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潔 羅德胤
從2012年起,中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開始評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將山水格局、聚落空間、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等各方面綜合條件優(yōu)秀的村落納入傳統(tǒng)村落名錄(圖1)。
作為傳統(tǒng)村落,其地域特征和歷史文化內涵遠高于一般的鄉(xiāng)村,因此,傳統(tǒng)村落景觀應該與普通的鄉(xiāng)村景觀和鄉(xiāng)土景觀有所區(qū)分[1]。筆者認為傳統(tǒng)村落景觀應該具備以下特征:自然資源豐富、優(yōu)美;山水格局與聚落空間呈現出較明顯的大地景觀特征;傳統(tǒng)建筑群、歷史環(huán)境要素①等歷史遺存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與觀賞性;生產、生活場景及民俗文化傳承過程表現出明顯的活態(tài)景觀特征,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參與性。可以說,傳統(tǒng)村落景觀是依托于傳統(tǒng)村落而存在的一類特定的鄉(xiāng)村景觀,具備明顯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優(yōu)勢。
因此在傳統(tǒng)村落景觀的建設實踐中,應尋求一種區(qū)別于城市景觀,甚至一般鄉(xiāng)村景觀的設計與實施方法。筆者常年從事傳統(tǒng)村落保護與利用的相關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較多景觀建設實踐的機會,也時常被部分傳統(tǒng)村落中過于城市化、景區(qū)化或過于鄉(xiāng)村符號化的景觀實施效果所觸動。結合傳統(tǒng)村落的資源特征和我們已有的景觀建設實踐經驗,筆者大膽提出一種設計理念—傳統(tǒng)村落需要“弱景觀”。
筆者所說的“弱景觀”并不是一種景觀類型,也并非認為兼具自然與文化資源優(yōu)勢的傳統(tǒng)村落中的景觀是弱的。弱景觀指代以傳統(tǒng)村落為設計對象時采用的一種“弱”設計的景觀設計手法。其中的“弱”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1)設計師角色的弱化,設計師從景觀的設計者退讓為發(fā)掘者,發(fā)掘出被掩蓋的傳統(tǒng)村落潛力景觀。2)設計強度的弱化,設計注重對傳統(tǒng)村落景觀優(yōu)越資源的恢復性、引導性,弱化設計師人為的創(chuàng)造性,慎重引入非原生的景觀元素3)設計實施成果的消隱性,即設計后的景觀隱藏于村落環(huán)境之中,強調景觀與村落的融入而非凸顯,突出村落生產生活空間的美感和給人的舒適感,弱化設計空間的存在感。
對如何實踐傳統(tǒng)村落弱景觀設計,筆者結合多個傳統(tǒng)村落建設實施項目中的景觀實踐經驗,嘗試將弱景觀的設計手法概括為整治設計、改造設計、適度引入設計3個類型。
人們一般認為城市是有規(guī)劃、有秩序的,而傳統(tǒng)村落也并非無序地自然生長出來的。從村落的選址、聚落空間的組織,到祠堂、神廟等公共建筑的排布、水口空間②的設置等都是有規(guī)律的。村落的秩序空間可以分為2類,一類是有強烈的防御需求或應對氣候需要的,它們會模仿城市,形成比較規(guī)則的平面,可視為縮小版的城市。另一類沒有強烈的防御需要,它們會設法把控住村口,留出足夠的生活、生產空間,明確祠堂、神廟等公共空間的具體位置,這類村落占了我國傳統(tǒng)村落中的大多數[2]。
除了秩序,傳統(tǒng)村落也有比較穩(wěn)定的風貌,在自然環(huán)境和建筑風格的匹配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江南的傳統(tǒng)村落是小橋流水搭配粉墻黛瓦,西北的傳統(tǒng)村落則是大漠孤煙搭配厚重的黃泥墻,這樣的村落風貌如果比作人,便是溫婉的女子和粗獷的漢子。
傳統(tǒng)村落在從隱居避世到突然面向世人的過程中,現代化的演替、精華與糟粕的亂入讓村落自身的秩序感和獨特的風貌一點一點地流失,對應的結果是村落原生景觀的破壞。因此,弱景觀設計的第一類筆者稱之為整治設計。在深入研究傳統(tǒng)資源優(yōu)勢及原生景觀空間、景觀風貌特征的基礎上,對近幾年出現的影響村落景觀的因素進行整治,整治設計的重點在空間秩序和傳統(tǒng)風貌的修復。
