強化。
現(xiàn)象的描述最重要是準確和全面,要做到準確和全面就必須有序地描述。如依實驗裝置由下往上,由左至右,由內(nèi)及外的方向描述,或從固相到液相到氣相的順序描述。描述變化時依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描述,如“由……變……”。要做到準確則要描述現(xiàn)象發(fā)生在哪個裝置或裝置的哪個部位,同時用好表示程度的詞,如表示反應程度的“全部”、“部分”,表示快慢強弱的“立即”、“逐漸”、“緩慢”、“劇烈”。以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圖1,燒瓶內(nèi)有稀硝酸,用一未充氣的氣球套住管口,氣球內(nèi)有銅粉。將銅粉小心倒入燒瓶中,充分反應后銅粉有剩余,在反應過程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
圖1
答案:
①銅粉部分溶解,產(chǎn)生無色氣泡②溶液由無色逐漸變藍色
③液面上無色氣體逐漸變紅棕色④氣球膨脹
比較常見的操作包括取樣、加試劑、描述現(xiàn)象、得出結論,按這個順序去表達就可以了。如下列一段關于配制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的描述:
在試管中加入約2mL的NaOH溶液,再滴入幾滴硫酸銅溶液,振蕩,…
這段文字描述了取樣、加試劑和試劑的用量,這三者是有關聯(lián)的。表達取樣和加試劑的詞有“滴入、加入、注入、倒入、通入”等,選用哪個詞更準確,取決于試劑的用量。表達試劑用量的詞有“幾滴、少量、適量、過量、1mL、2mL”等。如果是向多支試管中加試劑則必須給試管編號,否則表達起來就很混亂。
第一階段:把訓練內(nèi)容編寫成學案,教師給予充分指導和提示。練習后由教師總結答題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并把分析材料印發(fā)給學生,指導學生糾正錯誤。本階段的訓練要求難度小、內(nèi)容較單一,三種類型(答原因規(guī)律型,描述現(xiàn)象型、描述操作型)特征明顯。如下面的一道練習:
圖2
如圖2,把試管小心地放入盛有碳酸飲料的燒杯中,試管中開始放入幾塊鎂片,再用滴管滴加少量稀鹽酸于試管中。
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產(chǎn)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習提示:
1.請標出關鍵字,有必要的答題的范圍條件、答題方向嗎?
如果有,請寫出來。
2.第1問答現(xiàn)象時,注意按一定的順序全面描述,如試管→燒杯。
必須指明現(xiàn)象發(fā)生在什么地方,是試管還是燒杯?
3.第2問答原因時,必須用化學理論來解釋問題,揭示本質和內(nèi)在聯(lián)系。用物質結構理論還是物質變化理論、化學平衡理論?
接下來,教師要做的事就是收集學生的卷子逐個批改,把存在問題、錯誤的例子一一記錄下來,分析哪些是普遍存在問題,原因是什么,最后整理為材料印發(fā)給學生,用于講評課上分析。待三種類型練習各練2次,就可以結束第一階段的訓練,進入第二階段的訓練。
第二階段:本階段的訓練內(nèi)容仍以學案形式呈現(xiàn),保持難度小、內(nèi)容單一的特點。但大大減少教師的提示,目的是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把前階段教師的指導內(nèi)化為自己的能力,能獨立組織解題思路。而教師的必要提示還是要有的,如下面的一道練習:
現(xiàn)有 0.1mol/LNa2S2O3溶液、0.5mol/LNa2S2O3溶液、0.1mol/LH2SO4溶液、0.5mol/LH2SO4溶液及實驗室常用儀器,請設計一個實驗,利用簡單實驗器材探究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要求寫出操作過程及實驗結論。
操作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習提示:
1.你標關鍵字了嗎?2.該實驗如何控制變量?
3.需要給試管編號嗎?4.結論部分要寫前提條件嗎?
本階段的練后總結分析仍然要按第一階段的要求進行,即收集學生試卷,記錄錯誤例子,整理好分析材料印發(fā)給學生,通過講評分析,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同樣,待三種類型練習各練2次,就可以結束第二階段的訓練。
第三階段:經(jīng)過前兩個階段的訓練和經(jīng)驗積累,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有了進步,能初步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要求分析問題、組織解題思路。最后這個階段的訓練明顯區(qū)別于前兩個階段,訓練的內(nèi)容直接以試題的形式出現(xiàn),要求題目綜合性強,難度提高。目的是使學生把三種基本類型的簡答題融會貫通,答題時不拘泥于哪一種類型,能靈活運用文字解答綜合性的文字簡答題。前兩個階段的練習主要在課后完成,本階段的練習要求在課堂完成。而且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在訓練時要求教師不給予任何提示,而且按考試要求進行實戰(zhàn)練習,限定時間完成,練習后及時講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