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秀麗
(江蘇省揚州市揚州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 揚州 225000)
乳腺癌并不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乳腺癌初期并不致命,但由于癌細胞失去正常細胞應有的特征,細胞之間鏈接松散,易發(fā)生轉移導致生命危險。隨著對乳腺癌病癥的不斷深入認識,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便是手術,而淋巴水腫是術后最常見的臨床反應。復合護理干預在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的治療上有著明顯的效果。本文隨機選擇90例乳腺癌手術后患淋巴水腫的患者進行觀察。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間于我院治療的90例乳腺癌術后淋巴水腫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通過隨機分組法將乳腺癌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實驗組各45人。對照組中,女性患者年齡在35歲至60歲之間,平均年齡(48.5±3.56)歲;觀察組中,女性患者年齡在39歲至65歲之間,平均年齡(53.7±4.78)歲。以上患者術前皆未進行任何治療,且都是通過手術進行治療乳腺癌,術后發(fā)生淋巴水腫現象,符合乳腺癌醫(yī)學診斷標準[1]?;颊邔Ρ驹\斷完全知情,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術后皆給予化療與放療治療。
1.2.1一般方法
采用調查表記錄的方式,自制乳腺癌患者調查表,在患者進行治療前記錄其身體指標、基本信息及對患者的淋巴水腫進行評估并與對側上肢對比。實驗組進行復合干預處理,觀察組進行普通氣壓治療,對干預前后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
1.2.2患者術后患淋巴水腫的程度
通過淋巴水腫的主要表現癥狀及增大的上肢體積的調查記錄得出上肢淋巴水腫的程度。當與同期的側上肢體積進行對比時,患肢無發(fā)生淋巴水腫及患肢體積的增大為正常情況;當患肢體積增加量<10%為輕度水腫,主要表現為上臂近端內后區(qū)域腫脹,按壓有凹陷[3];當患肢體積增加量為10%-80%為中度水腫,主要表現為指甲及皮膚改變,上臂及前臂有明顯腫脹但不影響活動;當患肢體積增加量>80%為重度水腫,主要表現為淺靜脈曲張和箱皮腫,腫脹明顯且上肢活動受限。
1.2.3復合護理干預法
復合護理干預法包括健康教育及治療干預。術后會有專職護士,每周三到四次對患者進行半個小時的健康教育。并根據美國2003年淋巴網站(NLN)提出的預防上肢淋巴水腫的18條指南進行介紹和學習,同時指導患者每天進行患肢的康復鍛煉。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之上,術后第二天通過LGT-2200S空氣波壓力循環(huán)治療儀器進行治療[4]。
通過SPSS17.0軟件進行完整的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經推斷方差齊性及正態(tài)分布,計算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淋巴水腫比較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法分析,P<0.05為差異有意義。
經過研究,實驗組患者術后一周患輕度淋巴水腫及無淋巴水腫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患有中度淋巴水腫與對照組相比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六個月,實驗組患者無淋巴水腫程度明顯比對照組高,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有輕度及中度淋巴水腫不具有統(tǒng)計分析(p>0.05),見表1。
表1 不同時間對照組與實驗組淋巴水腫發(fā)生的比例[n(%)]
乳腺癌的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其典型癥狀表現為:乳腺腫塊、乳頭溢液、皮膚改變、腋窩淋巴結腫大。其發(fā)病常與遺傳基因有關,在40-60歲之間婦女發(fā)病率高。隨著對乳腺癌生物學行為不斷深入的認識,乳腺癌的治療進入局部與全身治療階段,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而淋巴水腫是乳腺癌常見的臨床并發(fā)癥,給患者帶來身體和心理上帶來壓力和負擔。復合護理干預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從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考慮,來為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方案,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術后康復。適度的鍛煉,有利于刺激肌肉收縮淋巴液的流動,所以采用合理的鍛煉方式對患者進行康復指導,以控制淋巴水腫發(fā)生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患者在術后恢復的效率,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信賴。依據研究結果得出,復合護理干預在健康教育與氣壓治療的基礎之上,有效降低淋巴水腫程度。術后一周及六個月,實驗組中患者無淋巴水腫比例高于對照組中無淋巴水腫。復合護理后無患者發(fā)生重度淋巴水腫。普通護理中,卻有8.9%的患者發(fā)生重度淋巴水腫。
由此可見,復合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改善淋巴水腫的發(fā)生情況,治療效果顯著,可以在臨床中推廣。
本文編輯:雷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