秩序感的破壞主要有2種情況:1)在村落后期建設過程中的私搭亂建現象,既包括違規(guī)建設的居住建筑、附屬建筑,也包括村民自行開辟的場地空間和自建設施等,這些破壞了原有村落的空間關系。2)近年來村落因缺少管理而表現出來的雜亂現象,常見于雜草叢生、雜木瘋長、農具亂放、柴火亂堆、垃圾亂丟等生產、生活景象,這些現象削弱了村落的秩序感,遮蓋了村落原本的美感,也會讓身在其中的人心生不適。關于私搭亂建現象的整治傾向于清除,關于雜亂現象的整治則傾向于歸納整理。
私搭亂建類整治的一個典型案例是河南新縣西河村橋頭加建的紅磚房。這個紅磚房位于張氏煥公祠東南方向,出挑于西河村的風水石—獅爪巖之上,阻擋了從西河橋看向祠堂以及村口古樹的景觀視線,遮蓋了奇石的主要觀賞面,對老村入口空間的原始形態(tài)是一種嚴重的破壞。設計師在村民合作社的協(xié)助下將其拆除,村落入口秩序感恢復的同時亦伴隨著美感的回歸(圖2)。
在貴州省臺江縣交宮村的景觀實踐中,主要工作就是針對河邊、路邊、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等相對雜亂的環(huán)境空間逐項地進行整治提升。這個過程沒有圖紙,只有設計師、工頭和村民們共同在現場邊說邊干。比如清理村內垃圾、雜草、雜木;將隨意散放的柴火進行整齊堆放;按照傳統(tǒng)樣式重新砌筑歪斜、倒塌的院墻、護岸;在路邊、田邊、菜園邊修筑矮墻、木柵欄、籬笆等(圖3、4)。通過這類簡單的景觀整治,可以于雜亂中重拾村落的秩序美和生活場景美。
景觀整治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恢復其傳統(tǒng)風貌。如果說秩序感的恢復可以概括為去除多余的、整理雜亂的,風貌的恢復則是替換掉與村落風格、形象或氣質不相符的。比如恢復被水泥蓋住的傳統(tǒng)材質路面,對不協(xié)調建筑進行立面整治(圖5),又比如對村內過于現代的金屬護欄實施替換或通過穿件麻繩“毛衣”的方式進行視覺弱化處理等。
1 福建永泰縣白云鄉(xiāng)竹頭寨村全景Panoramic view of Zhutouzhai Village, Baiyun Township, Yongtai County, Fujian Province
2 從西河橋頭看老村—整治前后對比View the old village from the head of West River Bridge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renovation
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通常是傳統(tǒng)村落相關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傳統(tǒng)村落的弱景觀營造過程中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如果將景觀營造與傳統(tǒng)建筑的保護與利用作類比,景觀整治相當于傳統(tǒng)建筑的修復過程,使得傳統(tǒng)的自然、人文景觀得以恢復和展示。但反觀傳統(tǒng)建筑的保護利用現狀,通常修復能保證傳統(tǒng)建筑類型的延續(xù),卻很難保證傳統(tǒng)建筑有活力,“活”起來還是要靠改造,靠功能的活化提升。傳統(tǒng)村落景觀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這樣的需求。
弱景觀設計的第二類是改造設計,借助傳統(tǒng)村落中現有的景觀資源做一定的觀賞性、使用性的提升,在不影響現有景觀資源空間秩序和傳統(tǒng)風貌的前提下,通過改造設計達到村落景觀活化利用的效果。通常村落中具有改造提升潛力的景觀資源大體可分為2類,一是自然景觀,二是人文景觀。
3 交宮村村民正在砌筑路邊矮墻People in Jiaogong Village are constructing the low wall by the road
4 交宮村村民正在菜園邊制作木柵欄People in Jiaogong Village are making wooden palisades around the vegetable garden
5 四寨村街道立面整治前后對比Comparison of street elevation in Sizhai Village before and after renovation
6 改造后的西河北岸North shore of West River after renovation
山林、水系是傳統(tǒng)村落自然景觀中最優(yōu)越的類型,也是弱景觀改造設計的主要對象。
山林是山地型傳統(tǒng)村落在村落選址時最重要的參考因素之一,在傳統(tǒng)村落的發(fā)展進程中,大多作為自然屏障及木材、山林物產等生產、生活資料的供給者而存在。事實上山林中通??諝馇逍?,景色怡人,有時還能找到適合俯瞰全村的觀景點,有一定景觀利用潛力。但山林中地形復雜、形勢多變,并不適合采用設計強度較大的開山、辟路、增設復雜的林下空間等做法。筆者通常的設計經驗是結合山林中現有的村民砍柴、伐竹的簡易土路或歇腳的空間,用村內常見的砂石、塊石、卵石等鄉(xiāng)土材料對其進行改造提升,既能保持原始的山林生態(tài)和村民的使用習慣,也能夠創(chuàng)造出自然舒適的林間休閑空間。
水是生命之源,當然也是傳統(tǒng)村落中最重要的生態(tài)要素與生產、生活保障。傳統(tǒng)村落中的水系形態(tài)一般有河、溪、泉、水渠、水塘、水井等。水系比山林更容易聚集人氣,在村落發(fā)展的過程中,已經有了一定的景觀化改造。比如在水流出村處較常形成水口空間[3],在村內公共的泉水邊常建有平臺或泉亭,水塘作為村內重要的消防水源和風水學中聚財的象征,也通常伴有水塘邊的廣場等。因此,在傳統(tǒng)村落中水景景觀設計更傾向于借鑒村民的生產、生活經驗對現有水系進行改造,而非刻意設計水景景觀。
以西河的河道景觀營造為例,曾經的西河,農婦在河里洗衣、洗菜,農夫在河里放鴨,兒童趕著水牛在河灘玩耍,老人在河灘的樹下乘涼;如今的西河,仍然古樹繁茂、綠柳成蔭,當年生動的場景卻已很少見到。但村民與河的互動關系給了設計師很好的啟發(fā),河道的景觀改造就是要讓今天的我們像曾經的村民一樣走到水邊。西河景觀工程第一步是完成了清理垃圾、清淤、除雜、梳理岸線等景觀整治的工作,之后進行了2處重要的改造:1)將北岸現狀河邊伸出的晾曬臺改造成兩級親水平臺,既保留了曬臺功能,又增加了有層次變化的親水空間,與水相接的一層又變成了農婦洗菜、游人戲水的地方(圖6);2)在南岸的河灘上改造出了適合夏季納涼的濱水林下空間(圖7),同時直接從下游搬來幾塊大大小小的石頭當作石桌石凳使用(圖8)。南岸的使用性明顯增強,但仍然保持了自然野趣[4]。
人文景觀的改造利用范圍是比較廣的,比如生產類的農田,生活類的水口、祠堂前空地等傳統(tǒng)公共空間,以及歷史文化要素等。這類人文景觀是比較容易被注意到并進行改造利用的,在此不再做具體的案例說明。但有一類容易被忽略的人文景觀—村落中的小型生產生活類附屬建筑,如牛棚、雜房、禾倉、碾坊等。它們是傳統(tǒng)村落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從形象上、尺度上最接近于亭、廊、茶室等景觀建筑的潛力景觀空間。筆者將結合臺江縣交宮村的碾坊咖啡來說明這類改造的方法。
交宮村是一個自然景觀和傳統(tǒng)風貌都很好的苗族村子,在村中的踩鼓場③旁邊有一個很特別的碾坊。它面向踩鼓場的一側是半開敞的,踩鼓場與碾坊之間有很好的視線關系,外觀看起來也很像個大亭子,它自身已具備改造為景觀建筑的條件。在設計上,為了保持它作為碾坊的傳統(tǒng)功能,設計師在常規(guī)的拆吊頂、拆隔板、換瓦、開窗等改造的基礎上,碾坊內部采用了靈活多變的空間組合方式(圖9)。除加入了一排能當書柜的固定長椅,其他家具都是可移動的,吧臺板也可以放下或者翻轉在墻上(圖10)。這樣通過家具擺放方式的變化,在小小的空間里可以做到在咖啡吧和傳統(tǒng)碾坊之間自由切換[5]。這個設計最大的特點在于設計遵循了最小干預、可恢復性原則,保持了碾坊的傳統(tǒng)外觀和農業(yè)生產功能,同時從景觀的角度完成了傳統(tǒng)附屬建筑的活化利用,也避免了在村落中新增功能性景觀建筑的選址困難問題。
7 改造后的西河南岸親水平臺Hydrophilic platform on the south shore of West River after renovation
8 西河南岸親水平臺上休息的母女Mother and daughter resting on the hydrophilic platform on the south shore of West River
9 交宮村碾坊外觀改造前后對比Comparison of the grain mill in Jiaogong Village before and after fa?ade renovation
10 交宮村碾坊室內改造前后對比Comparison of the grain mill in Jiaogong Village before and after interior renovation
傳統(tǒng)村落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十分豐富的聚落載體,通常在相關的規(guī)劃設計工作中最先考慮的都是保護,尤其是對原有的格局、風貌等物質遺產空間的保護。而遺產空間的很大部分與景觀空間是有重合的。在傳統(tǒng)村落中引入任何外來的、非原生的景觀空間或元素都應十分謹慎。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村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fā)生改變,有些傳統(tǒng)村落的發(fā)展方向也在變化,最有代表性的現象是一部分傳統(tǒng)村落正逐漸成為鄉(xiāng)村度假的目的地。這就必然使村落景觀在綜合服務功能上要有更全面的提升。因此就有了弱景觀設計的第三個類型—引入適度設計。
引入適度設計與前兩類弱景觀設計手法的最主要區(qū)別是引入,即新增了村落內原本沒有的景觀空間。適度引入設計的關鍵在于“適”和“度”這2個字,“適”指引入的設計內容是村落自身文化基因里孕育出來的,是發(fā)展過程中合理衍生的需求;“度”指設計的形式與用材等具體手法是自然鄉(xiāng)土的,同時設計成果是消隱的,強調設計出的景觀在村落中應融入而非凸顯。適度的判斷標準很難量化,感性的理解應該是一種感覺,讓外來人不易察覺到新加入了本來沒有的設計,本村人也不覺得“這就不該是我們村的東西”,是一種讓各類使用者都很舒服的感覺。
在傳統(tǒng)村落中通常有2類設計內容最有引入適度設計的需求,一類是具有集會、展示、表演等功能的廣場空間,另一類是夜景照明。
廣場類景觀空間具有一定的儀式性、表演性功能,其空間屬性符合傳統(tǒng)村落的內在需求。傳統(tǒng)村落中常見有與建筑緊密結合的祠堂、神廟等建筑前活動場,和與自然環(huán)境緊密結合的水口空間等廣場空間[6]。這些空間承載了村民日常交流、集會、舉辦節(jié)慶活動的功能。當傳統(tǒng)村落的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原有的公共空間不足以滿足本村及外來人口的使用需求時,可以考慮適度引入新的廣場、劇場。但應注意幾個設計要點:第一,選址時需避開村落內傳統(tǒng)物質遺存集中的區(qū)域;第二,依托田地、水邊等現有基地條件適宜的開敞空間,不宜進行大規(guī)模的地形改造以致影響村落原始的空間秩序;第三,形象上應做到與村落環(huán)境的融合。
貴州黎平縣四寨村的摔跤廣場是一個很符合引入適度設計手法的廣場案例。摔跤對于四寨村的村民來說不僅是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種日常健身運動和體育競技項目。村里每年都會在一片固定的田地里舉行一次大型的摔跤比賽,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村民即使是在路上偶遇也可以隨時隨地摔跤。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村民們主動要求新增一處便于日常使用的摔跤廣場。于是后期在村子外圍河邊的開闊空地上建起一個以草坪為主的廣場(圖11),讓大家有了一個更舒適的摔跤場地,同時也多了一個對外交流文化的窗口。
夜景照明之所以是引入適度設計的一個重點探討內容,是因為村里早年間并沒有室外照明。村民出行主要是借著各家各戶房屋里透出的光和月光,或者攜帶提燈(后來有了手電筒)。燈只照亮了眼前的路,村里還是月光下那個靜謐的小村莊。如今照明的引入已經成了必然需求,如何兼顧照明使用需求和村落的夜景氛圍就變得特別重要。
弱景觀設計所提倡的傳統(tǒng)村落景觀照明有3個設計要點:1)設計上追求看得見光、看不到燈的效果,多用透射光或反射光,使照明設施盡可能的隱藏或使其形象與環(huán)境相融合;2)控制好光源的亮度、色溫等參數,使燈光呈現出暗且柔和的光感效果,保持村落夜晚的暗環(huán)境;3)具體選擇照明設計點位時,宜優(yōu)先考慮村內必要的日常需求,同時應兼顧特定的節(jié)日需求。
11 四寨村摔跤廣場Wrestling square of Sizhai Village
12 黎平縣四寨村四寨花橋(風雨橋)內部照明Interior lighting of Sizhai Flower Bridge (Wind-rain Bridge) in Sizhai Village, Liping County
13 臺江縣紅陽村的露地草坪燈Outdoor lawn lamps in Hongyang Village, Taijiang County
筆者在貴州黎平縣的四寨村和臺江縣的紅陽村、交宮村都做了這樣的嘗試。照明設計范圍為:1)重要的景觀建筑、構筑物以及重要的公共空間;2)路邊、水邊等確實有照明需求的地段。針對鼓樓、風雨廊橋、寨門等景觀建筑,主要通過隱藏燈帶的方式完成建筑的內部打光,突顯建筑的結構美,突出使用者在建筑內的觀感和氛圍體驗(圖12),同時不再對其增加外部照明,僅通過由內透射向外的柔和光感達到對景觀公共建筑的提示性作用。對于村內的廣場空間如踩鼓場,照明設計主要與其周邊的長廊及休息設施相結合,如在長凳下安置燈帶。對于一些不便隱藏的燈具,如露地草坪燈,因為實施前沒有采購到造型理想的燈具,設計師便設計定制了一批造型鄉(xiāng)土、形象與環(huán)境融合度較好的木樁燈(圖13)。本次照明設計基本符合弱景觀設計的要求,通過隱藏、與環(huán)境融合等方式降低了照明設施本體在白天對村落風貌的影響;同時通過亮度、色溫等控制保持了適宜于傳統(tǒng)村落的夜景環(huán)境氛圍。
傳統(tǒng)村落弱景觀設計所提出的3種設計方法—整治設計、改造設計、引入適度設計,在對村落的干預程度上是層層遞增的,可以概括為恢復原有的、改造提升已有的和適度引入沒有的。但這3種設計方法在傳統(tǒng)村落弱景觀實踐中,并不是從第一步到第三步的關系,其中整治是基本層,改造和引入適度設計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選擇。
對于一些本底條件十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村落,經過了景觀整治之后,看似未經設計,但村落確實比以前更美了,只是設計充分取材于村落原生景觀,弱到無形,看似天然。景觀工程可以止于這一步,讓村落維持一種世外桃源的狀態(tài),村民自得其樂,供外來的閑云野鶴避世小憩也已足夠。在景觀改造中,設計師確實做了一些能看得到的設計,但設計均是在村落現有傳統(tǒng)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造提升,沒有外來設計力量強勢介入的矛盾感,卻能增加傳統(tǒng)村落景觀空間的生機與活力。對于大多數傳統(tǒng)村落來說,景觀改造都是適用的,并且景觀工程停止于這一步是很穩(wěn)妥的做法,即使不出彩,也不易產生負面作用。但有一些傳統(tǒng)村落,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文化傳承或旅游發(fā)展需求,要求在景觀的某些功能或綜合服務功能上有更全面的提升,這就需要適度引入新的景觀空間。適度設計的度是最難掌握的,一不小心就可能成為過度設計,對傳統(tǒng)村落造成景觀上的建設性破壞。
總之,傳統(tǒng)村落從開始評選到逐漸有村落進行到實施建設階段,不過短短五六年的時間,弱景觀設計及對應的3種設計方法僅從近年來筆者的研究與實踐經驗中總結得出,并且僅針對其中最有落地實效性的部分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索,仍有待更多的實踐驗證和提升優(yōu)化。
傳統(tǒng)村落是一個特殊的景觀設計對象,正因為其自然與人文景觀資源優(yōu)越,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而易逝,在傳統(tǒng)村落中做景觀應該有更深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歷史、文化、遺產放在第一位,甚至要懷著敬畏之心去做設計,將設計師和設計都弱到塵埃里,留下傳統(tǒng)村落本真的美。
注釋:
① 歷史環(huán)境要素指除文物古跡、歷史建筑以外反映村落歷史風貌、構成村落特征的要素。如塔橋亭閣、井泉溝渠、壕溝寨墻、堤壩涵洞、石階鋪地、碼頭駁岸、碑幢刻石、古樹名木以及傳統(tǒng)產業(yè)遺存、歷史上建造的用于生產、消防、防盜、防御的特殊設施等。
② 水口一詞來源于古代風水學,其本身的含義是水流的總出口。因村落選址一定要靠近江河、溪流或者泉水。在水流出村的地方就是水口。水象征“財”,所以傳統(tǒng)村落中通過有意識的在水口處進行水體形態(tài)改造,用植樹、造橋、建廟等方法把守水口以聚財,從而形成有一定園林意味的公共空間。
③ 踩鼓場是苗族踩鼓舞(一種具有顯著女性特征的苗族舞蹈)的表演場地,通常是村落內最主要的室外公共活動空間。④ 圖1由葉俊忠攝;圖2-1、3、4、7~9、10-2、12由李君潔攝;圖2-2由孫娜攝;圖5-1、10-1由范秉乾攝;圖5-2、11由汪甜恬攝;圖6由章繼軍攝;圖13由李青儒攝。